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悟

作者: 露露爱文艺 | 来源:发表于2023-07-30 22:40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本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曾经,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我自认为自己是毫不掩饰的真诚待人,且尽量做到宽厚大度。

    这其实,对于年少不更事的自己来说,终究是有点残忍的,也因此,让自己吃了好些“哑巴亏”。

    周围总有人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好像每个人都应该全副武装的把自己标榜成一副很不好欺负的样子,都想把自己最厉害的一面展现出来。就算被人欺负了,也得欺负回去,这以暴制暴的做法,被告知不是一种冲动,而相反是值得被弘扬的一种“美德”。

    古代先贤们倡导的以德报怨的做法,在今天这个充满丛林法则的优胜劣汰的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背景之下,居然显得那么不堪一击,甚至可笑至极。

    可老实如我,总是学不会这些所谓的“金玉良言”中的道理,因为,我也深知自己压根就不是那种以暴制暴的人。

    那么,总也不可能一直让人这么“欺负”下去吧,心中上演一万次与人争斗的场面,但很少有过真的付诸行动的时候。

    那“得饶人处且饶人”的佛家禅语倒是时不时的浮现在脑海中,刚想发泄一下愤怒,下一秒却又“放下屠刀”了。

    经历过种种的自我怀疑般的挣扎和痛苦的反思,我深知自己哪怕在某一天,突然开了窍的变得毒辣起来,变成了从小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也不会很快乐的,相反,到那个时候,我的苦闷和无奈才是最深刻,也最绝望的。

    因为,当一个人,终于忘了初心,变得不像以前的自己,在人云亦云又随波逐流的红尘中,失去了本心,这又是比失去生命还更加令人唏嘘的事。

    所以,以前的自己,总把所有问题,都习惯性的归结在自己的身上,导致,让那个本就敏感细腻的我,变得更加的内向甚而卑微到尘埃里去了。

    直到,学了这么久的心理学知识,我才知道,自己原来在潜意识中暗藏着很多没有释放的愤怒,从而不断的压抑、再压抑,只会让那个内心愤怒的小孩,以“报复”式的方式,来攻击自我。

    或许,敏感的人,生来就良善,时时要考虑别人的感受而忽略了自己,时时在脑海中浮现出自己做得不好的一面,时时把最该疼爱的自己忘在了脑后……

    写以至此,突然,脑海中浮现起一首任贤齐的经典老歌《心太软》。

    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

    但好在,上帝为我换了一扇窗,却也为我打开了一扇门。

    每当我苦闷无助的时候,我就喜欢去看书,在书中,我发现了原来困扰自己多年的烦恼和问题,书中早已有人经历过,在一次次的阅读中,内心的苦闷和孤独,像是被一个最温柔的朋友安抚于无言的默契之中。

    此处无声胜有声……

    在安静的阅读一本书时,哪怕心有千千结,那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又上心头的愁绪,都会在不经意间,被一位位智者,在娓娓道来的那些闪烁着思想之光,人性之光的文字间,被一一抚平……

    就像英国小说家--毛姆所著的一本经典《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那样,让我们释然开怀……

    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手中有一本书,我便是快乐的,无论我看与不看,直到书就在那里,在那个安静的角落,默默地陪着我,随时所需,就随时翻阅。

    即便在舟车劳累的旅途中,我也习惯带一本书在背包中,只为心中那份对书中世界的安然向往,不觉间就忘记了白天所有的烦恼和愁绪。

    犹记,在我大学毕业工作几年之后,一次偶然间得来一本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从此便沉迷文学,一发不可收拾。

    都说一个习惯的养成,大概需要21天的时间,我便在那远远大于21天的痴迷阅读过后,成功的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之后,我不满足于自己购书,毕竟想到浩瀚书海看也是看不完的,何不多看看那些珍藏在图书馆内的经典。

    于是,我便顺理成章的办了一张图书馆借阅证。有段时间,经常三点一线的往返于图书馆、公司和家中。当时,我读了大量的人文经典,比如莎翁的四大悲剧、泰戈尔的经典诗集以及另外一些记不起名字的外国名著以及心理学经典书籍。

    其中有周国平、尼采、叔本华、蒙田、卢梭、加缪、毕淑敏、林微因、曹雪芹、徐志摩等等的代表作品。

    那个时候的自己,全身心泡在图书馆里面,在那浩瀚无垠的书海中,如一只渴望蓝天的小鸟般,自由翱翔。

    我想,可能那时候的图书馆于我而言,真如盲人诗人、作家博尔赫斯所说的那般“是那天堂的模样”。

    再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又开始迷恋上了心理学。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阿德勒《自卑与超越》、荣格的人格心理学理论……甚至我还一度在网上找来了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考试必看的电子教材,以及国内心理学顶尖高等学府--北师大和北大的心理学专业本科的网络教学视频来,打算系统而专业的自学起来。

    想在回想那个时候的自己,还真是为心理学而发狂发痴不已。

    直到,在有段时间,当自我感觉精神萎靡不振,悲观抑郁之时,才有了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的勇气,这在我们那个三线小城市来说,还是甚为少见的,毕竟大部分的人们,还是更加倾向于向朋友家人等倾诉,来化解心中的苦闷。

    但,我自觉周围实在太少同频共振之人,喜欢看书的更是寥寥无几。向家人朋友倾诉,仅仅解决表面问题,倾诉过后,又会遇到其他让人沮丧或者失意之事,总不能经常这样把亲近的人当做“免费的情绪垃圾桶”来发泄吧?

    毕竟专业的事情,还得寻求专业的人来做。

    这不,简单几次咨询过后,我就找到了同频共振之人,包括那名咨询师在内。也是在那次咨询过后,我才在二零二二年的下半年,在网上注册了简书、微信公众号、头条等这些网络创作平台。

    但坚持至今的,目前只剩下简书,其他平台我就基本没有什么更新了。兜兜转转一两年之后,我还是觉得简书,是最适合新人小白的写作平台,因它的包容、温度以及友爱……

    去年,我刚来简书写作时,没有幸运的遇到一个简书领路人,匆匆发表三四篇文章之后,便消失在简书的茫茫文海之中……

    所幸的是,在今年的五月份,我通过简友的一篇文章,认识了捧个大瓜老师,于是,我便毫不犹豫的加入了飘香瓜园这个友爱、温暖的大家庭。

    捧个大瓜老师,更像是一位不断开疆扩土的瓜主,他对我们有着农人般质朴的希翼--捧片大瓜瓜……

    瓜主不辞辛劳的为我们这片瓜田“施肥、除草、翻土、播种”……让我们每个瓜瓜都迎着阳光和雨露,美好的生长着、成熟着……

    随着在简书的不断书写与感悟,我心理上慢慢也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

    这许是量变引起的质变吧,最显眼的变化就是我脸上的笑容逐渐的多了,爽朗舒心的大笑更是家常便饭,心态不知不觉变得越来越阳光,越来越从容淡定了……

    连我的最亲密的爱人都不禁感言道“你这是释放天性了吗?”

    我憨憨傻笑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同时,我还变得越来越自信,更不惧与人交谈,也更加的享受安静和独处了。

    原来,喜欢一个人深入思考,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要离群索居,远离人群的。

    相反,还应该更加深入人群,去看清种种人性,去历经种种磨难,去思考种种事物更深层次的本质,才是不枉此生热烈而精彩的活一场的啊!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写·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oas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