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
【星火共读.第一篇】——浅谈有效问题的设置策略——读《语文

【星火共读.第一篇】——浅谈有效问题的设置策略——读《语文

作者: 小河七七 | 来源:发表于2019-03-17 23:06 被阅读0次

    七七

    【星火共读.第一篇】——浅谈有效问题的设置策略——读《语文有效教学问题的本质特征》

    在《语文阅读教学有效问题的本质特征》一文中,代顺丽、王荣生两位教授从学理分析和课堂问题设置两个层面,分析了语文阅读教学有效问题的现状,并提供有效问题的设置参考方法。仔细研读,倍觉获益匪浅。

    课堂提问,看似简单,无论你教龄长短、有无经验,谁都可以在课堂上随意指点,却不知越是不会提问的老师越努力,整个教学方向就会越偏离。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正如钱梦龙老师所言“所谓教学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提问的艺术。”由此可见,有效提问是衡量教学艺术的标准之一,有效提问也是成就一节好课的先决条件。

    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效的、优质的问题呢?笔者结合几位名师课堂提问的技巧和艺术,谈谈自己对有效问题设置策略的看法。

    基于教学目标设置问题

    文中指出,教学目标是问题的灯塔,没有这个灯塔,问题就会失去方向。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在设计问题之前思考一下,为了达成目标,需要提什么样的问题。只有这样的思考,问题才是“优质”的,和教学目标“关联度”高的问题,“优质度”也高。

    《意大利蟋蟀》是高中教材,对于该文的研究资料不多。特级教师徐长征发现了《教学参考书》对于该文文体的界定,有状物散文和科学小品文界定割裂的现象。两种界定,是不同的语言表达系统,教学时应该如何引导学生界定文体?为了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徐老师做了如下的处理:

    先让学生回顾平实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的文体特征,然后指导学生将课文改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平实性说明文,再引导学生设想如何改写成科学小品。

    这一问题的提出,就是为了达成界定文章的文体特点这一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改写,很快发现科学小品文和状物散文的区别。这样的提问,不曲不绕,目的性强。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清晰,这样的问题是有效的。一个问题达成一个教学目标如此,同理,多个问题达成一个教学目标也一样。不同的是,多个问题设计时,目标要清晰,要有共同指向,每个问题的关联度要有系统性。

    基于学情设置问题

    文中指出,在问题的词语选择中,最大的困难莫过于教师选择了自己最熟悉的词语,以为这些词语的意义再清晰不过了,实质上它们的内涵并不清楚。很多时候,教师提问的词语只是教师的言语系统,不是学生的言语系统。我们在提问的时候,只有基于学生的言语系统,基于学情的提问,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执教《社戏》,丁卫军老师课前梳理了学生预习时产生的问题,指出这些问题中,老师发现“《社戏》是一篇布满矛盾的作品”这一秘密。为什么说这是一部矛盾的作品呢?师生结成学习共同体,一起探究学生课前发现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题目是《社戏》,为什么却还写了“偷豆”?

    丁老师质疑学生,可不可以换一个题目?只写“社戏”,不写其他呢?教师要求学生从文本中找出答案,可以先在小组内说说。分别由五位同学说出了小组的意见,学生互相补充,达成共识:作品以“社戏”为线索,以看“社戏”为中心事件,人物形象在“看社戏”“偷豆”中更加丰满,所以题目不可以改掉。

    第二个问题:极偏僻的平桥村,为什么“但在我却是乐土”?

    丁老师依然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并圈点勾画出来。学生汇报时,很多学生找到“我”受优待的语句。有一个学生说:“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挖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丁老师马上告诉同学,他回答的不是优待,而是在农村找到的更有趣的事情。这时候,丁老师根据学生的发现去追问:既然 “优待”为什么又“嘲笑”?这是学生读文时没有关注的。在老师适时点拨和引导下,学生继续推动课堂走势。

    其他的三个问题是:

    双喜到底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

    豆被偷了,六一公公为什么竟“非常感激起来”?

    戏让人扫兴,豆也未必特别好吃,小说结尾为什么却这样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过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五个主问题,都是丁老师课前在梳理学生问题时发现的。是真问题,是学生阅读课文时亟待解决的问题。丁老师把这些问题拎出来,系统地组织排列,构建了课堂学习的脉络,引导学生自己在文字中找答案。既解决了学生的课前疑惑,又尊重了学生的自主体验。每个环节由学生来完成,课堂的走势始终由学生来推进。这样的提问兼顾学生的实际学情,用学生的言语系统,清晰可操作,目的性比较强。

    基于思维成长设置问题

    所有的知识都始于问题,问题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智力工具。肖培东老师说“好的课一定是靠好的问题来推动的”。肖老师的提问一如他的课堂风格,不拘一格而又让人赏心悦目,这主要得益于他精巧的提问艺术。

    在《好久不见》作文指导课上,他提了这样几个问题:

    (1)你们都写了什么?

    (2)我们还有哪些好久不见?

    (3)“谁”好久不见?他们好久不见什么呢?

    (4)又见什么?

    第一个提问,了解学情。以学生原有的写作水平为起点,看似漫谈,实则引导学生从中提取共性,大多写和自己关系比较亲密的人,写自己同学的最多。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认识到共性也可能成为写作的短板。由此,教师进一步拓展“写作视角”,我们还有哪些好久不见?

    在第二个问题的带动下,透过拉开的窗帘,学生冲破了写“人”的视角,开始向“物”转移:一片湛蓝的天空;一片茂密的树林;我们的教室;一级级清爽的台阶;树上的鸟儿;田间的蟋蟀;故乡的田野;故乡的味道……学生的视野找到了生活的落点,拓展的角度出其不意,让人眼前一亮。至此,学生不仅打开了 “肉眼”,也打开了“心眼”,教学效果让人惊奇。但肖老师不满足于此,引导学生变换文中的叙事主体,这样就自然过渡到了:还可以写“谁”的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什么呢?学生的写作思路被彻底激活,视角切换令所有人拍案叫绝。

    于是就有了:鸟儿好久不见天空/虫儿好久不见月亮/小鱼好久不见清澈的水流/树木好久不见树叶/麦子好久不见雪花……真诚、诗意的美好,如汩汩清泉,随处可见。

    正当大家都折服于肖老师美妙绝伦的提问时,他居然又让学生切换以“又见什么”进行写作。写作角度在提问中不断改变,正是肖老师提问的艺术风格。整堂课上,学生的思维进行了三级跳,每一步都能看到学生的思维成长。基于学生思维成长问题设计,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需要我们慢慢探索。

    在文中,作者指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问题的四个本质特征,它们分别是:促进学生的理解;关注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参与多种认知水平的互动;问题的措辞简明清晰。这应该是引领我们有效提问的指挥棒,更是我们研究阅读教学有效问题的路径。

    【星火共读.第一篇】——浅谈有效问题的设置策略——读《语文有效教学问题的本质特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星火共读.第一篇】——浅谈有效问题的设置策略——读《语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mzp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