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开看树色,江静听潮声”,这里是安徽芜湖。2000年前,这里湖沼一片,鸠鸟繁多,所以名为“鸠兹”。南倚皖南山系,北望江淮平原,南唐时期,其已经是“楼台林立,灯火万家”。宋南渡之后,百年之间,这里发展为著名的粮仓宝地,是江南四大米市之首,成为历史上的“长江巨埠,皖之中坚”。上世纪90年代,国家的上海浦东新区开发之后,这里便成为支撑浦东经济的一个重要战略周转点,经济发展迅速。如今,这里是水墨山水、园林城市,这里也是夏治元医生的家乡。
夏治元医生从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他个人比较喜欢医生这个行业,曾报考安徽中医院学习中西医结合专业;其次,做基层医生也是出于现实经济的考虑,国家改革开放之后,将基层诊所让给了私人,让原先的乡村医生可以依靠卖药的差价赚取一定比例的利润,虽然收入并不高,但是作为一门手艺,比当农民还是要好的;最后,他个人也有一种为人民服务的情结,这和过去年代里那种文化精神密不可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家突出“政治治国”,那个年代的人都会有一种虽然有时不太切合实际,但的确有非常崇高的道德使命感,有一种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精神。因此,从学校毕业之后,夏医生便选择成为一名基层医生。
夏医生学习的是中西医结合专业,以前治病主要追求的是速度,以西医为主,除非碰上比较难治的疑难杂症一般不用中医。现在随着经济条件好转之后,人们有时间和渠道关注医疗知识,大家比较排斥原来的那种方法,反而主要依靠以中医治病为主,偶尔发生急症才打针输液。夏医生的诊所历经多年的发展,现在面积大概有300平方米左右,医护人员共11人,都是全科医生。夏医生最喜欢治疗的疾病是疑难杂症,民间疑难杂症十分多,这类病症治疗往往以中医为主,非常考验医生的用药水平,他在治疗之中学习,学习之后再治疗,使他一直在医学知识的进取上不敢懈怠。“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种不断的学习,使他的医术一直处在领先水平。
中医适用技术疗法推行以后,夏医生的诊所很快便引进了这些方法。他认为,面对常规病症、多发病、常见病,这种疗法不仅有西医的治疗速度,而且有中医对身体调理的机能,治疗安全,速度又快,医生操作简便,对病人实现了最大的保护,特别是有效解决了诊所经常要面对的小儿打针吃药害怕的问题。现在小孩治病就不用像以前那样抵触了,诊所提高了工作效率,赶上多发病季节,虽然医生少、患者多,依靠诊所目前的力量,有这些方法的支持,也完全撑得下来。除此之外,以前输液治疗经常会有输液反应,容易造成医疗事故,医生常常过得提心吊胆,而使用中医适用技术疗法之后,用药适量,根本不用担心出现药物反应。
在治疗颈肩腰腿疼痛症方面,夏医生采用中药、针灸、按摩手法相结合的治疗手段,效果非常不错,这一部分患者也是诊所患者中比例较高的。现在,让夏医生最头痛的还是患者对医生的期望过高,患者花钱找医生治病,医生帮助患者治病,本是一种合作的关系,现在却变成了一种交易的关系。治病不同于买东西,首先要看患者的情况,病情可以通过治疗完全痊愈,可以缓解、减轻痛苦,或者不能治疗节省金钱。现在的患者往往对医生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认为自己给了医生钱,医生就应该帮他看好病,不然就是拿钱不办事,治疗病症时对医生隐瞒病情,出了问题又制造矛盾,这样的案例屡见不鲜。夏医生认为,医生与患者的关系,本质上医生不是患者的“救世主”,患者也不是医生的“上帝”,二者需要坦诚相待,相互尊重。
世俗的感激远不及礼道的希冀更有价值,选择从医,是修炼一个人良好品德的一种舞台。夏医生认为诊所要想发展,必须要探索中医文化,尊重传统文化中的道义、方法,深挖这座宝库。中国人口众多,环境复杂,诊所要为大多数的人做好服务,首先就应该发展好自身。只有尽最大可能地规避风险,实现收支平衡,在稳步的基础上实现盈余,诊所才能够长久存在,才拥有为老百姓健康做服务的基础。中医适用技术疗法为稳固这个基础增添了优势,他希望国家能够放开政策,开放平台帮助基层医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最终形成诊所独特的医疗结构,更好地为乡村百姓服务。
郭海英作者简介——
郭海英: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资深媒体人,现为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健康与公共传播分会秘书长、国医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总编、国医时代创始人。从事医药类行业媒体十余年,发表文章200多万字,推出诸多有影响的作品。
2009年-2015年,创办了国内首本打造中国医学人文卓越传媒的《国医》杂志,并担任总编一职。工作期间,采访国内诸多知名三甲医院院长、国医大师、著名中医专家等,撰写了大量文笔细腻、才思敏锐、又富有穿透力的文章,赢得业界的一致好评,其本人也被业界赋予“中国当代医药界张爱玲”的美誉。已出版书籍《守望——基层医生的生存世界》,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一一部关于基层医生的人文纪实类书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