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是一本散文集,以其中一篇散文的名字来命名。
经常出现一个词,知识分子,现在大家应该已经很少看到这个词汇了。
在某一个时代,似乎念过大学的,就会被人叫做知识分子,在那个80%的人都在种地的时代,知识,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词。
我很幸运晚出生了几十年,按照社会阶层的划分,假如倒退几十年,我的社会阶层也是属于那80%,面朝黄土背朝天,也没有任何多余接触到书籍和知识的机会。
过去几十年,是中国快速发展的几十年,整个社会经历了巨大的经济体制改革,不管这个过程多么血腥,多么荒诞,多么艰辛,没有人否认,我们的时代进步了。
至少我们不会每天只能吃白薯片,像牲口一样负重几十里,早晚背毛主席语录。
我们有空闲的时间,在网上骂人,看消遣的电视剧,去吃川菜粤菜日本菜,以及去不同的地方旅行。
感谢互联网,使读书学习的成本大大降低,只要你愿意,几乎每个人都有看书学习的机会,kindle的出现,也让读书变得更加便宜和便利,虽然,真正愿意读书的人仍然是少数。
但是假如王小波还活着,他会发现,很多东西改变了,却仍然有很多东西没变。
我不想过誉王小波,因为我并没有读完他的大部分作品。
从这本书来看,我觉得,在那个不正常的时代,大家都有点癫狂,而他是一个正常人。是留存下来为数不多的理性的,三观健全的人类。
但是,为了生存,他也变成了沉默的大多数,让自己在别人眼里看起来可以正常一些。
如下,是书中的我印象比较深刻的金句,摘出来给大家。
1,权力即话语。
在任何时代都一样。
拥有话语权的人,都是少数人。我们现在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可以随便写东西,混的好的,比如饱醉豚,比如韩寒,也许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归根到底,他们都不属于有话语权的人。
真正的话语权永远不会掌握在文人手里,在好一些的时代,文人只不过是拥有相对说话的自由。
真正的话语权,一定是权力带来的。
往小处说,假如你在公司是部门头头,你随便说句话,哪怕是错的,哪怕大家很不爽,但大部分人一定会附和并执行。
但如果你是实习生,哪怕你说的是真理,不好意思,请让一让,我很忙。
大部分人保持沉默,是因为没能力,或者没机会,或者不方便说话。
2,中国的知识分子关注社会伦理道德,常常认为别人很无知。而外国的知识分子,则是以科学为基点,关注人类未来。
对别人大做价值评判,层次很低。
( 不好意思,我立刻想到了我喜欢的饱叔,特别喜欢做价值评判,这一点,是我不太欣赏的)
这句话,我很想拍手称赞,特别喜欢标榜自己的逼格高的人很多,以显示自己的博学( 虽然事实可能完全相反),连刚毕业的孩子,也很喜欢长篇大论的教人做人的道理,其实这个无论对自己,还是对社会,都没有任何帮助。
“ 西方的智者有一种不管三七二十一,把自己拼命往聪明里弄。为了变聪明,就需要种种知识,不管电磁感应有没有用,先知道了再说,换言之,追求智慧与利益无干,这是一种兴趣。”
中国文明发源这么早,这么多的知识分子,都忙着文人相轻,互相挤兑,讲究忠孝礼义廉耻。忙着被洗脑以及给别人洗脑。所以现代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中国。
西方这些看似没用的兴趣,追求真理的精神,却无意中推动了人类现代工业文明飞跃。
3,赤裸裸的谈利害,最接近于理智。
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为了一根水中木头,牺牲了一条去抢救木头的知青的性命,大家却对此歌功颂德。
没有人想,值不值得。就好像小时候,提倡学习赖宁,很少有人去怀疑里面的荒诞。
年轻的时候,我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伪文艺青年,认真工作,勤勉加班,不计得失,鸡血沸腾。
可是后来长大了,被生活赤裸裸的扇了耳光之后,我终于认清了现实,所以后来一听情怀两个字,就有点鸡皮疙瘩。
不肯发钱的老板,都是耍流氓,无论他说的多么好听,因为企业的本质就是盈利。
我反而更欣赏华为的做法,直接告诉你,公司不是家,你就是来干活的,我们优胜劣汰,我们没有福利,没有那么多温情的文化,但是我发钱,远超同行的钱。
北大清华的同学,很多都愿意给他干活。
因为,最好的人才,是没办法靠忽悠来维持的。
我觉得商业是个好东西,良性的赢利机制,才是最健康的。
靠情怀和兴趣只能维持一时,但绝对不能持续。
4,东西方精神最大的区别是,西方沉迷于物欲,而东方人迷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自古以来就是如此,所以什么甄嬛传,什么后宫争斗在中国特别流行。
5,弗洛伊德说:假如人生活在痛苦之中,却又无力改变这种痛苦,就会转而爱上它,以便于让自己好过一些。
最有名的案例,斯德歌尔摩综合症,人质对劫匪产生心理上的依赖。
弱者会不自觉的靠近,讨好强者,并心甘情愿为他们服务。
我们在现实中,有多少人,也是斯德歌尔摩的患者呢?
反正我见过很多。
文/关二之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