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中荷风
读汪曾祺先生的《徙》这篇小说时,让心酸而遗憾,同时也深深为汪老精湛的讲故事的手法所折服。
一、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高北溟高雪父女的人生经历
小说题为《徙》,实际是未徙。一心想高鹏展翅翱翔的高北溟一生都没有走出去,一心想飞出去的高雪忧郁而终,徙是他们毕生未实现的愿望和理想。
故事的前半部分主要讲高北溟的人生,后面主要写高雪的悲剧人生。
1 未徙高北溟
高北溟是幸运的。
他遇得一位好老师——淡甓渔,淡老先生不仅德高望重,教学有方,而思想开放,胸怀大度。他知道高北溟出自寒门 ,祖上寄予厚望,用心教导,却从不收学费。给他高北溟撰写笔耕的机会,教授他看眼医维持生计。
他遇到了一位好世交沈石君。沈石君是一个新派人士。在废科举,兴学校的新形势下,高北溟靠笔耕,开私塾,挂牌行医看眼科都不能养家糊口的情况下,他劝高北溟读取简易师范,开始在五小教书,让高北溟有了虽不丰厚但却可靠的收入。后来又教了初中。他有了一个可以施展才华的舞台。沈石君聘请他做了县立初中的国文教员。他得以允许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教学。教学效果显著。
他有一对如花似玉聪明伶俐高雪的女儿高冰。大女儿高冰读了女师,已经在教书。小女儿高雪考了苏州师范,人长的漂亮——“风姿楚楚,行步婀娜,态度安静,顾盼有光。”在学校里唱歌、弹琴都很出色,气质优雅,人人羡慕。
高北溟又是很不幸的。
十六岁不负众望考取了秀才,第二年科举就废除了。他空有高远目标,没有实现愿望的途径。他在县立初中教学如鱼得水,身心愉悦。然而好景不长,因有人觊觎沈石君的校长位置,沈石君被控告,他被又聘用回到五小任教,回到了原点。
他有两个心事:一件是想把谈老先生的诗文刻印出来。另一件是女儿高雪的前途与婚事。第一个愿望最终经济能力没有实现,第二个愿望以高雪忧郁而死告终。最后自己也郁郁而终。
2 高雪的悲剧
高雪是也幸运的。
她有一对疼爱她的父母,有一个了解并爱护她的姐姐,有一个全身心爱她的丈夫。
高雪也是不幸的。
她一直想飞出家乡,去上大学,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找到真正的知己,却没有机会实现。
她时运不济。家庭贫寒是一个方面原因,另一方面也是时局造成的,她苏州师范大学毕业后,在小学从教的同时,接连考了两年大学,没有考勤取,第三年七七事变,大学迁到四川、云南。困在了小城里。
人言可畏。尤其是对于一个如花似玉的漂亮姑娘,因为迟迟不嫁,世俗肮脏的流言蜚语逼迫她不得不嫁,嫁给了从小青梅竹马长大的,爱她的汪厚基。可是高雪不爱汪厚基,她不快乐,她想飞出去。她得了忧郁症,当医生的汪厚基都治不好的忧郁症,最终辞世。
她的性格使然。高雪心高气傲,不能立足实际。全家都娇宠着高雪,她用的东西都比姐姐好,吃的好的也让给她吃。家务事也不管,要什么都依着她。这样骄纵任性的女孩是高北溟全家人宠出来的。于是没有高先生的耐受力和坚毅性。她是想飞出去,但当时国家正在抗日,到处都是战乱。而她还在做她的飞出去的梦,就有点脱离实际,不够现实,在这一点上,她不如她的父亲。
这种不幸和幸运,有世事变化,时运不济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作者娓娓道来,一波三折,在这父女俩起起伏伏的人生经历,让读者的心也时喜时悲,紧紧地被揪住了。
二、人物形象——可贵的精神光芒
作者塑造的主人公高北溟的形象,身上具有难能可贵的精神,在我们品味他不幸的一生的同时,深深地被打动着。
他胸怀高远,时运不济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迎难而上,立足实际,想方设法解决问题。
废除科举对于刚刚考中秀才,一心求取功名的高北溟是致命一击。他虽然心里不舒服,但没有放弃生活中的希望,没有投河跳井发疯,像徐呆子一样哭号。他立足实际,开始笔耕生活、开设私塾、挂牌行医看眼科,在艰难地和生活抗争。
他述怀抱、舒愤懑。一生起起伏伏,不能得志,却从未放弃对生活的追求,放弃自己的理想。
教小学不能展其所长,尽其所学。高先生虽不意满志得。但他教书认真,讲课、改作文郑重其事,一丝不苟。因材施教,无所阿私,只看品学,不看家庭,只是把他的热情倾注在教学之中。
他有自己独到的对教学的想法,是一位刻苦钻研,大胆创新的好老师。他明白教书教人,要了解学生,知己知彼;他要求在部定教材之外,自选教材;他强调教材有一定的系统性,要有重点;他要把课堂讲授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他选的文章看来有一个标准:有感慨,有性情,平易自然。这些文章有一个贯穿性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人道主义。”他非常重视作文。学生的作文他会反复修改。他还分年级自编辅助教材。这些观点在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中也是不断提倡的,是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他的教学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在县立中学读了三年的学生,大部分文字清通,知识丰富,他们在考高中,甚至日后在考大学时,国文分数都比较高,是高先生给他们打下的底子。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欣赏文学,接受了人道主义思想,影响到他们一生的立身为人。
他脾气很“方”,不参与社交聚会,从不介入派别之争,严于律己,坚守自己,从来都不和社会上的庸人同流合污。
他情趣高雅。中学任教时,工作顺心如意,心情好了,偶尔也约几个志同道合的教员,在家里赏荷小聚。
这样一个精神富足的人物形象,让小说厚重而耐读。
三、写法——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小说语言流畅自然,夹带一些文言用字,与所写人物高北溟的学识渊博很相称。文章中倒叙、插叙、补叙等多种叙述方法穿插结合,结构自然连贯。
1 文章中多处运用对比衬托的写法,对比中表现了人物性格和精神风貌:
将高北溟和徐呆子对待废科举的做法做对比。
写高雪的漂亮时不仅正面描写,而且侧面写不同的人见了高雪后的反应和评价,衬托出高雪的清新脱俗。
父女俩对待理想不能实现的态度。父亲坚毅,虽然不快,但能立足现实,不懈努力。而高雪脆弱,不能正确面对现实,最后气馁,抑郁成疾。
写高先生在五小一概活动不参与,常常敏感,气恼的头晃动的厉害;在县立中学时脾气温和,每年暑假自觉和志同道合朋友小聚。对比表现高先生一心想施展才华抱负的情怀。
2 景物描写如工笔画,巧妙地渲染了气氛:
写高北溟在小学教学不如意时住的院子的景色:
进门是一条狭长的过道,砖缝里长着扫帚草,苦艾,和一种叫“七里香”其实是闻不出什么气味,开着蓝色的碎花的野草,有两个小黄蝴蝶寂寞地飞着,高先生就从这些野草丛中踏着沉重的步子走进去,走进里面一个小门,好像走进了一个深深的洞穴,高大的背影消失了,木门板又关了,把门上的一幅对联(辛夸高峙桂,未徙北溟鹏)关在门外。
荒凉寂寞的景物描写,也写出了高先生失意落寞的心情,他距离他的理想越来越远,这幅对联就是他处境的写照。
而写他在县立中学搬家后的家时,又是一幅文人雅士高雅的生活画面。他的家“天井里花木扶疏,苔痕上阶,草色入帘,很是幽静”,虽然简陋,却淡雅清致。写出他得志时的心情愉悦。
结尾一段再写高先生的故居,倒塌的房屋、破败的景象中,唯有高先生的对联“辛夸高峙桂,未徙北溟鹏”,墨写的字还很浓,很黑。凄婉悲凉,令人伤怀。
3 校歌歌声的反复出现,将时空自然交融,让情感不断升华。
以《庄子·逍遥游》为引子,引入县立五小的校歌,不仅展现了高北溟的才学,也引出了他的故事。通过学生唱歌时惜别的心情,表达出作者对母校对高先生的缅怀和赞美。
后面在高先生离开中学时,又出现了学生唱校歌的声音,如背景音乐,烘托表达着对高先生辛勤教育的崇敬和感恩。
结尾处再次描写校歌,“歌声犹在,斯人邈矣。”校歌既在缅怀高北溟的悠悠岁月,仿佛他这一生曲折的回放,似乎是一首凄凉的挽歌。一唱再唱,一唱三叹,循环往复的是歌声,然而岁月荏苒,斯人已成故人。
时代和性格造成的悲剧,让我们唏嘘不已。故事也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没有一帆风顺的。对待理想,唯有立足实际,不忘初心,不懈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