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郑是我们单位的一位同事,国内名牌大学毕业,头脑灵活、工作能力更是超强,最近却为写一篇简单的短文,跑来求教于我:“我实在是没办法了,这几天我才体会到什么叫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夜不成寐”。
我真的没想到这样一位高学历的知识人才,竟然不会写作文。

通过和小郑交谈,我了解到,她并不是其中的独一份,她的很多大学同学一样不会写文章。
我想起了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读写不分家,我一直以为,书读得多了,自然就会写了。
原来这个理解是错的,真正的“读书不分家”的含义是:既要读更要写,只读不写,最终也只是让自已停留在“知道”的层面,并没有真正的达到“写”的能力。
读书的目的,是能让自已可以把学到的知识,转变成自身掌握的一种技能。所谓“学以致用”,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
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我们平时的练习写作上,有输入,却做不到很好的输出,同样不能“学以致用”,原因是什么?
通过自已的经验和总结,我归纳出来造成这种现象的3点主要原因:
1、不够专注
接受和吸收知识信息的时候,没有明确的目的,接受的信息过于蓬杂混乱。
曾经有一段时间,因为对自已的写作方向还没有明确的定位,看什么内容,学习输入什么知识,也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在网上浏览学习的时候,往往就容易偏离原来的方向和目的,被其他的信息内容吸引。
迷迷糊糊的一个晚上就过去了,却什么收获也没得到,白白浪费了时间不说,还把自已搞得头昏脑涨,疲倦至极。
2、消极心态对待阅读
阅读的时候,抱着一种比较随意的心态,从来没想过做笔记、收集文章里对自已写作有帮助的素材,消极对待,消磨时间。
抱有这样的心态阅读的,不是学习,只是消遣,结果可想而知。
3、没有阅读跟进计划
如果你的阅读是抱着解决问题的目的,有计划去安排自已学习阅读的时间,你的吸收会更有成效,而不是看了一大堆的书,却不知道自已学到了什么。
因此,阅读的时候,要想办法避免自已出现这3个不利因素,提高阅读效率。

要做到从“知道”到“做到”,从“输入”到“输出”,实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不要忘了中间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那就是不断的重复:练习、练习、练习。。。。。。
除了这个,在读和写之间,有没有一个更好、更快的方法,能让我们更快的达至学以致用的目的呢?
当然有,那就是眼下最时兴的“拆书”阅读法。
拆书——一种变知识为能力的读书方法论,之所以叫拆书,取意于“将书中知识拆为己用”。
也可以叫做“RIA阅读法”,分为3个步骤进行阅读:
第一步R,即Read,阅读并摘录原文。
第二步 I,即Interpretation,将原文用自己的话重述,写出我的理解是什么。
第三步A,Appropriation,拆为已用。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和下一步怎么应用。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让自已做到学以致用;阅读的目的就是能让自已从书中找到对自已有用的知识。
可以这样说,对于你而言,那怕整本书只有一段对你有实用之处,那这本书的价值也就达到了。
日本著名动画师宫崎骏在执导日本动画片《天空之处》期间,为了搜集素材,他的方法就是选择去电影院看电影,从看电影的过程中,寻找灵感。
如果有了灵感,哪怕只是看了开头的几分钟,他也会离座出来,对他而言,这就足够了。
台湾著名绘本作家几米,开始学画画的时候,为了研究一些书本上的插画,专门买了许多有插画的书,对于书本的文字,几乎不看,从中找自已想要的东西,这就已经足够了。

可见,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想做到学以致用,最好的方法就是能从你的阅读找到对自已有用的知识,并把这种知识运用到你的写作、甚至是生活和工作中,
而“拆书阅读法”,对于如何从书本中,掌握和运用对自已有用的知识,无疑是十分有效的一种方法。
如果你对“拆书”阅读法有兴趣,欢迎和我联系,我是你的朋友:江傲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