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博关注一位学者与一名肝癌晚期患者在做死亡探讨,陪他走这段意义重大的时光。不禁引人深思,我们该如何看待死亡这个古老又沉重的话题?
一、提早思考如何面对死亡可以让自己更豁达
这位患者才三十出头,不幸检查出肝癌晚期,想起他家里有个亲戚之前也是患这个病离世的,走之前经历了痛苦的治疗,他历历在目。
即便花费了大量的钱财,全身扎了数不清的孔,穿满了管子,还是无法挽留住性命。
他不想像那个亲戚那样没有尊严地度过人生最后的时光,于是决定放弃烧钱的治疗,只接受普通疗养。不让家里掏光积蓄,不接受别人的捐赠。
可是放弃治疗对一个自己主动做决定的临终患者的考验不仅仅要饱受病魔的摧残,忍受疼痛的折磨,还要不停地给家人做思想建设,说服最爱他的人接受他的想法和他的即将离去。
这个过程并不比治疗来得简单,于是这位患者找到了他崇拜的学者,对他诉说自己的想法和感悟。
这位学者已过耳顺之年,见多识广,有很多自己对人生世事的思考。他很欣赏这位患者的态度和观念,认为人在活着的时候能够早点思考如何面对死亡,如何对待疾病,当有一天不得不面对的时候就不会那么难以接受。
想起两年前看的纪录片《人间世》,前不久又看了陈冬芹的《此身,此心》,了解了一些临终前与病魔作战的患者,他们面对死亡的态度和心情各不相同。
那些心里对离去早有准备的患者,相比会更加坚强且豁达地对待生命中最后的时光。
二、整个社会都应该学习如何更好地面对死亡
在我国,临终关怀并不普及,很多时候只是因为很多人无法面对死亡,他们想要尽一切力量挽救患者,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从内心深处获得一点点安慰。
当今各种疾病高发的时代,那些不幸得病的重症患者大多也都会选择最后的治疗,为的是给自己,给身边的人一丝丝希望。
任凭冰冷的仪器和机械在身上不停地工作,放任最后的时间都在病床上度过。
哪怕心知肚明无力回天,也要做最后的挣扎,直到没有尊严地离去。即便患者自愿放弃治疗,他的家人也多半不能接受。
想起我爷爷走之前得了脑梗塞,高血压引发的脑血管破裂,整个人一下子说不出话来。
在此之前,他自己对身体早已有所感知,也做好面对的准备,只是家人都想尽力抢救他。
在县城治疗时,他自己还有意识看了病单,耐不住痛苦也不想浪费钱,拼命伸手要去拔管子,没有拔成功。
后来被送到一百多公里外的大城市抢救,在重症监护室住了半个月,从有意识到没有意识,最后还是走了。
这段治疗对他来说不是他自愿的,也是痛苦的,可是他早已失去表达的能力,半身不遂,只能任凭家人安排。从发病到撒手人寰都没留下一句遗言。
关于这段经历,我觉得最可惜的是高血压可以通过控制和注意,不让它引发重大的疾病。
可是平时他和家人都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没去注意,等到无法挽回的地步时再来折腾,已经来不及了。
爷爷的离开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经历最亲的人离去,他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死是一件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事情,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人终有一死。
可如何面对死亡,每个人每个家庭的态度也多半是相似的,都是平时忌讳谈论,突然来临了又垂死挣扎,拼命求生。
其实,死亡和爱一样都是无需忌讳谈论的,也是需要提早学习如何面对和接受的。
有时候,对于一个即将离去的人,临终关怀比冰冷的治疗更能让患者感受到爱与温暖,也更能让他走得安详而坦然。
当一个人面对死亡的想法能够被爱的人接纳,彼此就能够懂得珍惜和尊重。
当一个人能够思考并有自己正确的生命观时,他就能更好地对待这一生,也能豁达地面对生命的即将结束。
三、面对死亡的最好办法是认真过好活着的每一天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慢慢出现各种毛病,每年在医院里体检或者看病,我都在想一定要善待身体,避免少出没在这没有人间烟火气的医院。
看着一个个愁容满面的病人和家属,为了健康,为了生的希望,不停地穿梭在医院。不得不承认,人间是值得的。
因此,平时在照顾身体方面,能注意的能做到的事情,我们一定要严格遵守:饮食睡眠规律,注重锻炼,保持好心情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等等。
活着的每一天都要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不要等到没有机会再来后悔,不要等到失去才想要做无谓的努力。
需知道,世上没有长生不老的人,人来世间走一趟,最后活的就是一种体验。
在这个体验的过程中,有人留下对他人有益的财富,或精神食粮,或科学理论,或救命偏方,死后名垂千史。
有人在平凡角色里做着不平凡的事情,也在他能够产生连接的人事物里提供价值。
有人不足以让人提及。
只有我们提早认真思考如何面对死亡,努力过好活着的每一天,给有限的生命创造意义和价值,死亡来临时,才不会有太多遗憾和恐惧。
最后,生命有限,贵在奉献,愿每个人都拥有正确的生命观,死亡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