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一九) 【原书卷十五·五六】
或问:“杨升庵有句云:‘一桶水倾如佛语,两重纱夹起江波。’应作何解?”余按:徐骑省不喜佛经,常云:“《楞严》、《法华》,不过以此一桶水,倾入彼一桶中。倾来倒去,还是此一桶水。识破毫无余味。”此升庵所本也。方空纱用一层糊窗,原无波纹;夹以两层,必有闪烁不定之波。恐升庵即事成诗,未必有本。余亦有句云;“水痕泻地方圆少,雪片经风厚薄多。”一用《世说》,一用《东坡志林》。
杨慎,(1488年-1559年),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明朝著名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杨慎于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官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于云南永昌卫。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杨慎卒于戍所,年七十二。明穆宗时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文宪”,世称“杨文宪”。杨慎在滇南三十年,博览群书。著作达四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徐铉(音xuàn),(公元916年—公元991年),字鼎臣。五代至北宋初年诗人,原籍会稽(今浙江绍兴),父亲徐延休,官江都少尹,遂家其地,故一作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徐铉十岁能作文,不妄游处。与韩熙载齐名,人称“韩徐”。初仕杨吴,为校书郎。又仕南唐三主,历官知制诰、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后随后主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淳化初因事贬静难军行军司马。工于书,好李斯小篆,与弟徐锴有文名,并精小学,世称“江东二徐”。在文字学上卓有成就,在诗歌、散文创作方面成就也十分突出,《全唐文》、《全唐诗》、《全宋文》均收录有其作品。
《楞严经》,著名佛教经典。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唐般剌密谛译,10卷。般剌密谛在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于广州的“制止寺〈今光孝寺〉”诵出楞严经十卷,时由乌苌国沙门弥伽铄佉译语,沙门怀迪证译,菩萨戒居士房融笔受。中国历代皆视此经为佛教主要经典之一。《楞严经》是一部极重要的大经,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亦不为过。因为此经在内容上,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则横跨禅净密律,均衡发挥,皆详尽剖析开示——从教令正发心起经循循善诱的破惑、见真(明心见性)、依性起修(设坛结界、于实际上起正修行),并详细开示了一切凡圣境界(二十五圣圆通、三界七趣众生),令于圣境起企慕、而于凡外得知解,从而不受迷惑、不入岔道;又详述六十位修证(三渐次、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令行者于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后更广开示五阴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于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难,所修圆满成就。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 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流行。经名“妙法莲华”的意思,“妙法”指的是一乘法、不二法;“莲华”比喻“妙”在什么地方,第一是花果同时,第二是出淤泥而不染,第三是内敛不露。《法华经》是释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灵鹫山所说,为大乘佛教初期经典之一。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成立年代约纪元前后,最晚不迟于公元1世纪,因为龙树菩萨(公元150-250)的著作《中论》、《大智度论》已引用本经文义。在大乘佛法兴起的时代,有了以“声闻”、“缘觉”为二乘或小乘,以“菩萨”为大乘的说法。《法华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结集的代表作品,提出了“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的思想,融会三乘为一乘(佛乘)。以“声闻”、“缘觉”二乘为方便(权)说,“二乘”终究要以成佛为最终目标(如“化城喻品”所说),开启了“回小向大”的门径,这是一种崭新的学说思想,也是本经的主旨所在,在佛教思想史上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此经译文流畅、文字优美、譬喻生动,教义圆满,读诵此经是中国佛教徒最为普遍的修持方法。
方空纱,古纺织物名。古时一种细而薄的方孔纱。《后汉书·章帝纪》建初二年:“诏齐相省冰纨、方空、縠吹纶絮。”注:“方空者,纱薄如空也。或曰空,孔也。即今之方目纱也。”明朱谋《骈雅·释服食》:“方空、吹纶轻容,细纱也。”
《世说》,指《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
《东坡志林》,宋·苏轼著。此书所载为作者自元丰至元符年间二十年中之杂说史论,内容广泛,无所不谈。其文则长短不拘,或千言或数语,而以短小为多。皆信笔写来,挥洒自如,体现了作者行云流水涉笔成趣的文学风格。此书宋时或称《东坡手泽》,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一即著录《东坡手泽》三卷,并注云:“今俗本《大全集》中所谓《志林》也。”《四库全书总目》以为“盖轼随手所记,本非著作,亦无书名。其后人裒而录之,命曰《手泽》;而刊轼集者不欲以父书目之,故题曰《志林》耳。”
本人翻译:
(略)
真老实人言:
若论史上读诗而求甚解者,袁枚必当位列其中。对杨慎诗句“一桶水倾如佛语,两重纱夹起江波”的源流根本出自何处的解释,确实令人叹服。第一句用五代时期诗人徐铉之语来做解释,足以说明袁枚博闻强记,而第二句用双重窗纱起波纹来做解释,则不得不佩服其观察细致,时时想诗。双重窗纱起波纹的现象,我们在生活中亦曾有见过,光学上也有专门解释(光的衍射),但是,有谁会想到其与“两重纱夹起江波”之间的联系?作为诗人,有字书要读,无字书也要读,能够从无字书中读出有字书未曾记载的道理,则距离优秀诗作的诞生已经不远了!可惜,我连有字书读得很不够啊,袁枚诗句“水痕泻地方圆少,雪片经风厚薄多。”他已经说了“一用《世说》,一用《东坡志林》。”但自己这两本书都没有读过,所以,也不知晓其用的啥典故。恳请有知悉者留言赐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