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

作者: 伈漪 | 来源:发表于2018-08-15 12:32 被阅读81次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关于亲子的“分离焦虑”;或者“这小孩只黏着妈妈”;又或者“这小孩和妈妈不亲”等等,这里面是什么在影响着亲子的关系?

一、 什么是依恋关系?

      指的是一个人是怎样和其他人发生联系,在人和人的关系里面,你体会的情感是什么、你经常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和另一个人发生依恋的关系。

      鲍尔比最早发现,当妈妈离开,小婴儿会拼命的哭,精神分析认为这是痛苦情感被压抑的防御模式,但鲍尔比认为这和哺乳动物一样,属于进化的一部分,小婴儿刚出生的时候并没有生存能力,需要依靠别人才能存活,而依靠的对象主要是抚养人,一般是指妈妈,因此鲍尔比认为人们在依恋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会和早期主要抚养人是如何对待他相关联的。换句话说一个人在依恋关系中的行为,往往是因为要适应妈妈的行为而发展出来的。例如妈妈是个特别开心的人,那么孩子就会生活的很放松,如果妈妈很生气,那么孩子就会很焦虑,他会试图去做点什么来平复妈妈的焦虑感。

依恋

      鲍尔比认为人是有一套依恋的行为系统,如果你有一个稳定的依恋对象例如妈妈、爸爸、或奶奶,你的生存能力会更强一些,举个例子:二战中有一批孩子,他们的父母要么在战争中死亡,要么就在战场上打拼,政府把这些孩子收集起来,送到一个环境相对较好的地方,那里有护士,有护工照顾这些婴儿,但是发现孩子的死亡率依然很高,大家就提出了困惑:为什么在这个有吃的,有喝的,也避开了战争的环境里,孩子的死亡率还是如此之高?后来发现是因为这里的婴儿很多,而护工很少,婴儿几乎没有被抚摸的机会,情绪也没有被关照到而导致的死亡率偏高。鲍尔比认为依恋关注的本质问题是“这个可依恋的对象在我附近吗?我能找到他吗?他对我关注吗?”如果对此的回答“是”,那么他就会感觉安全,会和其他的陌生人和其他小朋友玩,也更加愿意去探索新的世界,因为他的内心感觉到足够安全;相反,如果对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否”,那么他就会体验到很强的焦虑和恐惧感,从而在这个感受里面发展出一系列行为,例如“想要和依恋对象发生关系,却发现找不到或者得不到回应”,鲍尔比认为这时候的小朋友是在经验一种强大的绝望感和无意义感,他们认为“依恋对象不在我身边,即使找到她,她对我也不是很关注”。

二、婴儿和成人依恋模式的类型

      鲍尔比在英国有一个同事,叫mary,她是美国人,嫁给了英国人,所以定居伦敦,她深受鲍尔比的影响,并对依恋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她做了一个实验,名字叫“陌生情境”,但凡看过实验记录影片或在实验现场的人,都被这些小婴儿的反应震撼了,实验内容是这样的:妈妈带着小婴儿在实验室玩积木,实验者会走进来和妈妈交谈一会儿,然后妈妈就离开了,屋里只剩下小婴儿和实验者待在一起,大概5-10分钟过后,妈妈会再回来,实验者会观察在妈妈离开实验室的过程中小婴儿在这期间的反应是什么,行为上有什么表现?依照婴儿的表现,基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安全依恋型:60%的孩子基本都能在父母离开的时候觉得很难过,但是当父母离开后,他们会哭一会儿,之后就会自己玩或者能够和实验者一起玩,当妈妈回来的时候,他会很高兴的跑向妈妈,同时妈妈能够很顺利的安抚好他,这种依恋关系被称为安全型,从整体来看,观察者发现这些父母都非常擅于回应孩子的需求,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是:孩子需要父母的时候,父母都在身边或者会让孩子知道父母在哪里,而且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会通过言行举止表达出来,并让孩子感受到爱,能够真正让孩子从内心建立起安全感,让他更好的去探索外面的新世界。

      2、焦虑阻抗型:30%的孩子在父母离开后表现的极度奔溃和抓狂,当实验室只剩下他和实验者的时候,孩子会倚着门框哭到父母回来,当妈妈回来的时候,他又会转身跑开,好像很生妈妈的气,一方面表现出我特别想要妈妈,一方面又极力将妈妈推开,这样的孩子在和妈妈的依恋关系中体验到的是不稳定的关系,例如:妈妈有的时候特别喜欢我,有的时候不喜欢我,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有时候小婴儿想妈妈抱,妈妈会特别热情亲切的过来抱,但有时候相同情形下需要妈妈抱的时候,她却显得很不耐烦和嫌弃,小婴儿不确定妈妈什么时候情绪是稳定的,什么时候妈妈会嫌弃我,这种不稳定会让小婴儿特别无所适从。

      3、回避型:20%的孩子,当父母离开的时候,他们没有什么反应,看起来是特别酷的小孩,他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高兴和有压力,当父母离开了后,他还是一个人在那里玩游戏,直到妈妈回来,但妈妈回来了之后,似乎他还是没有反应,好像在主动回避和父母的接触,注意力还是会转向地面上的玩具,这些小婴儿和父母的互动模式被叫做回避型,有一组实验数据显示,虽然这些孩子表现的反应很冷淡,但是他们的心跳和体温的测试结果可以显示他们在体验一样浓度的恐惧和焦虑感。这些孩子的妈妈往往是让孩子感觉到:“我在妈妈那里得不到情感和回应,我对这个妈妈很失望”,这个往往发生在主要抚养人的缺失或者出现抑郁状态,而没法给孩子情感上的回应。其实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中是有一部分鼓励这样孩子的因素,例如古训中提到“喜怒不形于色”,意思是这些人的沉着能成大器,但是其实人的心理是有发展阶段,如果你是成人,这种喜怒不形于色,控制自己的情绪,是能做到的,但是对于婴儿和小孩来说,是要鼓励他们去体验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基于婴儿的三种依恋模式发展,成人的依恋类型为4种,与婴儿的最大区别是:成人在婴儿第三种回避型依恋模式中,分为了恐惧型和疏离型,主要是:

      1、 安全型

      2、 焦虑阻抗

      3、 恐惧型:期待亲密感,但是又害怕被拒绝

      4、 疏离型:不期待和别人有亲密关系

      在研究者看来,每个人的依恋模式都不是绝对的,他可能是在两种类型之间,或者四种类型中间,在不同的情形下,面对不同的对象,依恋模式会有所不同,例如即便是安全型依恋模型的人,在面对一些特定的情境和人时,也会表现出疏离的特质,有些疏离特质的人在一些情况下也表现出安全依恋的模型。在漫长生涯中,除了母亲,我们还会遇到很多不同的依恋对象。有可能是老师、阿姨、奶奶等,这些人都可能带来依恋体验中的不同变化,依恋模式是随着时间、阅历、体验的变化而变化的,试着回溯自己的主要依恋模式是什么?

三、如何改变依恋模式?

      经历过创伤的人,在安全依恋模式下,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一些,如果回避型、焦虑型的依恋模式在后期当中遇到稳定的依恋对象,同样也能修复早期依恋模式中的不安全感,依恋关系是会变化的,也是可以变化的,那要怎么变化呢?

      研究证明如果想要改变依恋模式,心理咨询和和心理治疗的作用最大,因为大多数依恋模式中的变化是在关系和体验中变化的,例如在家庭关系中,我得不到父母和亲戚的情感回应,当我交到一个好朋友,我可以在朋友这里得到需求的回应,而感到很安全,并体验到价值感,这种改变不是头脑和意识层面的,而是在你和别人建立的关系中,体验到不一样的情感,而帮助你带来真正模式上的变化。这也是为什么心理咨询师很少给建议,因为认知上的建议,帮助的意义并不大,它可能带给你新的觉察,但是真正的变化和魔法时刻,往往都是在关系中体验到的。

      对于回避和矛盾型依恋的人来说,可以建立一个安全岛,让你感觉很安全,上面住着你可信赖的人,当遇到困难或困惑的时候,可以作为倾诉的对象,并试着诚实表达自己的情绪,虽然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同时也可以用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在情感。

      真正带来改变的,是人和人之间的信任、真诚和爱。

相关文章

  • 依恋依恋

    上了初中以后,父母再也没有替我做过一个决定。报班,买学习机,学文科,在离家近的省份上大学,去上海工作,回家乡做小学...

  • 心理学知识小卡1:婴儿依恋很重要

    婴儿依恋的类型有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三种。 安全型依恋属积极依恋,后两种依恋属消极依恋,又称不安全型...

  • 人的依恋类型分类及其意义

    人的依恋类型大致可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性依恋、拒绝型依恋、混乱型依恋。 1、安全型依恋,65%: 当妈妈(泛指主...

  • 对依恋关系的反思

    应老师说依恋关系有四种: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 , 矛盾型依恋,紊乱性依恋。我们光知道这四种依恋关系还不够,我们应...

  • 第十篇:心理学的邀请——(6)依恋

    当你看到“依恋”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 是对父母的依恋?对爱人的依恋?对孩子的依恋?只有人类才有依恋吗...

  • 亲子依恋

    亲子依恋 亲子依恋是一切依恋关系的基础,有四种依恋方式: A安全型依恋:与妈妈分离有焦虑不安,见到妈妈后寻求安慰,...

  • 依恋的四种类型

    依恋,最初指婴幼儿对妈妈的情感方式,它有四种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矛盾型依恋和紊乱型依恋。 设想幼儿园要放...

  • 《心理治疗中的依恋》第三章玛丽美:心理表征、元认知和任意依恋访谈

    阿斯沃斯的陌生情境实验主要是对婴儿的依恋关系进行探索,从而发明了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矛盾型依恋、混乱型依恋四种...

  • 1.7武志红心理学:我可以不依恋任何人吗?

    我们都是生活在关系中,有关系就有依恋,孩子依恋父母,妻子依恋丈夫,这是不变的,因为信任才有依恋,没有人可以...

  • 依恋

    呼啸 风在窗外疯狂地笑 你安静地聆听 加速玲珑的心跳 时间 慢慢度过的每一秒 沉默的越久 越想要触碰 画面 任思绪...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依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nai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