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思考的技术》读书笔记

作者: 花老板的喵 | 来源:发表于2015-08-21 00:17 被阅读376次

    自序

    我在这里使用的思维错误的概念,是指系统性地偏离理性,偏离最理想的、合乎逻辑的、理智的思考和行为。“系统”一词很重要,因为我们经常错误地走向同一方向。比如,我们高估我们的学识要比低估我们的学识频繁得多。失去某种东西的危险要比获得某种东西的前景更能促使我们加快速度。一位数学家谈到我们思维错误的一种“不规则”分布。幸运的是:这种错误有时候是可以预测的。

    不太明白“系统”到底是什么意思。

    1、幸存偏误:应该像失败者学习,而不是成功者。

    幸存偏误是指:由于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你会系统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和概率。不了解现实的你对成功抱有一种幻想,认识不到成功的概率有多微弱。

    规避方法:没记错的话,马云曾经说过:我经常像失败者学习,因为他们犯的错误我同样也会犯。我就会去学习如何避免这些错误。这比学习成功者的经验更重要。

    2、游泳选手身材错觉:不要混淆选择标准和结果

    标准与结果的错觉指的是:明星为化妆品做广告,是因为他们漂亮才被选择拍广告,而不是因为化妆品使得这些女人漂亮。在这里,美丽是一种选择标准,而不是结果。

    规避方法:凡有人讴歌某种东西值得追求——强健肌肉、美貌、高收入、长寿、影响力、快乐,你都要看仔细。在跨入泳池之前,不妨先照照镜子。你要诚实地对待自己。

    3、过度自信效应:你为什么会系统性地高估自己的学识和能力

    过度自信效应指的是:我们总是系统性地高估我们的学识和预测能力,而且高估得很厉害。

    明确过度自信是一种客观事实,它不是受到了激励,而是自然单纯、生而有之的。

    不存在相反的不够自信效应。过度自信效应在男人身上比在女人身上更明显——女人较少高估自己。不仅乐观者会受到过度自信效应的影响,就连自称悲观的人也会高估自己——只不过高估的幅度要少些罢了。

    规避方法:请对所有预测持怀疑态度,尤其是当这些预测是由所谓的专家们作出的。请你在筹划任何事情时都从悲观的角度出发,作最坏的打算。这样你才会真正有机会,更现实一些地判断形势。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

    4、从众心理:就算有数百万人声称某件蠢事是对的,这件蠢事也不会因此成为聪明之举

    从众心理的危害:人们迫于集体的压力而做出非理性的决策。《乌合之众》非常明确地阐述了这一点。

    规避方法:训练自己对很多事情抱有怀疑的态度,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

    5、纠缠于沉没成本:过去的就让它过去

    为什么人类会执着于沉没成本:人类想努力表现得坚韧,坚韧是我们发出的可信信号。我们害怕矛盾。如果我们决定中断一个项目,我们就在制造矛盾:承认从前的想法与今天不同。继续执行一个无意义的项目是在推迟这一疼痛认识。那样我们就显得更坚韧。

    规避方法:长期训练自己形成理性的决定,忽视已经投入的成本。你已经投资了什么并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现在的形势及你对未来的评估。

    6、互惠偏误:我们总想着尽快回报别人

    一旦我们接受了别人的帮助,就想着尽快可以找个什么理由回报别人。如果不这样我们会觉得内疚,好像欠了别人什么。

    利用方法:在索取前,先付出。当然这本来就是应该的。

    7、确认偏误:我们擅长于过滤掉与我们的现有观点相矛盾的新信息。

    确认偏误指的是:我理解为两点。第一点是《少有人走的路》里面讲到的自律的第三点——尊重事实。不要忘记事实(即跟事实有关的信息),更不要自欺欺人。因为赫胥黎说过:“事实不因为被忽视而消失。”我们逃避的任何东西,总有一天它会回来找你。第二点是在遇到特殊情况的时候,要更加仔细的去观察、记录。它的背后经常隐藏着很普通的反驳证据。如果不及时记录和观察,你就是在任由自己的大脑去忘记去回避。下面这个例子对我来说非常值得学习。因为我也从来不会这样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一位教授让他的学生看一组数字:2、4、6,要他们找出其中的基本规则。教授将规则写在了一张纸的背面。他要求受试者说出下一个数字,教授要么回答“符合规则”,要么回答“不符合规则”。受试者可以想说多少个数字就说多少个,但规则只能猜一次。大多数学生说的是“8”,教授的回答是“符合规则”。为保险起见,他们还试了“10”、“12”和“14”,教授每次都回答“符合规则”。于是学生们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那么规则就是:在前一个数字的基础上加上2。”教授摇摇头:‘‘写在纸背后的规则不是这样的。”唯一一位头脑灵活的学生是用不同的方法破解这道题的。他试了“4”,教授说:“不符合规则。”“7呢?”“符合规则。”这位学生又用各种数字试了一阵儿,“”、“9”、“-43”……他显然有个想法,并试图证明它不对。直到再也找不到反例了,他才说道:“规则是:下一个数字必须大于前一个。”教授将那张纸翻过来,上面正是这么写的。这位机智的学生与他的同学的区别在哪里呢?他的同学只想证明他们的理论是对的,而他试图证明他的理论是错的——有意识地寻找反驳证据。

    规避方法:干掉你的宠儿。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支持者都能找到一大堆正面理论和例子去证明他们的理论是正确的,同时自动地有意识地过滤掉反驳证据。成功指南和励志书籍也是按照这个原则撰写的。记者也是这样,比如“谷歌如此成功,是因为这家公司拥有一种创造性文化。”于是记者就会去找出两三家同样有创造性文化并成功了(确认证据)的公司。但他不会努力去挖掘反驳证据,也就是找出那些提倡创造性文化却不成功的公司,还有那些成功了但没有创造性文化的公司。两种公司各有很多,但记者故意忽视它们。

    我们不喜欢我们的信念被攻击得千疮百孔。所以我们越来越多地活动在思想一致者的群体里,也越来越不肯走出这个舒适区,这就更加加深了确认偏误。

    规避方法:来自作家亚瑟奎勒库奇的一句话很有帮助:干掉你的宠儿。他的这句话是对那些经常舍不得删除漂亮但多余的句子的作家们讲的。他的呼吁不仅适用于优柔寡断的作者,也适用于我们大家。

    实践的方法:可以从身边着手:比如写下你的信条——有关世界观、投资、婚姻、健康、节食、成功策略等,然后寻找反驳证据。干掉自己最心爱的理论,这是一桩艰苦的工作,但作为聪明人士,不应该躲避的。记得之前有人提到一个人的公众账号粉丝很多文章很有质量,他的文章逻辑清晰,你很少能找出漏洞,那是因为作者在写的过程中不断的反问自己:这句话是必要的吗?跟这句话相反的思考是什么?会有哪些不同意的意见?他已经提前解决了读者会疑惑的大多问题。

    8、权威偏误:训练自己向权威挑战

    权威偏误指的是:面对权威我们会将独立思考调低一级。面对专家意见时我们往往会比面对其他意见粗心许多。还有,我们会服从权威,哪怕是在理性或道德上毫无意义的地方。比如我们被迫相信医生是对的,习惯性地觉得老师传授的知识一定是没有任何错误的。

    规避方法:可以有意识地去思考一个问题:他讲的真的是这样的吗?经过思考和考证后有不同意见应该设法想他挑战,因为你对权威的批判性越强,你就越自由,就越相信自己有更多的能力。

    9、对比效应:我们经常做出相对的判断,而不是绝对的判断。

    对比效应指的是:我们经常做出相对的判断,而不是绝对的判断。当我们同时面对某种难看便宜小的东西时,我们就会判断出另一种东西更漂亮、更贵、更大。

    我们很难作出绝对的判断,我们习惯于做出相对的判断。比如聪明的销售人员会在你已经决定购买一款车之后再推销里面的各种部件。一种从100欧元降到70欧元的产品,会显得比一直就卖70欧元的产品更便宜。而事实上最初的价格根本无关紧要。

    记录下作者提到自己的一个经历:不久前一位投资者对我说:“这只股票便宜,因为它只有最高价的50%。”我轻轻摇摇头。股票价格永远不会“低”或“高”。它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唯一值得考虑的是它从这一刻起是会涨还是会跌。

    规避方法:这个有点像沉没成本。不要在意它的过去,也不要在意相对的东西,更应该关注当下的人与物。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工作生活都要去训练自己避免这种对比,使得自己更加理性地做出判断,但是在应对别人时,就可以加以使用心理。

    10、现成偏误:大多数人宁可用一张错误的地图,也不愿没有地图

    现成偏误是指:我们依据现成的例子来想象世界。这当然是愚蠢的,因为外界现实中的某种东西不会因为我们更容易想到而出现得更频繁。

    由于现成偏误,我们的脑子里总有一张错误的风险卡。于是我们系统性地高估了因飞机坠毁、汽车事故或谋杀而遇难的风险。我们低估了因为糖尿病或胃癌这样不太能引起轰动的方式死亡的风险。壮观、华丽或大

    声的一切,我们都高估了它们出现的概率。而无声、无形的一切,我们都低估了它们出现的概率。因为我们的大脑更容易接受壮观、华丽或大声的东西。我们的大脑是剧本式思维的,而不是量化思维的。而每天的新闻媒体的报道,利用这一点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强化这一点。

    某种东西重复出现,我们的大脑就很容易重新提取它。它并不一定是真的。你在别人面前足够经常地重复某些信息,人们就会相信它们。

    人们都是先使用现成的数据或配方。他们在这个基础上作决定。大多数人宁可用一张错误的地图,也不愿没有地图。

    规避方法:跟你想法不同的人合作,跟那些与你拥有截然不同经验的人合作。因为你独自战胜不了现成偏误。

    11、“在好转之前会先恶化”的陷阱:如果有人建议你选择一条 “先经历痛苦的道路”,你应该敲响警钟

    陷阱指的是:“在好转之前会先恶化”的陷阱是确认偏误的一种变体。使用这个花招大大有利于一个对专业一窍不通或对事情没有把握的专业人员。他告诉在转好之前会先恶化,但有意不涉及这个低谷会多长多深。如果情况继续走下坡路,就证明了他的预言是正确的。如果情况意外地回升了,客户开心,专业人员则可以将好转归功于他的能力。不管怎样——他总是对的。

    规避方法:里程碑是明确的,是可以检测的。请你望着里程碑,而不是望着天空。

    这一点我能理解,但我没有找到可以运用的或者已经运用过的场景。

    12、故事偏误:为什么真实的故事也是骗局

    故事偏误是指:用故事扭曲和简化现实,它们排斥不合适编进故事的一切。

    在媒体里,故事偏误像瘟疫一样肆虐。例如:一辆汽车驶过一座桥,桥突然垮塌了。我 们第二天会在报纸上读到什么?我们会读到倒霉蛋的故事,他坐在汽车里,他从哪里来,要 驶去哪里。我们会获悉他的生平:生在某处、长在某处、职业是什么。如果他幸存下来,能 够接受采访,我们会准确地听到当桥轰然倒塌时,他是什么感觉。荒唐的是,这些故事没有 一个是重要的。因为重要的不是那个倒霉蛋,而是桥梁设计。问题具体是出在哪里?是因为是附带物,可我们的大脑不是这样运转的。它要听故事。

    规避方法:从自传到世界大事——我们将一切炮制成有“意义”的故事。我们这样做是在扭曲真相——这会影响我们决定的质量。请你将这些故事拆解开来。请你问问自己:这些故事想隐藏什么?训练方法:请你设法用无关联的眼光看看自己的生平,你会吃惊的。

    13、事后诸葛亮偏误:是最顽固的思维错误之一

    事后诸葛亮偏误是指:事后回顾时一切都显得是可以理解的、不可避免的。

    事后回顾时,一位靠幸运获得成功的首席执行官,对他的成功概率的估计要远远高于客 观估计。评论员们事后发现罗纳德里根在1980年总统选举中大败吉米卡特是可以理解的,是必然的——虽然直到第二次投票选举日前几天他们还不分胜负。

    事后诸葛亮偏误会导致我们傲慢,误导我们作出错误的决定。在私事上也是如此。“你听说了 吗?西尔维娅和克劳斯分道扬镳了。他俩差别那么大,不分手才怪。”

    与事后诸葛亮偏误作斗争并不容易。研究表明,知道这种偏误的人,也常像其他所有人一样掉进它的陷阱。

    规避方法:请你记日记。请你写下你的预测——有关政治、事业、体重、股市等。请你不时地拿你的记载与实际情况相比较。这不会让你最自己的过去充满幻想,可以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读历史。不是事后的、成熟的理论,而是那个时代的日记、剪报、备忘录。这会让你更好地感觉到世界的不可预见性。

    14、司机的知识:请认清你的能力范围,并自豪地待在里面。

    司机的知识:查理芒格是全球最优秀的投资家之一,他认为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真知识,来自那些投入大量时间和思考以获得知识的人们;另一种就是司机的知识,指那些装得好像他们什么都知道的人。他们会模仿别人表演,他们也可能拥有动听的声音或具有说服力的形象。但他们传播的知识是空洞的,他们高谈阔论地挥霍着华丽词汇。

    查理芒格的合作伙伴沃伦巴菲特使用了一个美妙的概念:“能力范围”。在这个范围之内的,人们都像专家一样精通;在这个范围之外的,就不懂或只懂一部分。巴菲特的生活信条是:“请认清你的能力范围,并待在里面。这个范围有多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这个范围的界线在哪里。”查理芒格重复说:“你必须找出自己的才能在哪里。我几乎可以向你保证,如果你必须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外碰运气,你的职业生涯将会非常糟糕。”

    规避方法:不要信任司机的知识。请你不要将爱出风头的人、花言巧语者、爱说闲话的人与一个真正有知识的人搞混。你怎么能区分出来呢?这里有个明确的信号。真正有知识的人知道他们知道什么,也知道他们不知道什么。这 类人一旦来到他的“能力范围”之外,他要么什么也不说,要么就说“我不知道”。他这么说时不会觉得难为情,甚至还会带着一定的骄傲。而从"司机们”那儿,你别的什么话都能听到,就是听不到这一句。

    15、控制错觉:你实际控制的少于你以为的

    控制错觉是指:相信我们能够控制或影响某种我们客观上无法控制或影响的东西的倾 向。

    在曼哈顿横穿街道时,人们会按一个红绿灯按钮。事实上他们按的是个不起作用的按 钮。那为什么还要有这个按钮呢?就是为了让行人们相信,他们能影响信号控制器。事实证 明,这样他们就能更好地忍受在红绿灯前的等待。许多电梯里的“开门、关门”按钮也是这 样的,它们与电梯控制器其实并不相连。科学里称它们为“安慰按钮”。

    规避方法:请你将注意力集中于你真正能影响的少量东西——坚定不移地只关注其中最重要的那些。其他的,听之任之吧。

    16、激励过敏倾向:激励的相反作用

    河内的法国殖民政府曾经颁布过一条法令:人们每交出一只死老鼠,政府就给他发钱。 政府这样做本是想控制鼠灾,但这条法令却导致人们养殖老鼠。

    1947年,当死海的卷轴被发现时,考古学家们悬赏收集每一张新发现的羊皮纸手稿。结果,为了增加手稿数量,那些羊皮纸被撕碎了。同样的事也发生在19世纪的中国,当悬赏征购恐龙骨时,农民们会将挖出的完好恐龙骨砸碎,再去领赏。

    这是激励过敏倾向的例子。它先是说明了一个平庸的事实:人们会对激励机制做出反应。这不奇怪。令人吃惊的是两个次要方面:第一,一旦有激励加入游戏或改变了激励,人们就会迅速而剧烈地改变自己的行为;第二,人们是对激励做出反应,而不是对激励背后的目的做出反应。

    好的激励机制会将目的和激励联系起来。在古罗马,当一座桥竣工通行时, 工程师必须站在桥拱下。这种机制相当好,会鞭策工程师将桥建得足够稳固。相反,差的激励机制则与目的不符,甚至有损目的。比如银行职员,如果他们每签署一份贷款合同就能得到钱,那么他们就会堆积很多糟糕的贷款文件。

    古老的谚语怎么说来着“千万别问理发师你是否需要理发。”按实际开销付钱给律师、建筑师、咨询师、会计师或驾校老师是愚蠢的。投资顾问乐于向你“推荐”任何金融产品,因为他们会得到一份销售佣金。这些人受到激励,就会尽可能多花钱。因此请你事先约定一个固定价格。

    规避方法:请小心激励过敏倾向。如果你对某个人或某个组织的行为感到吃惊,请你想想, 那后面隐藏着什么激励机制。我保证,你可以这样解释90%的行为。激情、精神疾病、心理障碍或恶意最多占到10%。

    17、回归均值:医生、顾问、教练及心理治疗师的作用令人怀疑

    有位男士经常背痛,疼痛时强时弱。有时他觉得自己充满活力,有时他几乎动弹不得。 每次碰上这种情况——幸好很少——他妻子就会开车送他去找心理治疗师。每次这样做的第 二天,他就明显好多了。于是他逢人就推荐他的心理治疗师。

    另一个年轻人,高尔夫球打得非常好,他逢人便夸他的高尔夫球老师。如果某天他的球 打得糟糕,他就去这位老师那儿学上1小时,下回他就又打得很好了。

    而这些现象都可以用回归均值来说明。

    假定你正在经历一次破纪录的严寒,接下来的几天气温就极有可能回升——朝着月度均值的方向。每逢酷暑、干旱和雨季时也是这样,气候会围绕一个均值波动。这同样适用于慢 性疼痛、高尔夫球成绩、股市业绩、恋爱运气、主观舒适感、职场成功、考试分数等。总之,剧烈的背痛很有可能不用找心理治疗师也会减弱;高尔夫球成绩不用额外上课也会重新 变好

    极端成绩与不太极端的成绩总是来回交替。已经连续3年表现优异的股票几乎不可能在接下来的3年继续走强。因此许多运动员在比赛取得好成绩,并因此登上报刊头版后心中往往会产生恐慌的情绪:潜意识中他们预感到,下回比赛时他们可能再也不会取得这一最高成绩了 ——这当然与头版毫无关系,而是与他们成绩的自然波动有关。

    忽视回归均值,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比如老师(或经理)会得出结论,处罚比夸奖更有效。因为通常考试成绩最优秀的学生会受到夸奖,最差的则会遭到处罚。而在下次考试中可能就会是另一些学生处于成绩最高和最低的位置。老师因此得出结论:处罚有效,夸奖有害。这当然是一个谬论。

    结论:当你听到诸如“我病了,去看医生,现在我好了,因此是那位医生帮助了我”或 “这一年公司业绩很糟糕,我们请了个顾问回来,现在业绩恢复正常了”的话时,很有可能就是回归均值在起作用。

    18、公地悲剧:为什么理性的人不去诉诸理性

    请你设想有一块肥沃的土地,一座村庄的所有农民均可使用。可以预料,每个农民都会 将尽量多的奶牛赶到这块土地上去放牧。只要没有人偷猎、没有疾病蔓延,这件事就行得 通,简言之:只要奶牛总数不超过一定数量,也就是土地不被剥削殆尽即可。可是,一旦事 情不是这样,公地的美丽想法就会突转为悲剧。作为理性的人,每个农民都试图将他的利润 最大化。他心想:“我要是再多将一头奶牛赶去公地,我会得到什么好处呢? ”他可以得到 多出售一头奶牛的额外好处。多一头奶牛造成的过度放牧的害处由所有人承担,单个农民承 担的损失极小。所以从他的角度看,将更多的奶牛赶到公地上去放牧是理性的。于是再来一 头、再来一头,直至公地被毁掉,这就是公地悲剧。

    公地的真实意义是一处公共场所,希望通过教育、启蒙、信息宣传、呼吁‘‘社会责任感”、教皇训谕或摇滚明星的布道从根本上解决公地悲剧是不可能的。如果有人真想解决公地问题,只有两种可能:将公地私有化或加强管理。具体地说,就是将这块沃土交到私人手里,或封住草地的入口。比如管理,就意味着由国家制定规则:也许是收取使用费,也许是进行时间限制,也许是根据眼睛的颜色(或眉毛、奶牛的颜色)来决定谁享有优先使用权。

    凡好处归个人而成本由集体承担的地方,就潜伏着公地悲剧:二氧化碳的排放无度、乱砍滥伐树木、水污染、公用厕所的脏乱差、太空垃圾不回收、“大而不倒”的银行等。但这并不是说,自利的行为是绝对不道德的。将多一头奶牛赶去公地的农民不一定是悲剧制造者。这个悲剧只有当群体超出100人左右、我们到达了系统 再生能力的极限时才会出现。显然,我们将越来越多地遇到这个问题。

    公地悲剧本是亚当斯密的“无形的手”的对立面。特殊情形下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并不能指向最佳效果——而是恰恰相反。

    自然,有些人会特别重视他们的行为对人类和经济体系的影响,但在这种自我负责基础 上制定政策是盲目的,我们不可以指望人类的道德理性。厄普顿辛克莱说得一针见血:“如果某人的收入取决于不理解某事,要让他理解就会很难。”

    简言之,只有上述两种解决方法:将公地私有化或加强管理。对于无法私有化的东西,如臭氧层、海洋、卫星运行轨道等,必须加强管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清醒思考的技术》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oegq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