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因纪念馆布展的事上中驰山庄,完事后顺路到普明讲堂。碰巧铜陵镇的几个阿姨到讲堂朝拜,尼师对她们说:“年纪大路远不方便,敬奉铜陵圆通苑的果春师父也是一样的。”没想到阿姨埋怨:“他不让我们亲近啊,请他去做法事他都推辞了。”
就在听到这话的时候,尼师眼睛湿润了。这令我十分感动,因为细微的举动足见出她的慈悲和智慧。
尼师说:“那么多人都要请他做法事他怎么应付得来,即使有那个心,身体也是受不了的,再说佛学的根本是净心明智,跟他学习是很好的……”
不知阿姨能否听得懂,不过那样的认识错位还是令尼师一时心酸,我想她的眼泪来由有二:一是阿姨对佛学根本的不明白;二是错怪以至诽谤的罪苦可能紧随而来。于是她慈悲心切,泪从中来。
记得佛陀传记中有这么一段,有人当面指责佛陀,于是他平静地反问对方:“如果你送人礼物,人家不收,那么这个东西归属谁?”答案显而易见,所以诽谤的能量将回归到造口业的人身上。
同理的典故还有“寒山问拾得”——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当然这个业结回归的前提是对方人格品位高,几乎达致“无我”的境界,所以不好的话语在他空灵的境界中无法附着,于是伤害回归。如果被骂的人气急败坏,那么无中生有的伤害就消化到他身上了。其实,用现代物理的话说就是“能量纠缠”——一个人活得明白,不纠缠生活琐碎,即使在恼乱中也可时时自在,若是庸人自扰,他就会活得污秽浑浊。
募资筹建中的讲堂一个有较好的心灵学养的人,他会不断地修正自己,一是不伤人,二是不想人家因诽谤而自受其害。我一路向高人学习,也尽可能做到少语,不愿意好心成了坏事。于是前天朋友问我怎么多日不见写文章。我说,可写的东西多了去了,不写也罢。于是,应朋友要求,我昨晚就写了篇不痛不痒的关于“音乐赏析”的短文。
而执笔的此时,我还是心下犹疑:不知道今天这篇当不当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