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
保持敬畏-《1917》

保持敬畏-《1917》

作者: 野马三尢丶 | 来源:发表于2020-08-09 12:37 被阅读0次

            电影给了我们身临其境的机会,目睹我们不曾经历过的时代、不曾见过的人、不曾到过的地方,再从中得到感悟。这是电影的魅力,也是要感谢电影的地方。这里不仅仅指《1917》,而是“电影”本身。

            为什么要有战争呢?在电影院门口我在想,古有“马革裹尸”的凄凉,而今有《1917》的悲壮。

            我想,这世上是没有人渴望打仗的,敌人也是一样。德军撤退后的地下宿舍里,木头上刻了战争中日日思念的爱人的名字,铁床上遗失了无法回到身边的爱人的照片。我们都有想念的人,但却身不由己。

            16岁的布雷克与威尔接受将军的命令,穿过敌人的阵线,赴往前线阻止第二团的进攻。这仿佛是在寓意两位花季的少年,用生命在呐喊:

            “别打了,停下吧,你们看看周围的尸体与弹坑,看看衣服里的照片,不要再战争了”。

            但布雷克先牺牲了,为了救一名濒死的德军飞行员,我能理解布雷克的做法,因为敬畏生命,所以他选择了抛开“国与国”,“阵营与阵营”,因为此时此刻他们全都是战争的牺牲品,他们在人的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

            威尔也是一样,在他的生命受到威胁之前,他放弃了所有主动杀掉德军的机会。他放过了一名醉酒的德军老人,老人立马传达了追杀这个可怜的英国少年的消息,他没有战斗,只是逃,头也不回。

            电影善用长镜头为我们还原一战的残酷与悲壮。停留在尸体上的乌鸦,小臂长的老鼠,遍地的炮弹,以及德军的枪声和叫喊声,压迫感与紧张感让人无法呼吸。

            但就在这个火光冲天,布满疮痍与尸体的废墟中,竟然还能有美好的事物在悄悄发光。

            一位背负使命英国军人,一位美丽善良的法国女人,以及一名因战争成为孤儿的婴儿,这三个不同国度,不同身份,不同命运的人,在这个狭窄的地下室与昏暗的灯光下相遇了。

            这大概是我见过的最美的画面:军人把身上所有的食物给了女人和孩子,让女人跟孩子要好好活下去;军人为了完成任务要离开,女人拉着军人的衣角说“please!”,军人只是说“I am sorry”。

            虽然是陌生人,但那一刻像极了是对抗命运的一家三口。插一句,海贼王中娜美和诺琪高(姐姐)以及贝尔梅尔(妈妈),三人并无血缘关系,在一场战争中,失去父母的娜美被诺琪高在战火中捡到,身为海军的贝尔梅尔又把她俩带回家里,当做亲女儿。被战争迫害的人啊,相互依靠。

            另外一个让我动容的场景是一首歌儿。威尔顺着河流漂到了有花瓣的地方,那儿就是此次任务的目的地。他爬过河里漂着的浮尸,用尽全力走到了森林里,引导他找到第二团在唱的是一首歌。

            威尔瘫坐在树旁,与其他士兵一样出神的听着这空灵的歌声,忘记了一切。而我却看到了一群思念故乡的男人。

            后来我在网易云找到了这首歌儿,《I am a poor wayfaring stranger》,一首让人静下来的歌儿。

            结局跟我想的一样,威尔阻止了第二团的进攻,这时威尔不仅仅是威尔,还代表了当今的我们,边跑边喊:“别打了!停止战争吧!”。

            看完电影我真的不敢想象历史中的战争是什么样子,我们接触的只是课本上那冰冷的几个字而已,“xx战役,使xx取得了xx,奠定了xx的基础”。没有鲜血,死亡与绝望,也没有任何感情。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但现在的安身立命并不是理所应当的。

            敬畏生命,敬畏先烈,反对战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保持敬畏-《191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nsld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