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历史如同磨人的小妖精,或有偏心眼,偶尔不讲道理,甚至来一场黑色幽默。
看看历史上那些以少胜多的战役,譬如牧野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常会自问:“这些战役的总结都是一个老师写的吧”。
为何总结他们胜利和失败的原因时,左右逃不过胜方所以取胜,因为他们是仁义之师,百姓夹道欢迎,主帅指挥有方、士兵以一当十云云;而失败者则是昏庸无道、不懂得知人善任、主帅多疑猜忌等等,若只看事件的大概,历史就是这么不讲道理,成王败寇,就这么记录怎么滴。然细细探究有时它也会偏心眼,给你取胜的机会,只是当事人后知后觉或不知不觉,把它给放走了。
明朝前期,发生过一场叔侄间的内讧,就是我们熟悉的靖难之役,叔侄俩谁对谁错,各有不一。感性上对朱允炆的悲惨结局甚是同情,不过朱棣把大明朝建设的井井有条也不失为一个好皇帝呀。
朱棣最初打着清除皇帝身边奸佞小人,平定国难的名义起兵时,历史的天枰是倾向朱允炆这边的,虽然小伙子乳臭未干,没带过兵打过仗,政治经验也不足,可他朱元璋亲定的正统皇帝。你朱棣辈分再高,再厉害、再牛逼,也必须在你的一亩三分地上本本分分的待着。
起兵!绝对不行!
历史站在了朱允炆这边,前前后后帮了他三次,三次机会中哪怕抓住一次就能扭转乾坤,保住龙椅。可惜,这个皇帝太年轻、书生气、妇人之仁,失望之余历史才把胜利给了朱棣,把同情给了朱允炆。
1.
1399年8月份,时为燕王的朱棣,先发制人起兵。朱允炆也打出了第一张牌,派出作战经验丰富的开国元勋——耿炳文
据《明史》资料记载,朱元璋建国后借助各种手段,上演了“狡兔死,走狗烹”的剧目。哪怕是跟着他一块从凤阳出来打天下的淮西旧将也没有几人有好下场的,但临终之际,却给孙子留了一个人就是耿炳文。
耿炳文,皇帝的老乡,大明朝开国功臣。猜想弥留之际的朱元璋也担心那些儿子们不服从朱允炆的管束,做出出格的事情吧,把文职工作给了方孝孺他们,防守的工作交给了耿炳文,这也算是爷爷为孙子做的最后一件事了。
为啥说耿老爷子干的防守工作,若论速战速决的攻打,把敌人打个屁滚尿流,他不如常遇春、蓝玉他们。若论“防守”大明朝除他外,我想也很难找到第二人了。
《明史.耿炳文传》记载:炳文婴城固守,攻甚急,随方御之,不解甲者月余
长兴为士诚必争地,炳文拒守凡十年,以寡御众,大小数十战,战无不胜,士诚迄不得逞。
大意说:“张士诚带着十万大军到江苏长兴攻打耿炳文的七千人,耿根据自己情况不论你怎么叫骂就不出城,死守城防,长兴当时是张士诚必争之地,要打朱元璋这个地方必须拿下来,耿坚守了长达10年,取得许多次胜利,张才没能得逞。”
可别小看,防守。不一定是非要杀敌三千才算胜利,没丢一城一池,让你们没有后顾之忧也是一种胜利。那10年要是没有两把刷子是不可能做到的。
果然,耿炳文到了河北真定不久,就用了杀手锏——防守!!!你一个小小藩王能耗得起几时,我可有国家撑腰,拖也拖死你!10万军队,做好充分防御,坚守不出,燕王的军队也攻不进去。燕王知道这老头惹不起,围了三天城后有些犹豫。若这么耗下去,燕王还真讨不到便宜。
不,朱允炆觉得,爷爷留的这是啥人啊?打都不打,换人!
临阵换帅,兵家大忌。管他什么忌,换个胆儿大的,将门虎子李景隆你去!
李景隆来了,朱棣乐了曰:“李九江,纨绮少年耳,易与也。”(这个将门之后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别的本事,打他比老耿容易多啦)
事实证明,李景隆不但没守住城池,关键时刻丢下军队自个逃命去了。
看到这一幕,历史叹息道:“说你什么好呢,罢了,再帮你一次吧”
2.
河北取胜后,朱棣带着军队继续前进,到了山东济南附近,碰上两大不怕死的猛将—铁铉和盛庸,两人硬是把朱棣托在济南三个月的时间,还差一点把他给逮住。
铁铉一面死守城池,一面假意投降朱棣,骗他进城,准备进城时放铁闸攻击他,燕王不知是计,高高兴兴准备进济南城,结果快到城门口,铁闸突然掉了下来。朱棣发现后调马想跑,但已经被铁铉团团围住。
熟料围堵他的将士因建文帝的命令,希望朱棣束手就擒而不敢对他放箭。
朱允炆多次告诫将领:”毋使朕有杀叔父名”(别让我背上杀叔父的罪名呀)
逮他又不能不伤他,这怎么打。
就这样,朱棣杀出重围再一次逃脱了
“刀都架到你脖子上了,还在妇人之仁,这皇帝真乃仁慈之君呀”历史苦笑道,好吧再帮你一次。既然不忍心,那两人握手言和总行吧,以和为贵,和也是一种胜利嘛
3.
到了1401年,近三年来朱棣都处于弱势,有打退堂鼓的念头,又听说朝廷贬了黄子澄、齐泰,就给建文帝写信,大意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呀,议和吧,别打了,本来起兵不是为了打你,是打你身边的小人,既然他们已经被贬了。我当我的藩王,你做你的皇帝。如果真是如此,历史会朝那里走?
结果建文帝听从方孝孺的建议没有接受议和。
好吧,既然你想如此,燕王也就没有任何退路了。为活命,也拼了。
朱棣见济南迟迟攻不下来急的团团转,这时安排在宫中的眼线传来消息:南京城内空虚,军队都派出来了。于是绕开山东直打南京,虽然不顺利,随着建文帝、方孝孺等人一次次错误的指挥,朱棣后期的局面基本就打开了。
眼看支撑不住的朱允炆,反而想到议和,派了燕王的姐姐去游说,结果是最明显的,天枰已经倒向了朱棣,结局已经出来,议和怎么可能。
四年战争结束,江山易主,朱允炆也不知所踪。
削藩,朱允炆给自己挖的坑,给了他人起兵的借口,既然挖了赶紧埋好。可惜当把一件件事拼在一起,发现靖难初期建文帝把原本取胜机会一次次错过了,有个人的经验匮乏、妇人之仁、临阵换帅等因素,将领也有责任的,将在外军令有所不为,放了朱棣等于放虎归山的道里,那些身经百战的将领不是不晓得,这些主客观因素的合力造成了历史天枰的倾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