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熊逸专栏白话解读2017.12.23-2018.1.5(每日思考

熊逸专栏白话解读2017.12.23-2018.1.5(每日思考

作者: 祥和鸿泰 | 来源:发表于2018-01-06 22:30 被阅读0次

    一、2017.12.25今日思考:但是,当我们翻开《近思录》,第一卷题目是“道体”,开篇第一段语录竟然是周敦颐的一篇短文《太极图说》,第一句就是“濂溪先生曰:无极而太极。”这分明是宇宙终极真理的最高端,哪有一点“近思”的样子呢?这到底是为什么?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想法。

    答:1、“濂溪先生曰:无极而太极。”哪有一点“近思”的样子呢?

    ——确实没有一点“近思”的样子。它在解释宇宙生成这种大事件,是和“近思”离得最远的思考。

    2、这到底是为什么?

    ——编者的良苦用心。

    是为了向大家说明:我们儒家的道德信条不仅仅是风俗意义上的伦理,不仅仅是圣人高标准、严要求的训导,而是有终极真理做依托的,如果你违反这些道德信条,那就是和终极真理拧着干。

    (类似于,基督教讲“十诫”时,先将上帝搬出来,佛教讲各种修行戒律时,先将佛陀搬出来。)

    (另:朱熹友情提醒,看《近思录》如果第一卷看不懂,没关系,千万别气馁,先从第二卷、第三卷往后看,把后面的内容都看熟了之后,再回过头来仔细体会第一卷的内容。)

    二、2017.12.26今日思考:但是,这两个人还真不好比较。二程兄弟一直很有名望,周敦颐原本却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人物,他的重要性是被朱熹“发掘”出来的。在了解周敦颐为什么值得发掘之前,让我们先看孔子的一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请你认真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应该遵守这条规则呢?如果你很强大,或者对惩罚无所谓的话,为什么就不可以损人利己地过日子呢?还有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个悲观厌世但没有勇气自杀的人,你看到有人正在自杀,那么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你默默走开,没有救他,这到底对不对呢?这就是今天留给你的思考题。

    答: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请你认真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应该遵守这条规则呢?

    ——我们没有很必要的理由一定去遵守。

    1、不要说,如果人人都遵守这个规则,世界就会变得非常和谐美好。

    (只能说,如果人人都遵守这个规则,而我独独不遵守,那么我的世界就会变得非常和谐美好)。

    2、也不要说,是君子的尊严感要求我们遵守黄金规则。

    (现实是,脸皮薄的“君子”,可能会活得“没脸皮”或没什么“尊严感”。)

    3、更不要说,黄金规则是孔子说的,圣人的话我们就应该听。

    (现在流行“遵循自己内心的指引,做真实的自己”)

    二、如果你很强大,或者对惩罚无所谓的话,为什么就不可以损人利己地过日子呢?

    ——理论上,是可以的。实际上,也很多。

    比如,1971年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的法案。

    3、如果你是一个悲观厌世但没有勇气自杀的人,你看到有人正在自杀,那么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你默默走开,没有救他,这到底对不对呢?

    ——说不清。

    类似“安乐死”的讨论。

    真实世界实际上是不可能存在所谓“黄金法则”的。

    (如果偏要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视为“黄金法则”,那么要记住一个前提“平等先于正义”。

    “平等”有两层含义:

    一是意味着“勿施于人”中的“人”是跟“己”有同样话语权的人;

    二是如果将“己”所欲的“正义”强“施”他人,这就已经违背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三、2017年12月27日今日思考:现在你就可以重新思考一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你还觉得它有那么重的分量吗?如果我们把这句话当作儒家给我们的一条戒律的话,那么放眼看去,基督教有摩西十诫,佛教更有数不清的戒律,谁家的戒律更权威呢?这就是今天留给你的思考题。

    答:1、现在你就可以重新思考一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你还觉得它有那么重的分量吗?

    ——即使被奉为“黄金规则”,但并没有那么重的分量,是因为这种道德规范没有找到终极真理做依据,不能让人信得踏实。

    (说白了,这个规则总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2、那么放眼看去,基督教有摩西十诫,佛教更有数不清的戒律,谁家的戒律更权威呢?

    ——同样权威,看你信哪个。无论基督教还是佛教,或者其他的什么宗教,都为我们解决了终极问题,支撑它们那些戒律的并不是简单的世俗伦理,而是永恒的终极真理。

    (在基督教的世界里,永恒的终极真理是:遵行十诫。)

    (在佛教的世界里,永恒的终极真理是:奉行佛教戒律。)

    四、2017.12.28今日思考:到底什么叫“无极而太极”呢?《易传》只说过太极,从没说过无极,无极是从何而来呢?无极到底是一个“东西”,还是“没有极”的意思呢?“无极’而’太极”,这个“而”该怎么理解,是说无极产生了太极吗,还是说无极就是太极呢?

    周敦颐已经不可能出来解释了,这就在后来的学者中间引发了很大的争执。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理解呢?没有好办法,这就是古汉语的模糊性带来的麻烦。但是,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想:周敦颐和《太极图说》怎样获得了经典地位呢,是因为朱熹的大力弘扬。正是因为朱熹,周敦颐才被后人尊为理学的开山始祖,《太极图说》才成为理学在学理上的终极根据,深刻塑造出元、明、清三代的思想主流。不然的话,今天我们只知道周敦颐写过《爱莲说》而已。所以周敦颐的本意到底是什么,在思想史上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朱熹是怎么理解的。

    我在前边已经讲过不少理学的学术要领了,你能不能想到朱熹会怎样理解“无极而太极”这句话呢?还有一个问题:阴和阳到底是一种东西还是两种东西呢?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看法。

    答:1、到底什么叫“无极而太极”呢?《易传》只说过太极,从没说过无极,无极是从何而来呢?无极到底是一个“东西”,还是“没有极”的意思呢?“无极’而’太极”,这个“而”该怎么理解,是说无极产生了太极吗,还是说无极就是太极呢?

    周敦颐已经不可能出来解释了,这就在后来的学者中间引发了很大的争执。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理解呢?

    ——站在现在的我们看来,周敦颐对宇宙起源的理解,很可能是:

    “无极”是“没有具体形象的混沌物质”;“而”是“产生、分化”之意;“太极”是“有具体形象的一种物质”。

    (“太极”,这个有具体形象的物质,动而生阳,阳动极而静,生阴,阴静极而动,生阳,……五行生,四季生,万物生。)

    (至于“混沌”是从何而来的,……这种问题悬置不论。)

    2、周敦颐的本意到底是什么,在思想史上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朱熹是怎么理解的。

    我在前边已经讲过不少理学的学术要领了,你能不能想到朱熹会怎样理解“无极而太极”这句话呢?

    ——朱熹的理解和周敦颐可能的本意是不同的。

    朱熹的理解:“无极”意思是“无形”,作定语修饰“太极”;

    “太极”就是“终极真理”,简称“理”。是创生宇宙的至高法则,它是一种抽象的法则,而不是什么具体的物质。

    “无极而太极”就是在说“无形而有理”。

    (不要被这些看起来高大上的术语吓坏了,说白了,都是制造概念。

    白话理解一下:儒家理学中的“理”和道家提出的“道”实际上说的是同一个意思。看起来玄而又玄,说白了就是将“创生宇宙的至高法则”,理学命其名为“理”,道家命其名为“道”。理学说“无形有理”,道学说“道无形”。)

    3、还有一个问题:阴和阳到底是一种东西还是两种东西呢?

    ——阴和阳是一种东西。

    (从周敦颐《太极图说》的文字本身来看,“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和阳归根到底是“太极”这种东西。)

    (在朱熹的体系里,阴和阳是“气”这种东西的不同状态。)

    五、2017.12.29今日思考:接下来就该发生最关键的对接了,那就是天理和人间道德的对接。你可以从“无极而太极”开始,试着往下推演一下,看看能不能像古人一样找到道德的根源。这就是今天留给你的思考题,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看法。

    答:一、在回答推演过程之前,有必要了解宋朝这些理学家们是怎么理解宇宙的。

    1、他们首先是理论物理学家,像霍金那样,然后才是伦理学家和政治学家;先看明白宇宙发生、发展的规律,再把这些规律引入道德和政治领域。

    2、今天我们很难想象霍金会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来讲一套伦理和政治观点。

    3、但古代的学术和今天很不一样。我们当然知道宋朝人根本就没能力去研究宇宙生成论。

    4、从周敦颐到朱熹全都靠猜,但我们必须看到,他们虽然错了,但错得很高明。

    5、如果从儒学和佛教、道教争地盘的角度来看,如果不是因为他们这些高明的错误,儒学会败得很难看,甚至连消亡都是有可能的。

    6、人文理论的发展、变形,往往是被危机局面逼出来的。

    7、我们今天看理学,会觉得很烧脑,一点不像《论语》、《孟子》那么好懂。

    8、这很正常,因为儒学发展到理学,才真正有了哲学思辨的味道。

    9、哲学思辨本来就有点烧脑,而理学家的哲学思辨还属于那种指鹿为马型的,要让不搭界的东西搭界,要把说不通的逻辑说通,所以很费一些周章。

    10、周敦颐探究宇宙奥秘是从《周易》入手。

    二、《太极图说》249字的全文

    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自注: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三、推演路径(按朱熹的理解):

    1、最简单白话版:天地有运行规律,作为天地之气化生的人,做善事是顺天,做恶事是逆天,顺昌逆亡。

    2、简单白话版:“气”遵循“理”,动静交互生生不息,万物产生,其中,人是万物中的精华。——人要怎样才能像宇宙一样生生不息地活得好呢?——那就要顺应宇宙的生成法则:动静交互。——但不同的是,人类生生不息的法则是“以静为主”——如何“静”?——减少欲望——最高境界是“无欲”——此时,“人极”立。

    3、原文白话版:“气”遵循“太极”——阴阳生——五行生—四季生—万物生——其中,万物中的“人”得到了“阴阳五行”中的精华——于是与众不同了——不同在哪里?——“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五性”有感而动,人就有了明确的善恶意识——但是,你的好恶和我的好恶很容易发生冲突——于是圣人站出来协调人际关系,为人类制定道德准绳—这个准绳是“中正仁义”——“中正仁义”后,还要“主静”——怎样才能“静”?——“无欲故静。”——“无欲”是人的道德规范的极致状态——谓之“人极”。

    (周敦颐说的“无欲故静”,断绝一切欲望,这就离朱熹的著名命题“存天理,灭人欲” 不远了。)

    4、到这里,“人极”和“太极”就呼应上了,那么人类社会的道德秩序也就和天地万物的自然秩序协调起来了。

    5、所以《太极图说》最后总结说:“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四、结论

    1、我们为什么应该做善事,做好人呢,因为这是在顺应宇宙的终极法则;为什么不应该做坏事,做坏人呢,因为那是在违背宇宙的终极法则。顺之则吉,逆之则凶;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2、至此,儒家道德好歹有了终极依据(宇宙的终极法则),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六、2018.1.1今日思考:如果你觉得这套道理不是很有说服力,这很正常,因为你是一个受过现代教育的现代人。你要理解,宋朝人能把逻辑推演到这一步,已经很难能可贵了。到了这一步,道德好歹有了终极依据。现在请你想象一个场景:你是一个生活在宋朝的普通人,到首都开封打拼,终于站稳了脚跟,全城的人都不和你沾亲带故,你该拿他们当陌生人看还是当亲人看呢?你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遍地陌生人的世界里,你该怎么从心理上解决归属感的问题呢?这就是今天留给你的思考题,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看法。

    答:1、你该拿他们当陌生人看还是当亲人看呢?

    ——按张载的理论,该当亲人看。

    2、你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遍地陌生人的世界里,你该怎么从心理上解决归属感的问题呢?

    ——理论上可以说,所有人都是亲人,都是天父地母的孩子。

    事实上,要尽快找到一个组织解决归属感,比如:“炎黄子孙”;“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码头帮”……

    七:2018.1.2今日思考:但是,凭什么说天和地是我们所有人的父母呢?这是今天留给你的思考题,你可以试着想想张载的理由,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看法。

    答:张载的理由:我们所有人都是由天地之间的“气”聚合起来的,都是宇宙父母的子女。

    (气的凝聚,状态有“正”有“偏”,“正”是好的,造出来的就是人,“偏”是不太好的,造出来的就是猪狗牛羊、石头土块。)

    八、2018.1.3今日思考:这种道理我们今天还在用着,比如说我们所有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既然都是炎黄子孙,大家当然都是亲戚,应该彼此关照。貌似绝大多数人都不否认这个想象的宗法共同体,但为什么我们还是需要契约和法制呢,为什么我们总是被各种亲戚坑害呢?这是今天留给你的思考题。

    答:这是人性使然。

    一、为什么我们还是需要契约和法制呢?

    1、人之常情是,爱的力量是很有限的,最多只适合于十几人、几十人的小群体。

    2、大社会里,“民胞物与”、“父母官”、“爱民如子”、“以德治国”等等,只是一点道德的约束,给人一点美好的幻想而已,事实上根本无法成立。

    3、此时,契约和法制就成了大社会正常运转的必需品。

    二、为什么我们总是被各种亲戚坑害呢?

    1、我们还要知道,爱是一种天然的感情,并不受理性的控制。

    2、“博爱”这种理论上的革新并不能够革新人性,即便有少数人做到了,但绝大多数人注定是做不到的,美好的理论和严酷的现实注定没法合拍。

    3、在爱的层面上,我们对待理论上的(也包括一些实际上的)“各种亲戚”的情感还不如一条相伴十年的狗。

    4、我们的祖先,甚至会在陪了他十年的狗和一个陌生人同时遇险,只能救一个时,果断选择救狗舍人。

    5、原因很简单:信息闭塞和生活资料匮乏,本能会告诉他们,陌生的人是最危险的。否则我们的祖先就不可能在残酷的自然竞争当中幸存下来,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我们。

    6、即使在今天,经济学也在告诉我们:资源的匮乏是永恒的。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被各种真假亲戚坑害,这也是很正常的。

    (三、追问:既然“博爱”是违反人性又没法落地的理论,那它为什么能风靡天下,产生几百上千年的深刻影响呢?

    答:这同样是人性使然。

    1、道理很简单,这些理论的本质虽然反人性,但模样很合人意,愿意去相信它们恰恰是最合乎人性的事情。

    2、所以王国维学完哲学有过一个感慨说“可爱的不可信,可信的不可爱”,这话特别在理,而大家的选择永远都在“可爱的”一边。

    3、这就好比猪的一身都是宝,百无一用是熊猫,但人们照样歧视猪,追捧熊猫。

    4、《西铭》给出来的正是一种熊猫理论。

    四、追问:提倡“博爱”是可爱但不可信,那么我们如果只靠契约和法律来协调大社会里的人际关系,用经济学理论设计高效的社会结构,这样就可以吗?

    答:1、即便真的可以,但也很有难度,因为这同样是反人性的。

    2、人人自扫门前雪的社会,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市场,这确实最有经济效率。

    3、但人的天性就是要在小社群里抱团取暖,否则就没办法消解焦虑。

    4、长期稳定的社群活动,才能有效地让人缓解焦虑。

    5、这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在今天,西方国家已经有很多人不再真的相信上帝创世的说法,但依然会保持宗教信仰,定期参加教会活动和其他互动。

    还有工会以及各种非政府组织给人们提供的小群体……

    6、这些,其实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张载在《西铭》当中想要解决,在理论上也解决了的,但在实践当中并未解决的那个难题,让冷冰冰的陌生人社会有了温度。)

    九、2018.1.4今日思考:话说回来,当时为了和佛教、道教争地盘,张载的《西铭》还需要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人性当中对死亡的根深蒂固的恐惧。你可以试着根据《西铭》的已知内容推演一下,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看法。

    答:1、《西铭》结尾有这样两句名言:“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2、意思是说,富贵是天父地母给我的恩赐,让我活得舒服一点,贫困同样是天父地母的恩赐,是为了磨炼我,让我成就大业。所以呢,活着的时候我就顺着天理做事,这就是在孝顺天父地母,死亡同样是顺应天理的事情,所以我应该用安详的态度去死,回归天父地母的怀抱。

    3、将张载意思再用大白话表达一下,死亡是顺应天理的事情,如果不想死那就是“逆天”了。顺者昌逆者亡,不要恐惧。

    (张载在《正蒙》里边讲过的宇宙生成论,反正万事万物,包括我们自己,都是“气”的聚散变化,本质上都是一体的,死亡不过是“气”的消散和变形,并不会真的消亡,这就叫“死而不亡”。《正蒙•太和篇》有一句话:“聚亦吾体,散亦吾体,知死之不亡者,可与言性矣。”

    可以参考《庄子》的物化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熊逸专栏白话解读2017.12.23-2018.1.5(每日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myu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