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的学与思》(21)十枣汤
黄岐之
十枣汤
一、经方名:十枣汤
二、经方的方与证:(伤寒论与解释)
太阳病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152条)
“太阳病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外邪里饮的病证,治则是先解表,表解后乃可治里。
“漐漐汗出”就是不断地微出汗,与阳明病“濈然汗出”的大汗不同,这种自汗出“发作有时”伴有头痛。这是有外邪的桂枝汤证,隐言也当有发热、恶风之情,与桂枝汤则表可解。
“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为饮结在里的十枣汤证。饮悬于胸胁部位,不但心下痞塞不通、硬满,而且“引胁下痛”;饮逆则干呕;水停心下则短气。此证重在水饮内结而明显的热候,看起来不如大陷胸汤证水热内结之猛烈。
前言“表解者乃可攻之”,服桂枝汤表解的反映就是“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遂以十枣汤治内结之饮。
十枣汤的三味药虽为峻下之剂,但因有大量的枣制其毒性,服量又少,以治为度,故仍不失为以毒攻病的良法,尽可依法放胆用之,但领注意得快下后,要糜粥自养以保护胃气。
三、经方配方: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份,大枣肥者10枚。
四、中药药性:
(1)芫花:【性味与归经】辛,温。有毒。入肺、脾、肾经。【功效】泻水逐饮。
(2)甘遂:【性味与归经】苦,寒。有毒。入肺、脾、肾经。【功效】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3)大戟:【性味与归经】苦,寒。有毒。入肺、脾、肾经。【功效】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4)大枣:参见《经方的学与思》文集(1)。
五、用法:上三味,为细末。以水煮大枣肥者十枚,去滓,内药末,强人服3克,羸人服1.5克,平旦(早上)服之,一日不可再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1.5克,得快下利,糜粥自养。
六、本方剂功用: 攻逐水饮。
七、经方方解:
本证多由水饮壅盛于里,停于胸胁,或水饮泛溢肢体所致。治疗以攻逐水饮为主。水停胸胁,气机阻滞,故胸胁作痛;水饮上迫于肺,肺气不利,故咳唾引胸胁疼痛,甚或胸背掣痛不得息。饮为阴邪,随气流动,停留心下,气结于中,故心下痞硬胀满、干呕短气;饮邪上扰清阳,故头痛目眩;饮邪结聚,胸胁疼痛,故脉沉弦。水饮泛溢肢体,内聚脘腹,三焦水道受阻,故一身悉肿、腹胀喘满、二便不利。方中甘遂善行经隧水湿,是为君药。大戟善泄脏腑水湿,芫花善消胸胁伏饮痰癖,均为臣药。大枣为使药。
八、方剂主治:
本方用于悬饮或水肿证。临床应用以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或水肿腹胀,二便不利,脉沉弦为辨证要点。
九、感悟:
十枣汤为下水之峻剂,适用于:(1)“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者;(2)“病悬饮”内痛,脉沉而弦者;支饮“咳烦,胸中痛”者。
本方主治悬饮,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干呕短气,头痛目眩,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白滑,脉沉弦;水肿,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肿甚,腹胀喘满,二便不利。
故本方之法为攻逐水饮。
(注:本文主要参考段治钧编著《胡希恕经方精义笔录》)
(《经方的学与思》文集为原创系列,版权所有,转载和引用时,请说明出处,否则为侵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