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满腔热血的进入创业公司,
我们是更有可能飞黄腾达,
还是更可能不幸地被耗尽青春?
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年轻的时候,到底要不要进入创业公司去搏一把?
-1-
有一个朋友小J,男,91年海归,学的是金融专业,个子很高一米九,长得非常帅一表人才。去年年底的时候他从英国留学回来,进入了一家创业公司。
和很多刚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一样,小J工作非常认真,这家创业也本着“充分利用”年轻人激情的原则,经常让小J加班。不过,小J除了生活完全被工作占据之外,更郁闷的是他在所谓的财务部只能干非常基础的出纳的活,而且由于部门领导是老板的朋友并非财务专业,所以常常部门里一群人低效的干活,只是简单的事情不断重复做却还老出错。
更悲惨的是,小J因为形象不错直接从部门抽调去给老板当助理,被平时喜欢骂人还毫不留情面的老板骂的狗血淋头不说,他还要花大量时间去包装老板个人的公关稿,更更郁闷的是,财务部原来的活他还得干!这样反复折腾四个月下来,小J终于扛不住走人了。
其实小J的情况并不是个案。
-2-
自从2015年“互联网+”变成国家战略,再加上“双创”政策的大风吹遍祖国大江南北,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创业大潮中去,催使大量的创业公司诞生了。同时,这也增加了充满激情的年轻人进入创业公司的想法:一步步的爬职业阶梯,什么时候是个头?年轻要不去创业公司疯狂一把,那不是枉费青春?
可惜梦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很多人进去以后无不是变成了另一个“小J”,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太缺乏关键的择业思考了。
在《孙子兵法•谋攻篇》里提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这其实已经非常清晰的告诉我们:伐谋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其次是伐交,再次是伐兵,最次的做法才是攻城。
所谓的伐谋,就是择业时思考好进入什么样的行业,进什么性质的企业,要在这个企业干多久,达到什么能力再离开,最后形成什么样的职业身份?比方说我们上次提到的要不要进入国企,就是这样的一个判断式思考。
如何头破血流的挤进国企,然后永远也混不出来?
所谓的伐交,比如进入目标企业可以通过内部推荐,进入以后可以跟对人,有必要可以及时调整团队,在关键时候站好队等等,从而得到更好的成长环境。
所谓的伐兵,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岗位职责要求的“意料之中”,同时尽可能的做到超出岗位预期要求之外,达成“情理之外”的成果。
所谓的攻城,就是最可怜的各种加班熬夜干工作,发朋友圈晒工作量,发鸡汤,跟领导诉苦,哭诉家庭困难等等,这都是实在不得已而为之的战法。
而小J存在的问题就是,没有思考好自己的发展模式,也没有运用好伐交的手段,直接上来就做伐兵和攻城的事,并且实际中真正的大量时间被限制于攻城,被累得身体都废了却还得不到好结果,非常的不明智。
-3-
根据资料显示,美国人平均一生要换7份工作。而根据全球最大的人力银行Monster创始人杰夫•泰勒的判断,50年前美国人平均每份工作的任职期间为23.5 年,如今已经急剧缩短到3.6年。
美国的过去就是我们的未来,这意味着我们的职业中可能要换5-10次工作。所以无论我们选择在职业生涯的哪一个阶段进入创业公司,这都至少是十分之一次的职业变换,是一个人的“国之大事”,是真正的胜负手,需要我们特别重视起来。
有一份看似光鲜其实惨淡的数据值得我们留意:2018年3月23日,科技部火炬中心、中关村管委会、长城企业战略咨询研究所、中关村银行联合发布《2017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其中估值超过十亿美金的独角兽共164家。但我们注意到其中绝大多数是BAT系,这意味着成功者是少数中的少数,何况混到独角兽也还是有覆灭的风险!
看看王冉在《C轮死》披露的数据更加触目惊心:“2014年拿到天使轮投资的公司达到812家,拿到A轮的达到846家,拿到B轮的有225家”...这意味着2015年90%的创业者有可能会“C轮死”!事实上,这个只是统计到的一部分,实际天使轮和A轮会远大于这个数字!
最近和投资人朋友聊到创投的现状,目前B进C在各个领域比例不会超过10进3,而等到C以上已经很清楚,领军者、跟随者和一个等着被收购的“小三”。但哪怕进入C轮往后也存在系统性的周期风险,想想乐视就是缺乏正向现金流倒下的;而强如美团,未来是会成为amazon还是乐视,这个问题也还远没有到下定论的时候。
更直接的是,另一个创投圈的朋友表示,现在只要是大学生的项目都不用看了,因为创业如果是九死一生的话,那么大学生出来搞就是十死无生!
-4-
其实,创业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是高风险的,所以精英创业也只是小概率成功,何况大众?试想要有多少人失败才能出来一个马云、出来一个张旭豪?所以,如果你细心的话,会发现最近关于双创的报道已经在大幅下降了,这背后的意味不言自明。
创业本质是创始团队将原有资源能力的成果扩大化,这也必然是一个疯狂输出的过程。所以,这需要你不断发力来获取高风险下的高回报,过程中的参与者一定要明白你进来能贡献什么。
真想参与的话,你完全可以先问问自己:工作时间不长的你,能给企业贡献什么价值?是企业再进一步的关键资源、人脉、稀缺技术、还是你有拥有超强运营实战?如果只是所谓的一腔热血和“聪明能干”,其实就是低成本劳动力的另类说法,如果这样老板还许诺会给你股份给你未来,这要么是老板傻,要么是你太好骗了。遗憾的是,前者的情况真是太少太少了。
另一方面,创业成功后面的因素太多了,“涉及的水也是很深的”。
最近有一个项目刚获得的4000万A轮,其投资方是某区zf,其实背后原因并不是商业模式好和用户规模大,只是因为区长与创始人是同学,把该专项的钱投了进来。
另一个案例是,在某个已经获得B轮融资的创业公司,老板自己已经判断现在公司的模式是伪命题,暗自不准备再砸钱发展业务,所以偷偷的把公司融来的钱用各种费用的手段转移到自己个人名下。更可恨的是,老板为了让投资人相信业务仍然快速增长,对外还在疯狂的招人!该公司的财务人员现在备受煎熬,毕竟知道真相的少数,有时候反而是最痛苦的!
所以,如果你现在还是在做“加法”只能输出劳动力的年轻人,处在没有积累资源、人脉、能力的境地,又面对缺乏信息源和足够判断力的情况,若你还坚持要去选择创业公司,那真不是最明智的选择。因为只有你“正”的积累充分完成以后,才有可能扩大你的战果。否则,缺乏伐谋、伐交甚至伐兵思路的你,付出时间、精力、健康去交“孙子税”,将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By the way,有一些“类创业”的生存焦虑型公司,在进入时也一定要慎重。这类企业有两个主要特征:成立年头确实不短,但是年收入始终在5000万以下,相当长时期营收没有变化甚至略有下降;用户规模和用户品质在行业处在第三梯队甚至更低。
这类的企业处境其实比创业公司还惨:一直没想明白要怎么走,没有远见也没有定力,所以商业模式会不停的变来变去,产品体系太长又没有尖刀产品,营销费用少且投放效率极低,组织架构会不停的调整内耗严重,更惨的是优秀的人才会不停的离开(公司三年以上的员工很少很少)。你在这样的企业长久待着,最大的损失可能比创业公司还明显:你成长的机会成本太高了!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有较高的起点,可以一直自如的选择进入什么样的企业。但是在面对创业、类创业公司选择的时候,你至少要思考:
你现在处在职业的加法期、乘法期、减法期还是除法期?
这时候什么样的企业适合你选?
你有没有的选?
没得选的话,在这样的企业要待多久?
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可以跳到新的环境?
......
所以,想好发展思路,再在每个阶段给自己一个奋斗的期限,这样职业之路也会越走越顺,也就更有可能“活的像孙子”。
结语
总之,找工作比做工作更重要,尤其是考虑要不要进入创业公司的时候,需要我们在能够有“伐谋”、“伐交”、“伐兵”的基础上,再考虑“攻城”。同时,确实也不排除有特别好的创业公司能设身处地的为员工着想,这个就特别需要你的信息源和判断力了。
那么,你如何考虑要不要进入创业公司的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