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 旗
在六十年代的时候,人们在物质上的享受,普遍都是比较简单的。尤其是生活在乡村里的人们,日常饮食内容,更是很单调的。
在我的记忆中,家里常年吃的是粗食大饭,即苞米面大饼子或小米饭,有时还吃苞米碴子粥或小米粥等。吃面食(细粮)的时候却很少,只有家里来了客人或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到饺子或烙饼或馒头的。有时候,如果能吃上一顿幹面条或疙瘩汤,可算得上改善生活了……
村子里也偶尔出现卖小商品的流动售货郎,除了卖日杂小物品的,也有卖油炸麻花、冰棍或大块糖的。但,村里买日杂物品的人多,买吃的东西人少,因为每户人家都舍不得乱花钱的。主要是家家户户都不太富裕,都在计划着“把钱花在刀刃上”。
和我一样的一般般大的孩子们,经常是那些走村串户的卖货郎们的“铁粉”。大家纷纷跟着售货郎,就像现在的“追星族”似的,前呼后拥地围在其左右。尤其是遇到卖冰棍或大麻花的,孩子们的围观和尾随的热度就更高涨了……
很多时候,小伙伴们锲而不舍的原因,仅仅为饱个眼福而已,大家都清楚自己兜里的实力,只能眼巴巴的瞧着极少数的同龄人在消费……
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一个叫栓柱子的小子,凡是村子里来了卖好吃的,他都能场场不落的吃到嘴里。这让我和众伙伴们羡慕不已!
这是人家摊上了一个很厉害的妈!
栓柱子妈妈的厉害之处,就是长得超人的肥胖!这在当时的年代是十分少见的,自然很是引人注目。
说来也不为奇,栓柱子妈妈在生活物质短缺的环境下,能够吃出肥大扁胖的模样,就是她贪吃嘴馋。人家常年零食不断,像供销社卖的糖果、罐头、糕点等甜食,她全都大包小包的往家买。可以说,栓柱子为啥零食不离嘴,完全是借了他妈妈的光!
别看屯子里的人们在扯闲话时,都口吻一致的笑话栓柱子的妈妈嘴太馋,是个败家娘们,可他们内心里却十分地羡慕人家,这正是应准了“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这句俗语。
许多人就很纳闷,这个胖娘们凭啥能有“吃得起” 的条件呢?还是村里的一位老汉道出了真相实情……
这得从栓柱子的爸爸张恒说起。张恒十九岁那年,远在大兴安岭林区的舅舅得了重病,因舅舅无儿女,舅母也早些年去世了,张恒只得离开家乡去伺候他。
两年后,舅舅病逝,张恒又回到了家乡。舅舅在临终前,拿出了他一生的积蓄一万元钱和五根金条,全部送给了张恒。在当时,这是一笔相当大的巨款!
张恒一家成了村子里的富户。
手里有了巨款后,只有张恒和他的父母都懂得一点儿低调,而张恒的媳妇却低调不起来。她最大的亮点就是买好吃的东西,而且越吃越馋、越吃越胖……
后来,张恒父母实在看不惯她,就和张恒这两口子分家另过了。
尽管被婆婆“踢出群”分家另过,可张恒媳妇仍然以“吃”为主。手里的现钱花没了,她就把收藏的金条拿出来使用。那时候没人买她的金条,她就直接拿金条去换东西。因为供销社拒绝她用金条换商品,她只好跟那些流动货郎去换。
每当村里来了货郎,张恒的胖媳妇,就把一根金条用菜刀剁成像苞米粒大小的若干小块,然后拿一小块金条去跟售货郎换东西。
她经常换的东西全是食物,最多的就是油炸大麻花,一块金条能换到四五根麻花。
时间一长,许多流动售货郎们得知,在这个村子里,有一个胖娘们专门用金条块换好吃的,于是他们就蜂拥而至,差不多每天就有两三个流动售货郎来村里叫卖。
一来二去的,售货郎们都觉得有点反常,就是胖媳妇出来换东西的次数减少了。后来,干脆就不见她的身影了……
他们终于得到了确切的消息:胖媳妇患了脑血栓,已经卧床不起了!
人们都这样说,她享受过头了!
于是,村里的人们都增长这样的常识:凡事都要有个度——物极必反,就是这个道理。
至于当年那些从胖媳妇手里换到金条块的小商贩们,是如何处理那些价格不菲的金块的,那我就不清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