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边内容知道了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因为思考是缓慢的、费力的、不可靠的,但是人们其实很喜欢进行智力活动,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是如此。不仅愿意思考,还有意寻找需要思考的机会。主要原因在于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在一定环境中好奇心能帮助解决问题,并带来愉悦感,然后才会更喜欢思考。当学生解决方案时,思考困难的学生能不能把问题设计的思考容易点,但不降低题目难度呢?我们的大脑到底是如何思考的呢?这又能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什么启发呢?
1.我们是如何思考的
周边环境:(周围一切可视、可听等信息)很多可看可听的事情、待解决的问题。
工作记忆:(大脑处理信息的场所)对信息暂时加工和贮存的记忆系统,即意识、贮存和思考区域。意识到周围有什么,可以是听到的、看到的,还可以意识到现时不存在于环境中的东西,比如想象的人物、画面、声音。
长期记忆:一个存储你关于世界的事实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的仓库。事实性知识可以是形象的,瓢虫身上有圆点,儿子修理壁挂扇等;可以是抽象的,三角形是有三条边的封闭图形,两点之间有且有一条直线。过程性知识就是什么时候该组合什么的列表,如计算18×7,先个位乘个位8×7=56,再让十位数1×7=7,最后让56+70=126,像这样大脑思考的先后过程就是过程性知识。长期记忆中储存的正确的程序越多对思考的速度和准确度有很大帮助。长期记忆中的所有信息存在于意识之外,在使用之前它都静静地待在那里,进入工作记忆时它才浮现到意识中。
思考工作原理:思考将从周边环境和长期记忆中的信息用新的方法组合时发生,这一组合工程(搜集、短暂贮存、分析加工)在工作记忆中发生。
思考的成功取决于四个方面:环境中的信息、长期记忆中的事实、长期记忆中的步骤及工作记忆中的空间大小。四个方面相互匹配,思考正常发生,取得成功。当长期记忆中的事实和步骤存储不足,影响工作记忆的工作效率,造成思考困难,教师需要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搭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平台;当环境中信息繁杂,工作空间狭小时,思考也不能正常发生,需要扩大空间,或者放慢速度,为学生的工作记忆减负,如把信息写在黑板上。
3.对课堂的启示
①确保问题能够得到解决
②意识到学生的认知能力限制
③解释待解决的问题。我们的好奇心在遇到自信能解决问题时才会被激发。对待课业的一个方法是把它们看成一系列答案。当你备课时,从你希望学生在下课时能掌握的知识开始。下一步,应考虑什么可能是这堂课的中心问题,并考虑如何提出这个问题,使得它既有吸引学生参与的一定程度,又顾忌学生的任职限制。
④重新考虑何时提出问题
⑤接受并应对学生间的差异。不管是混班上课还是分快慢班上课,总之学生间是有差异的,给所有的学生布置同样的作业时行不通的。启示,在教师全县范围内,根据学生或一群学生的当前能力布置作业时明智的。
⑥改变速度。学生上课,不可避免地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就适时“换档”,就是转换话题,重新吸引学生注意力,防止了学生走神。
⑦坚持记日记。总结并记录一堂课思考成功的方法、理论。
通过反复读书,熟读内容由不懂到理解,但是理论还是和教学实践联系不起来,不知道这样的理论如何应用到实际备课和课堂教学中。这就是理论没有和实践打通吗?怎样思考才算打通?我很困惑。我阅读圈内打卡内容,能够跳出书本看理论,教学活动验证理论,怎么提升思考深度呢?
第一章思维导图 导读问题 笔记1 笔记2 今天我生日,老公做的长寿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