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 凯瑞·穆里根(Carey Mulligan)是在《醉乡民谣》里,她和乐队成员在酒吧的舞台上唱着 500 Miles ,一副风尘仆仆的样子,可眼神却是格外清澈,恍惚间透出一种东方式的美,或许是错觉。
后来接连看了《妇女参政论者》和《别让我走》,尽管《妇女参政论者》本·卫肖(Ben Whishaw)的演技夺走了我的注意力,但《别让我走》里和安德鲁·加菲尔德(Andrew Garfield)与凯拉·奈特莉 (Keira Knightley)的三人组合中,还是最喜欢凯瑞·穆里根。
在看《成长教育》的时候发现,我是倒着看凯瑞·穆里根的作品的,仿佛在慢慢地褪去她在《醉乡民谣》里的风尘仆仆,回到“成长”之前的时光。
少女的幻想可惜的是《成长教育》的故事对我个人而言并不吸引,高中少女恋上风流大叔,放弃学业后惨遭抛弃,听上去似乎就能想到很多类似的作品。而部分男性或者年长者将它当作一个有教育意义的例子拿来教训少女时的口吻,则更是令人反感。
影片一直在讲 Jenny 如何被 David 吸引,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被他营造出来的生活景象所吸引。Jenny 拼命想冲进这座围城,在此之前她必须对抗自己的出生之所,包括家庭和学校。
Jenny 在家或者学校的时候,多用的是固定镜头,营造一种沉闷的,一成不变的感觉。而 Jenny 和 David 去巴黎的段落,镜头跳动更加活跃,切换次数也增多,配上法语歌曲,快要成MV了,难怪会把这个场景作为电影海报。
巴黎之旅不过,其他场景中运用视听语言营造区别就相对少了些。影片主要是在剧情上做文章,为了增加 Jenny 反叛的动力,电影在前期不惜将家庭和学校设置成一个令观众产生负面情绪的载体。不得不承认,有些佳句之处还是非常精彩的。
比如 Jenny 接受了 David 的求婚,回学校炫耀婚戒,被校长叫到办公室,两人展开争论,校长认为像自己这样拿到学位,成为教育工作者是正途。Jenny 情绪爆发,称无论是学习还是教书,都非常无聊,自己想要的是去巴黎和罗马听爵士乐,在高级餐厅吃东西,享受生活。
此时校长回答的是:“你不一定要献身教育,还可以做公务员。”实在是既无力又无奈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
制服并无诱惑从故事情节的角度来看,校长这句话表现出她面对 Jenny 控诉时的词穷,同时提出“公务员”这个令人绝望的建议又从侧面体现出她根本无法了解学生的心思,是很不错的台词设计。
当然,这一句把教育黑得有些过头了。毕竟除了教育者和公务员,还有很多可选项,比如故事原型人物琳·巴贝尔(Lynn Barber),后来从事了记者行业。不过,主创们更想传达的不是职业的选择,而是女性独立的现实意义。
只是,单就学生群体而论, Jenny 并非“弱势群体”,她成绩优秀,艺术品位高,老师其实是欣赏她的。正因如此她在跌落谷底之后,重新振作的资本相对会高一些,结局也略微仓促地交代她考上了牛津。这样一来影片的现实意义又减弱了。
跌落谷底不管怎么说,女性独立成为主流共识是进步的。因为个体的觉醒远远不够,还需要环境的支持,如果环境恶劣,那些觉醒的个体就成了悲壮的革命者,这可能会是历史的高峰,却是现实的悲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