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只是一时的行为,而力不从心和失控却是常态——《自控力》”。
《自控力》这本书是由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课程《自控力科学》为基础写成的,它的作者,凯利.麦格尼尔是斯坦福大学备受赞誉的心理学家,他说:“参与过本课程的人称其能够改变一生。”
这本书的关键核心在于解释常人失控的原因。作者凯利深信:提高自控力,养成好习惯,最有效的途径在于弄清楚为何失控,意识到自己有多容易失控,这并非意味着是个失败者,恰恰相反,这将帮助你避开意志力失效的陷阱。
因此本文主要总结分析让你意志力“屈服”的几个原因,这些让自律达人都经常掉入的陷阱。让大家对自己的行为有更好的理解,从而在习惯养成的道路上能够有更强的能力抵制诱惑和干扰。
01.“道德许可”效应的陷阱
心理学家曾对那些放纵自己的人进行研究,调查发现:他们都认为自己做决定时能够自控,没有失控,更没有罪恶感。同时,他们总为自己辩解说“我已经坚持这么久了,应该得点奖励”。
这就是道德许可效应,我们的思想存在着正反两方,好的行为总是允许我们做点“坏事”。
我们很容易以为,纵容自己就是对“之前坚持的事”做出的奖励,然而这种对奖励的渴望常常让我们堕落,最终我们忘记了自己真正的目标,向诱惑屈服了。
想想我们过往的经历,我们是不是经常掉入道德许可的陷阱:
我已经坚持跑步三天了,今天应该好好休息,好好犒劳一下自己。然后去胡吃海喝一顿或去超市买了一堆零食。
和朋友逛街时,看到许多物品正在打折促销,“打折也,现在买可省了很多钱,赶紧下手。我可真是个省钱高手”,我们的内心总会这样想,然后我们就失去了理智,买了一堆东西,然后回家才发现很多都用不着。从而导致我们花了更多的钱。
书中指出,道德许可的危害在于:当我们感觉自己像个“圣人”的时候,纵容自己就会像应得的一样,它会诱使我们做出违背自己最大利益的事。
所以,每当我们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放弃自控,我们总把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当做放松的借口。
当我自己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刚看没几页,我的手就伸向了旁边的手机......what!果然我掉入了这个陷阱,我当时的想法是:我已经看了这么多页了,还做了笔记,应该休息一下,玩玩手机。(尴尬脸.jpg)。以后必须有意识注意一下。
既然这是自律进阶之道中的阻碍,那有什么武功秘籍可以攻克这个陷阱呢?
书中提供了这个心法:不要把支持目标的行为误以为是目标本身。如果你告诉自己,锻炼,存钱,早起等是一件正确的事,而不是件让你达成目标的事,你就不大可能持之以恒了。
怎么理解呢?以健身为例,我们健身的真实目标是什么呢?是为了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吸引人的身材。而我们往往在坚持的过程中,误把健身本身当成目标,所以我们很容易坚持几天就觉得自己已经完成了多次目标,之后我们的大脑就会去寻求奖励,从而放纵。
所以下次当你想要放纵的时候,静下心来想想,我健身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此时去胡吃海喝一顿是不是会阻碍我的目标?我是不是应该去寻求其他对我目标无害的奖励?
02.“今天犯错,明天补救”的陷阱
“我先买上一些节日礼物,但之后三个月绝不购物”
“我今天先不去健身了,但我保证明天会去”
“今天先玩一天游戏,明天我保证早起去图书馆”
以上就是“今天犯错,明天补救”现象。我们总是乐观的相信我们会在未来达成目标,所以我们在当下就放飞了自我。
书中研究人员称:“当他们想到之后能弥补过错时,他们放纵自己时就不会有那么大的负罪感”。
更可怕的是,这种现象会产生循环效应,想想我们是否经常进入这个循环?我们往往会在今天玩一天游戏到深夜,第二天昏昏沉沉的,内心告诉自己:“今天状态不好,明天再去吧”,然后又呦呵三五好友,打开了游戏界面......
我们一直在向明天赊账,我们总觉得明天会弥补今天的过错,我们一直保持这种心态,从今天一直到明天,再到明天的明天。
我们总是憧憬着未来,却没能看到今天的挑战,我们总是确信未来我们会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做想做的事,我们总觉得,明天不仅能弥补今天没做的事情,还能做到更多。
又一只自律之路上的拦路虎,有什么防备的武器吗?
行为经济学家霍华德.拉克林提供了一个技巧,帮助我们克服这种“明日复明日”的想法。
当我们想改变某种行为的时候,试着减少行为的变化性,而不是减少那件行为。其称这种办法可以打破我们对“明天会有所改变”的依赖。
怎么理解呢?以游戏为例,这个方法意味着不大幅度改变打游戏的时间,今天打了多长时间游戏,还意味着明天会打多长游戏,后天会打多长游戏,以及每天都会打这么长时间的游戏,这样就给游戏赋予某种意义,它让你更难以否认打游戏对你带来的危害,从而慢慢减少打游戏的频率。
不过,我个人觉得这种方法可能不适用于所有人,仁者见仁!
当下次我们明知道一件事却拖着不做时,内心一定要问问自己:“我是不是想承担永远拖延下去的恶果,这样做对我现在,对我未来有什么影响?”
03.“那又如何”效应的陷阱
“那又如何,既然已经破坏了节食计划,干脆就放开手脚大吃一顿吧”
“既然买的东西已经超预支了,干脆把购物车里的东西都买了吧,那又何妨。”
欢迎了解被誉为世界范围意志力最大的威胁之一:那又如何效应。
饮食研究人员称:“这种效应描述了从放纵到后悔到更严重的放纵的恶性循环”。
无论是什么样的意志力挑战,想戒烟的人,想戒酒的人,想节省开支的购买者,想摆脱游戏诱惑的学生等等都会经历这种循环。
“屈服”让我们心生失望,从而让我们想做一些改善心情的事情,那么最廉价,最快捷的方法是什么?往往是导致我们情绪低落的事情。
“我的坚持已经半途而废了,那又如何,还不如好好享受当下”。
心理学家称:“导致更多堕落的行为并不是第一次的放弃,而是第一次放弃产生的羞耻感,罪恶感,失控感和绝望感”。
所以我们一旦陷入这个循环,似乎除了继续做下去,就再也没有别的出路了,当我们责备自己屈服于诱惑时,往往会带来更多意志力的失效,造成更多的痛苦。但是,我们寻求安慰的东西却往往不能中断这个循环,只会给我们带来更深的罪恶感。
有什么药方治疗这种罪恶感呢?
心病还得心药医:遭遇失败时,安抚自己的内心,而不是自我批评。
研究表明,从以下三个角度思考可以减少罪恶感,增强责任感:
(1)自知的视角看清我们当时的感受。当遭遇失败时你是什么感觉?你会怎么描述那种感觉?那种感觉是不是自我责备,如果是的话,你对自己说了什么?
(2)每个人都是凡人,每个人都会失去自控,这是人性的一部分,你能想象你最尊敬最崇拜的人也经历同样的抗争和挫折吗?
(3)你会和朋友说什么?想一想,如果你的好朋友甚至兄弟姐妹经历了这样的挫折,你会怎么安慰ta们?你会说些什么鼓励的话,你会如何鼓励ta们继续追求目标?
结语:了解你的对手,才能选择获胜的方式。当我们知道了习惯养成之路上会有哪些“对手”,我们才能打倒他们,从而走向成功,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之后会陆续更新相关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每篇一句:
我们宁愿重用一个活跃的侏儒,不要一个贪睡的巨人。 ——莎士比亚
下篇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