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书单
关于死亡的几本书:该如何看待生命的意义

关于死亡的几本书:该如何看待生命的意义

作者: 山上有云 | 来源:发表于2017-04-04 18:41 被阅读1026次
    关于死亡的几本书:该如何看待生命的意义

    今日清明,人们在祭奠中哀思,在哀思中怀念。

    每到这个时候,死亡,离别,总是一再被提起。每到这个时候,也会多了许多对死亡的认知,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对生命意义的讨论。

    看到一个公众号做的专题,请人们说说死去的亲人,说说分别的时刻和现在的状态。

    有几个回答令人深思:你为什么活着?因为不想死所以活着。因为害怕死所以活着。

    你害怕死亡吗?对我来说,现在不怕,但我也曾经害怕过。我害怕的是没有意义地度过一生。

    每个人都会死,这意味着每个人最终都会失去拥有的一切,意味着终有一天一切都会从你的世界消失,你也会从一切人的世界里消失。

    电影《奇异博士》里有一句对白,从黑暗中攫取力量维持长生不老的古一法师,在临死前对博士说:每个人都应当面对这一天。死亡,赋予生命意义。

    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理解,每个人都会死亡这件事,才赋予活着独特的意义,才使得时间的存在有了意义。没有人可以无限地延展存在的时空,没有人可以逃脱消失的命运,一切都是过客。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何对待死亡,决定了如何对待人生,如何看待生命的意义。

    似乎没有比中国文化更矛盾的了,一方面,几乎每个皇帝都妄想长生不老,想方设法孜孜以求,明知达不成,还是要修建奢华的陵墓,想把尘世享受的一切带到阴间,甚至妄想转世重生。过去的老人更要早早买好棺木,准备好安葬之地。

    但另一方面,人们又对死亡讳莫如深,不愿谈论,禁忌多多,似乎不说就可以远离对死亡的恐惧。

    每个人早晚都要面对这个事实:人都会死,可怕的是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来临。孩子们在小宠物的死亡和身边人的离去里感觉到死的可怕。但大多数时候,从家长到社会,并没有一个妥善的方式去教给一个孩子该怎么应对亲人的离去、玩伴的消失。大人的含糊其辞或者避而不谈更增添了对死亡的恐惧。

    我已经忘记自己对死亡这件事的追寻来自什么时候。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总在有意无意地寻找可以回答心中疑惑的书籍,总想弄明白死亡这件事到底是怎么回事,究竟有没有死后的世界。

    多年前我看过一本书,书名已经不记得了,讲一个频临死亡的人在昏迷中感知到的世界,当他活过来后,生动地描述了那个抽离自身的过程:如何进入一个温暖光亮的地方,遇见一些人、闪过一生的场景。这个经历真实与否并不重要,也许死后进入一个美好的世界而非地狱或者一团漆黑对活着的人们是个安慰。知道了我们来自哪儿,将去向何方,生命才算是完整的。

    我一直以为只有国人对死亡这么矛盾和躲避,直到我看了美国作家威尔·施瓦尔贝写的《生命最后的读书会》。威尔知道母亲得了胰腺癌,只有六个月的生命,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如何自然地和母亲谈论这么沉重的话题。于是,儿子和母亲开始了读书会,互相推荐书目,在读完后交流体会,更多的是借助读过的书讨论生活对母亲的意义,讨论与死亡有关的一切,关于勇气、信仰、孤独、感恩等等话题,他们借助读书坦然交换对死亡的观点,直至一年后母亲去世。这本书感人至深,充满感悟生命的智慧,充满爱和勇气。

    关于死亡的几本书:该如何看待生命的意义

    看过这本书,我想到许多家庭对将死的亲人瞒着病情,给他们希望,但也把他们留在了独自面对死亡恐惧的阴影里。能够一起读书并且讨论的家庭能有几个呢?不谈论,并不代表死亡不会逼近,没能好好与亲人告别,说出自己的意愿,可能才是最悲哀的事。

    我又想起了几年前去世的婆婆,家里人始终没有明说她得了胃癌,卧床的几个月里,她脾气古怪,精力越来越弱,但几个子女始终也没能和她坦然地谈论死亡,没法了解她的想法,更多的时候是子女代替做了决定。

    婆婆的去世是我亲历的第一个身边人的死亡。虽然儿媳的身份使我不能也做不到去和婆婆深入地交流,但目睹了这一全部过程,使我下定决心,把了解死亡和早立遗嘱列入清单,拒绝不必要的治疗和抢救,认真思考与死亡有关的一切。

    之后我对死亡的更深认识来自另一本书,《最好的告别》。这本书我看了好几遍,写过读书笔记,推荐给许多人,包括许多正面临亲人死去的朋友。《最好的告别》(Being Mortal)是美国一名医生阿图·葛文德(Atul Gawande)写的。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关于衰老与死亡的话题,了解无法避免的衰老、病痛和必须面对的关于亲人和自己的死亡。作者通过一个医生的视角,展示出病人感受的各种切身痛苦,让我们看到衰老的发生,了解到接踵而来的病症和它们带来的麻烦。

    关于死亡的几本书:该如何看待生命的意义

    现代医学还远没有做到尊重生命尊重死亡,医生仍然只是告知各种方案,让家属选择,而不是充分讨论让病人理解如何治疗。同样的,医生和子女可能都缺乏足够的勇气和耐心来了解,对老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不惧怕死亡本身,但不确定是否对自己衰老后要面对的一切做好准备。“老年就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丧失”,当我无法独立生活,该怎样选择?很多人可能觉得现在想这些太早,但阿图用自己家人的感受,用实际访谈的各种状况下老人的选择,告诉我们,最难的是不要简单地采取措施,而是权衡更大的目标,认真了解对老人来说,最重要最有意义的是什么。

    “在年老和患病的时候,人至少需要两种勇气,面对人终有一死的事实的勇气,以及依据我们发现的事实采取行动的勇气。后一种更为难能可贵。”阿图说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我们的目的不是好死,而是好好地活到终了。对此,从现在开始思考,并不算早。

    接下来我看到的是心理大师的视角。

    “死亡虽是终点,但人生的意义不会因此湮灭;死亡虽是宿命,但看待死亡的视角却可以让人们获得拯救。”美国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在《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一书中这样说。这本书里有大量的实际案例,亚隆用真挚生动的笔调,给我们讲述一个又一个在死亡恐惧中挣扎的人,他们有的害怕丧失一切,有的害怕死去后亲人无法好好生活。有些人表现出各种严重的心理问题,究其根源,其实是无法面对死亡。

    关于死亡的几本书:该如何看待生命的意义

    看这本书之前,我也有着和书里一个案例相似的疑问:既然我们都会死去,而死去意味着你的完全消失,那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亚隆用他自己的心理历程和所治疗的个案告诉我们,每个人生存的意义在于他与其他人的关系,在于通过亲密关系传递的爱和影响力。当一个人死去,他的痕迹可能迟早会完全消失,但他通过某种方式影响他人,传递的爱和理念将会一直传播下去。以感恩的心过好每一天,珍惜当下,与他人诚挚相待,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无独有偶,在另一本关于死亡的书,美国作家米奇·阿尔博姆的纪实小说《相约星期二》里,明知自己不久将死去的莫里·施瓦茨教授给学生米奇讲了十四堂与死亡有关的人生课。诙谐幽默的莫里教授说起人生的意义,也归结到与他人的亲密关系,归结到爱。这位老人面对死亡,依然积极乐观地对待随着病痛而来的一切,喜欢开玩笑,他鼓励米奇创造自己的个性文化,不要受世俗欲望的影响。他对自己独立的人格、向他人传递的友善和热情感到自豪欣慰。这位豁达的老人把死亡的阴影变成了生命的花环。

    关于死亡的几本书:该如何看待生命的意义

    再早之前,我还看过米奇的另一本书,《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讲述你生命中的他人对你独有的意义。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书》中,从佛教修行的角度深入讨论如何认识生命的真义,如何接受死亡,以及如何帮助临终者和亡者。

    关于死亡的几本书:该如何看待生命的意义

    读这些书我始终心怀感激。谈论死亡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特别是当你貌似离死亡还很遥远,而你的亲人朋友却即将面临这一考验。我不太考虑死后的世界,一切都消失即是终点。到那时,无法再感知,也就不必操心他人的评价,世界会依然运转。而这些书给我们一个思考的方向,告诉我们也有其他人面对死亡微笑而来。

    对死亡的态度决定了我们对生命的态度。对死亡的认识绝不只是为了在终点来临之际,做好准备,更重要的,恐怕是带着对死亡的尊重过好现在的生活,在不断的追寻中,让生命的意义越来越清晰,让今天以及之后的每一天,看得到内心的需要,懂得珍惜和享受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死亡的几本书:该如何看待生命的意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mrz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