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叔专程从济南赶回沂源,我陪父亲和小叔再往乡下赶。
县城通往乡镇的路上,车辆明显的多出往常,有鱼贯而出的感觉。中间加了一次油,加油站也排起了队。加油大姐说:今天都国来了哈。我点头说是。
进到村里,家家户户都提着供品再往山里赶。清明时节雨粉粉,路上行人欲断魂。确信诗人深有生活的体验,也确信这是悠久的传统。
在老家的大哥老早就炸好了鸡、炸好了鱼、包好了水饺。这里边的学问很多,我从小在县城长大,对具体的风俗了解的还是太少。
想起一个从乡镇奋斗到城里的朋友曾对我说过的一句话:你不是不懂人情,你是太不懂人情。农村的事儿很多,各种公事,指婚丧嫁取等等,特别讲究,那叫人情。
添土,上山带了锹,就是给坟头铲上几锹新土。谁家坟头大,说明谁家人丁兴旺。最起码保持不缩小吧,毕竟每年都还有个风吹雨冲的水土流失。
摆上供养菜、水饺、水果、酒盅、筷子,然后上香、斟酒、压坟头纸,再就烧纸、烧元宝。烧完了之后,奠酒、磕头。整个流程结束。
同样的时节,都集中在墓地。熟悉的关系碰在一起,互相打个招呼。再近的关系就攀谈一番,更深层的关系就互相递两把烧纸,礼尚往来,彼此尊重。
以前都是跟着,上有父亲、叔、哥,所以我一直也都不上心,只料是老传统、封建迷信。今年母亲将过八十大寿了,我才突然意识到,每个人都要做预后的安排。
《孝经》有言:生事爱敬,死事哀戚。春秋祭祀,以时思之。我惭愧我的不通人情,我默默观察着、学习着。
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我深信不疑,突然想起我曾经的诗句:我是中华民族的种子,我的使命就是传承。
摆上供品添土、压坟头纸、上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