1、当下是真实的,过程有如幻象。
2、佛教说不要执著,不是说努力工作,有所追求,包括追求世俗意义的成功本身有什么不对,而是说我们所追求的这些东西,如果情况发生变化,尤其是发生不好的变化时,我们不要执著于之前的状态,而是要接受现实并欣然面对。如果执著于之前的状态,无法接受变化,那才是佛教说的执著,才是烦恼的根源。
佛陀说人要有“出离心”,不是指出离这种追求,而是出离这样的一种执著。再强调一次:努力工作,追求成功,和佛教说的执著没什么关系,不能接受改变才叫“执著”,才是烦恼的根源。
3、入世修行的方法和出世修行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出家人为了避免由于执著而产生烦恼,选择的方法是舍弃大部分尘世中的欲望。没有欲望也就不会失去,不会失去也就不存在因失去而执著的烦恼。
普通人并没有选择这样一种修行方式,但其实在尘世的欲望中修行同样可以有非凡成就。佛经里境界极高的维摩诘居士就是在家修行。六祖惠能就非常鼓励大家在世间修行,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普通人最好的修炼道场就是他们的工作生活。
4、人们在世间有所追求,是不是要有“度”——在这个度以内就是合理的,超过了度就是贪得无厌,从而滋生无穷烦恼?
应该超越“度”去思考这个问题。如果一个修行者秉承“行菩萨道”的精神,合理合法地去追求成功,那么他越有成就,就越能帮助世人,对这个社会贡献也越大,这是功德无量、皆大欢喜的事情。
有些人觉得小成即安、知足即安,这种选择并没什么不对,但有人如稻盛和夫,选择毕生不懈努力造福社会,而且他们的境界早已超越了对财富名利的追求,那更值得世人的尊重。烦恼事关执着,而执着与所谓的“度”并不直接相关。有烦恼了,我们需要反省的不是“度”,而是我们对待变化的态度。
5、乔布斯的极致表现在他的专注力上”,“他(乔布斯)把这种专注的能力和对简洁的热爱归功于他的禅修”。
内观禅是一种在东南亚和西方社会都有广泛影响力的禅法,有坐禅和行禅两种方式。
行禅的法门看起来很简单,就是尽可能慢地走路。我(作者)禅修的禅堂长约20米,慢慢走一个来回,需要30秒至1分钟。经过几天训练之后,我把时间延长到了46分钟。每秒我都在走,没有一秒是懈怠的,我是怎么做到呢?方法是把走一步分为14个步骤,例如“抬脚后跟”“脚掌前移”“脚掌触地”等,然后一丝不苟地执行每个细小的步骤。整个过程需要精神高度集中,哪怕开一点点小差,就会走得不稳或者走得太快。
坐禅的法门是用心全神贯注地关注腹部微小的起伏。过程中可能会遇上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身体可能会出现痒痛感,不必马上去挠它以便得到缓解,要把心念转到不适之处,静静地观察,可能很快地在二三十秒内,这种痒痛感就消失了,然后再将心念移回腹部。还有一种情况更普遍,就是你的精神开小差了,例如忽然想看股票了,或者寻思晚上去哪儿吃饭,你的心要训练到马上就能觉察“我当下正在开小差”的程度,然后默默打上一个标记“妄想”。不必试图马上把心念收回来,而是静静地观察这个妄想,在极短的几秒时间里,这个妄想可能就像肥皂泡一样“啪”的一声消失了,然后你再将心念移回腹部。刚开始妄想很多,但随着不断练习就大幅减少了。
乔布斯所修的禅法是曹洞宗的禅法,他禅修的法门和内观禅有很多不一样,但两者都能够很好地提升专注力,进而增长智慧。
禅修也叫“止观”,止而后能观。内心保持高度的专注后,我们就渐渐进入了“止”的状态,之后,我们就开始进入“观”的阶段。观什么呢?就坐禅而言,“观”就是通过观察身体细微的感受以及各种念头的生灭,从而洞悉一切现象无常无我的本质,进而开启我们的智慧。也就是说,坐禅是一种很好的让我们证悟的方法。
6、禅和洞察力尤其是直觉力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禅认为思考问题的时候,不要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而是要深入思考事物成立的各种因缘(条件),而且要对自己独立的思考保持极大的信心。禅的思维模式对于洞察事物的本质是至关重要的。
一些宗教,它们一般非常强调信众要全心全意地秉持信仰,要严格按照契约律法行事。与之相反的是,禅特别强调人独立、深层次地思考。
对一个新事物进行直觉判断,需要有一个思考的原点,这个原点在你的知识架构之内,和新事物相关度比较高或者说“离得比较近”,然后在两点间寻找一个“一步跨越”的机会,所谓直觉就是这样的过程。原来的知识架构越复杂越庞大,思考的原点就越容易找到,“一步跨越”的成功概率就越大。
洞察本质需要直觉力和逻辑能力一起配合来完成。逻辑能力是一种线性分析的能力,通过分析事情的各项属性,不断接近本质,有点类似于禅所说的“渐修”。
按禅的理论,渐修是无法直接证得的,最后的“一步跨越”,看似是一小步,实际却是非线性的、巨大飞跃的一步,只有通过激发直觉力,打破逻辑所营造的各种条条框框,瞬间地全部获得,才能最终把握本质。
7、在世间证悟空性不是一个类似于终点冲刺式的结果,而是一个螺旋阶梯式的、永无止境的、自我突破的过程。每跃上一圈新的螺旋阶梯,我们对空性的理解就会发生一个重大的以至质的突破。攀登每一圈螺旋阶梯,可分为两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是放弃顽固的“自我”,也就是要放弃之前个人的种种偏执和成见,回到初学者的状态,以虚怀若谷的态度接受各种观点,这时我们的心就拥有了无穷无尽的可能性。
第二个阶段是重建强大的“自我”,我们需要在无穷无尽的可能性中“无所住而生其心”,深入思考事物的各种因缘并进行大量尝试,然后勇敢地提出新的“自我”的见解并接受实践的检验,这是一个痛苦的、风险巨大的过程。这个过程完成后,“自我”涅槃重生,更加广博,更加强大。
8、要成为一名伟大的艺术家,技巧手法不是说不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将心注入作品中的自创的独特观念或者哲学。艺术从来就是“将心注入”,但现代艺术则是把“将心注入”推向了登峰造极的高度。理解了如何通过“将心注入”从而自创其道,你就理解了现代艺术之道的精髓。
9、不要再困惑于“我的人生意义到底是什么,我要找到它”,而要思考“我到底要把什么意义注入我的人生”。
10、很多哲学或者宗教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是“到底是精神决定物质,还是物质决定精神”,以禅的视角看,这个问题并非终极问题。
禅所关心的是心与整个世界(包括精神和物质)的关系,从最高维度看,它们是和谐不二的。
11、“空性”的另一个认知角度是“自由”,所谓证悟空性,就是打破框框,获得自由。
六祖开示:“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禅的思维方式是非常独特的,它从一开始就认为这些框框都是暂时的和脆弱不堪的,它们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让我们去打破。乔布斯为什么好像很容易就颠覆这颠覆那,禅的思维方式对他影响巨大。我们的思维里有很多非常坚硬的框框,只是我们可能不自知。
禅强调回归“初心”,就是要我们放下成见,以初学者的心态接纳一切变化。乔布斯说的“stay hungry,stay foolish”,即“保持既饿又傻”,非常形象地呈现了人回归初心时那种永不满足、虚怀若谷、积极探索的状态。
12、人生就是打破一个比较小的笼子,闯入一个更大的笼子的无限循环过程。每打破一个笼子都非常艰难,因为每一个笼子都看起来坚不可摧。用什么打破笼子呢?
用我们内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是愿力,即我们有没有强烈的愿望,有没有极大的勇气去打破它;
其次是专注力,只有高度专注,如激光一般,我们才能积蓄所有能量去打破它;
最后是创新力和洞察力,也就是具体实施的力量,努力尝试一切方法去打破它。这种力量要持续修炼,直至某一天,当我们的心力足够强大的时候,我们一脚踹破笼子,从而进入一个更大的笼子,获得更大的自由。
人生的终极追求,就是把所有的笼子全部打破,迈入一个广阔无垠的空间,获得彻底的自由。所谓成为觉者,亦是如此。
13、这片星空,璀璨或平淡,
其实都不过是自己内心的创作。
“禅”就是将心注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