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别搞笑了,各就各位吧!
文:杨庆瑞
(1)
某个游乐场所,孩子玩的正嗨,突然间两个孩子出现了冲突。
主动起冲突的孩子被妈妈叫住,让他站直了。
妈妈开始问孩子问题,你知道犯了什么错误吗?孩子若有所思,好像想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
妈妈继续追问:“是不是说过很多次了?”
孩子点头。
冲突中的另一个孩子已经在招手,喊他去玩了。可是,这位妈妈却无视。
“为什么还犯这个错误?”妈妈还在问。
孩子好像不知道如何回答了,低头不语。
在周围很多人的目光下,妈妈却激动起来:“为什么不回答?你觉得批评你错了么?我都是为你好啊!”
孩子无奈地站着,包括刚刚起了冲突的孩子也在等着他去一起玩耍。
本属于孩子玩耍的宝贵的时间,都被妈妈的爱剥夺了。
(2)
看到这个情景,突然觉得这位妈妈的话怎么这么熟悉。
“我都是为你好啊!”一句话,好像能概括父母对带孩子的态度了。但是细细咂摸一下这个味道,却好像不太对劲儿。
父母对孩子的爱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爱的方式却加入了太多被熏染了的因素。
就像刚刚提到的这个妈妈,她对孩子的批评教育难道只是批评教育本身?虽然以爱的的名义,难道不是对孩子伤害?
一次小小冲突引起的批评教育,却倾注了妈妈太多的期望。
仿佛一个小小的问题就直接影响将来的的成龙成凤。
(3)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个美好愿望其实也不只在中国,只要有人的地方都差不太多。
但是爱子女的方式相差甚远,甚至大相径庭。
结果却出奇的一致,就是看到父母,就能猜出孩子将来大概的模样;看孩子,也基本能看到父母影子。
也就是说,不论教育的过程有多么的不同,其结果也是非常的相近。这也就是俗话说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当然少数的例外情况也有,基因还会变异呢,何况情况复杂的教育。
(4)
也正是因为我们根深蒂固的观念,平时看着甚至经历着的很正常的事情,放在人生成长的长河里去审视,可能就出现问题。
刚刚有幸拜访了教育专家郭大路女士。(我称呼“大路姐”,她应该比我年轻,但是称呼大路姐已经习惯,见面之前已经如此喊了好久,再说作为教育界专家,称呼“老师”都应该,称呼“姐”也是赚了哈!)
郭大路女士谈到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说孩子对父母的爱纯粹、无私。孩子可以为了这份爱做任何事情。这点在社会诸多现象中可以看到,心理学领域也在研究。
反过来讲父母对孩子的爱,却加入了很多的东西进去。比如个人的期望,社会的期望,文化的要求,甚至父母缺憾的东西希望在孩子身上承担或弥补,等等林林总总的因素会起作用。
为此,父母教育孩子往往看到更远,因为一个小事,恨不得让孩子能够看到遥远的未来,搞懂人生哲理,看透深邃的人生。
(5)
作为大量接触儿童的教育专家,郭大路女士提出在教育孩子方面,应该“各就各位”。
家长,老师,孩子,都要“各就各位”。
各方只需要努力把自己的角色做好,就已经成功了很大的部分。
各方都在努力学习,然后在一些关键点上进行交流提携,就不至于偏太远,甚至说根本就不会偏。
孩子愿意做的事情,让他们去做就好了,只要他们开心,有兴趣,只要不是违法乱纪、没有危险,孩子可以任意发挥。
出现了冲突,他们自己会在冲突中学会相处,自然也就成长;找到了兴趣所在,无需耳提面命,他们自己就会想尽办法把感兴趣的事情做成;即使未能做成,他们愿意去做了,这个过程就是一种结果,并非通常所谓的“成”才是结果。
家长或者老师的角色就是提供他们自由成长的环境,答疑,解惑,鼓励其自我成长。
(6)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不少人也就接受了这个说法。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停地教孩子读书识字,老师嘛!
其实这个“老师”不应该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老师,而应该是榜样,是模范。
孩子从出生开始就见到父母家人,这些人的言行就已经在影响TA了,甚至是腹中的胎儿的时候就已经在接受教育了。父母在做什么,怎么做,言行中透露出来的东西,思维中展示出来的东西,才是真正教育孩子的。这也是为什么说孩子像父母的原因,除了生物的遗传,言行举止,思维方式等等的影响更加深远。
如果孩子的家长不靠谱,言行思想全都是为了一己私利着想,那么就算每天让孩子去读圣贤书,孩子还是要模仿父母的,结果可能就是孩子也随了爹妈。
如果父母为人处事都很踏实,就算是孩子接触到一些不好的东西,也不会偏离太远。
所以,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首要做的是做好自己,给孩子一个好的典型,孩子就会在模仿中学习。
教育者也是有同样的问题,如果为人师有“师”名,而无“师”实,只会言教而无身教,那学生也不会从内心接纳他们,就算是教育手段高明,也只能算个“教育能手”而已。
(7)
孩子本身就是在成长,无论是身体的成长还是知识和意识的成长,都是在过程中。
“快乐地成长”就是孩子建立健康心态的过程,如果剥夺了这一点,就算是他们获得了大量的显性知识,他们的人格的健全也会受到影响。就像文章最初提到的那个被批评的孩子,就算他将来能够遵守一切的规矩,成为一个遵纪守法好公民,他的内心受到的压抑将无法排解,也必定会找到其他的渠道去发泄。
(8)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角色,都有自己的资质禀赋。
给他们尽量少的压力,让他们快乐成长。
每个角色都做好自己,孩子成长的环境就是一个好的环境,在一个这样宽松的环境里,孩子成长的欲望会更强烈。
不要打着爱的旗号,不要带着太多的枷锁去约束孩子,他们的成长没有那么复杂。
上来就想用自己已知的那一套来教育孩子,甚至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教育超过自己多少,那是开玩笑了。
孔子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放在孩子的教育上,孩子在父母的完全统治下,想超过父母,不容易;孩子在一个环境中,要超过环境中的个体,还是有希望;如果孩子能融入一个环境,再慢慢打开视野,融入多个环境,那脱颖而出成为优秀个体的机会就更大,甚至天资聪颖的孩子根本不需要如此复杂,就能一通百通。
想要教育孩子?还是先做好自己吧,孩子会向你学习的,不论好,还是坏!各就各位,该干啥干啥吧!
(文章图片来自网络)
我是杨庆瑞,坚持梦想,相信会遇到非凡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