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们受过的那些教育职场菜鸟成长记大学生活
这部纪录片告诉你,穷人是如何把下一代教育成持续贫穷的

这部纪录片告诉你,穷人是如何把下一代教育成持续贫穷的

作者: 山川网 | 来源:发表于2018-06-30 12:06 被阅读105次

    山川网:今天是周末,按照惯例小川一般都会推送些相对轻松的内容。但是昨晚小川偶尔发现这部拍摄差不多十年前,反思中国贫困阶层教育问题的纪录片《父亲》时,触动很深,无论如何也想要第一时间分享推荐给大家。

    我一直都有个观点,成功绝大多数不可以复制,所以成功学的东西看得越少越好,以免被带歪带偏。而失败的案例要多听多看多想,然后以此为警,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辙。

    这部影片故事的发生时间,正好是中国城镇化历史进程全面提速的时间点。而故事中的父子主角,用近乎令人“心痛”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未能跟上中国城镇化脚步,家庭阶层命运继续保持贫穷的案例。

    先简要介绍下纪录片的背景和内容:

    一个偶然的机会,导演李军虎遇到了典型的“中国式父亲”,并把他的故事拍成了一部时长47分钟的纪录片《父亲》。纪录片的主人公叫韩培印,为了让儿子上学而来到西安打工,对儿子充满了期望。该片在2009年的第二届香港华语纪录片节上,获得了最佳短片大奖。

    2002年,韩培印的儿子胜利考上了西安一所大学,从农村来到城市。为了让胜利上学,老韩变卖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到西安打工,为儿子解决大学的生活费和来年的学费。做了一辈子农民的老韩坚信知识会改变命运,他乐观地盼望着,儿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来城里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工作也就越来越难找,每月400元收入基本没法保障,可儿子胜利每年需要9000元的学费。老韩住的地方,一块钱一晚,没有枕头,每天枕着砖头入睡。儿子胜利则每天都在想下课之后可以吃什么,同时盯着同学手中的矿泉水瓶,考虑是否可以拿来卖钱。胜利面临毕业,性格内向的他面对强大的就业压力,感觉这个城市越来越远,上过大学的他很可能赚得比父亲还要少。

    一、典型的中国式父亲

    实话实说,我不知道如何评价纪录片中的“父亲”韩培印。

    一方面,为了儿子韩胜利能够念大学,他卖掉了家里最值钱的牛和粮食,还跑去西安做苦力赚钱给儿子读大学。正是这种砸锅卖铁供儿子读书的行为,所以才有了这部纪录片《父亲》的诞生。

    但是另一个方面,父亲韩培印也是彻底毁掉韩胜利一生的根源。他用极其错误的教育方法和人生三观,将儿子韩胜利一步步拉入和他一样几乎一生注定贫穷的万丈深渊。

    而最让人感到心酸和痛苦的是,你还完全无法对他过多进行批评和指摘。因为他所做的一切错误教育,在他的思维和三观中都是“正确”的,这更像是一场“无心之过”。

    这种感觉,一度让我想起近代史中清后期的闭关锁国。相比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清朝的所有皇帝在勤奋这一点上,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就是这样一代代勤奋的皇帝,却没有看到世界的变化和时代的趋势,在决定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关键时间点,封闭了国门,也酿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惨痛和耻辱的百余年历史。

    二、典型的中国穷人教育思维

    整部纪录片中,父亲韩培印始终不离手的,是一个小的笔记本。相比同村出来的其他农名工,韩胜利算是读过书,因为他识字,而且还很喜爱写写对联或是给儿子写信。

    如果不是他读过书,他或许不会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也就没有后来的所谓“砸锅卖铁”供儿子读大学。但很遗憾的是,他的书读的太过局限,他只从书中读到了“拼命刻苦”,但是却没有意识到“天下大势,浩浩荡荡”的时代趋势。

    为什么要提父亲韩培印手中的这本笔记本,因为这个笔记本,可以说是韩培印教育思维的符号。在这本笔记上,韩培印密密麻麻写了很多内容,其中有很多的借款信息。

    由于儿子韩胜利上大学需要定期来拿生活费,而打零工的收入又不固定。所以当儿子来拿生活费而他手中暂时没钱的时候,他就会向身边的工友借。多的一两百,少则二三十,等到还了钱再把笔记本上的信息划掉。

    韩培印给自己制定的生活费标准是每月150元,于是他以此为参考,给儿子韩胜利的生活费标准是200元。而韩胜利依照这个标准,一日三餐的开销是:早餐1块多,午餐和晚餐各2块多,荤菜几天吃一次。

    除吃之外,韩胜利再没有其他任何开支。只有在学校要求购买学习材料时,才会找父亲韩培印。父亲的态度和对待吃饭时“不要吃太差也别吃太好”一样,告诉韩胜利材料“不要不买也不要买太多”。

    三、如何彻底击垮年轻人的心理防线

    我为什么称之纪录片中的父亲是典型的那个时代的“中国式父亲”代表?我们来看看他是教育自己的儿子韩胜利的——

    1.持续性向儿子表示你上学花了家里多少钱。一方面,向子女表示我们“砸锅卖铁”也会供你读书,另一方面会持续高频向子女展示自己为了让你读书我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而当子女表示那干脆就放弃读书时,又表示出大义凛然。这种内心渴望从子女上大学事件上获得面子上的荣誉,以及未来有可能从事高收入工作从而改变自身和家庭命运的渴望,被隐藏在“父爱无疆”的幌子下持续,最终形成畸形的家庭和教育观。

    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并不存在父母养育子女完全是单向的付出毫无收获,孩子带给父母的陪伴,孩子的成长进步,孩子的无限希望,统统都是父母在养育子女这件事上的持续性回报。双方关系对等,不存在谁付出更多之说。

    2.持续性向儿子表示我们有多穷。哭穷教育,是过去几十年甚至更久时间上,大范围毁掉无数中国年轻人的最具破坏力教育思维与方式。因为我们很穷,所以你就必须怎么做,这显然是彻底打碎一名年轻人脊梁和膝盖的最残忍方式。

    纪录片中,韩胜利所在的寝室六人中,有三台电脑,五部手机还有MP3等工具。而面对镜头的韩胜利时说,在上大学前他从未见过这些东西,宿舍的公用电话几乎是他一人在用。韩胜利的衣服是同寝看他没衣服时送他的,韩胜利学习之外做的最多的一件事,是在学校里捡废品补贴家用。

    你问为什么韩胜利不去兼职赚钱?第一是父亲韩培印不允许,他表示他可以赚钱给韩胜利生活费(每月200元),韩胜利只需要专心读书;第二是韩胜利所在的学校位于西安远郊户县(现鄠邑区),即使现在也依旧勉强算是县城的经济水平,十年前基本可以理解为是“荒郊野岭”,想兼职也找不到;第三是贫困和自卑早已深入韩胜利的骨髓,他连最基础的社交能力都不具备。

    生育权始终都掌握在父母手中,越是处于社会下阶层的家庭,越会高度渴望从子女身上获得更多面子上和金钱上的回报。明明知道依照自身的家境和资源无力培养出“光宗耀祖”的子女,却不断向子女施加压力,将畸形的“出人头地”观念注入他们残缺不整的人生观中。在过去我接触的很多创业失败者,创业根源都并不是来自于看到了巨大的商机或是远大的理想,而是来自于迫切渴望“出人头地”的心理需求。当然,他们基本也全都失败了。

    而这种具有高腐蚀性和破坏性的观念一旦落定,轻者影响一个人的下个十年,重则终其一生都无法从这种永远无法实现家庭厚望的压力中挣脱。原本可以进入一家不错的公司脚踏实地,步步为营,却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四、除了读书,我还会什么?

    到纪录片的后半部分,韩胜利大学毕业在即,前往招聘会上寻找工作。但是几乎没有社交能力的韩胜利,在招聘会上全程都没有说过一句话。

    作为通讯专业的毕业生,社交的这一弊端先放在一边,韩胜利还有一个巨大的短板,他几乎不会使用电脑和互联网。因为父亲眼中电脑是“洪水猛兽”,是让无数的好孩子走向堕落的魔鬼。

    作为对计算机和互联网高度关联的通讯专业却电脑水平几乎为零,这就基本和学习英语专业但是口语完全不会一个道理。不难想象,韩胜利如果想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会有多难。

    在纪录片中,韩胜利对于自己职场的迷茫同样令人心碎。他说,600块一月的工作如果找不到的话就找300块的,300块的工作找不到话那就不给钱也跟着干,只要有人要我。或者我就去做服务员、保洁、保安。

    记者问他,你如果大学毕业就从事这些岗位的话,你的父母能接受吗?韩胜利的回答是:他们不能接受也必须得接受,因为这就是社会的现实。

    为什么一名颇有行业前景的通讯专业毕业生,在求职时只能想到的是服务员、保洁、保安这样的岗位?原因不外乎就是,在他过往二十多年的人生当中,他目力所能及的工作岗位就只有这些而已。

    非常多的工作岗位和机会,一定要在相应的城市才会存在。这件事不仅十年前是这样,十年后的今天依旧是这样。比如现在做互联网、做物联网、做人工智能、做大数据、做区块链、做虚拟现实、做金融科技。那么你离开经济最靠前的那些城市,就是最不明智的选择。

    五、时代给予的城镇化机会

    我们一起来看看十年前,主角一家人的收入情况——

    几乎没读过书的父亲韩培印在西安出苦力打零工,每月的收入大约是500~800元之间。

    在西安石油大学通讯专业毕业的儿子韩胜利,先是到青海装宽带每月月薪600元。工作三年后回到西安,找到一份月薪1500元的工作。

    中学毕业即远赴深圳工厂打工的女儿韩明利,月收入已经有3000~4000元。

    从工作的辛苦程度上看,无论是工地出苦力的韩培印,还是在偏远山区装宽带的韩胜利,或是在工厂里做工人的韩明利,其付出应该说是相差无几的。但是为什么反映在收入上,差距就会如此悬殊?尤其是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费尽千辛万苦考上大学的韩胜利,只能找到一份月薪几百或一千多的工作?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核心的点,就在于因为没有看到中国城镇化的大势所趋,选择留在青海和陕西工作。小川做个假设,如果通讯专业的韩胜利,能够在当年奔赴深圳寻找工作,如果有幸还能加入当年的华为这样的企业。十年不需要他有多高的天赋,多强的能力,只要踏踏实实做好一份工程师的工作,收入都将是不菲的数字。对于他的出身而言,那决然可以称得上是逆袭命运。

    如果说城镇化进程是浪潮,那重要城市是船,而我们尽是船上之人。你敢想象你凭借一己之力靠游泳,追得上一艘艘装备精良、人才齐备,而且还顺风顺浪的舰艇么?

    而关于韩胜利的婚恋方面,从镜头中我们能够看到的就只有他本人憨憨的傻笑带过。

    最后,小川强烈建议所有的朋友都看看这部纪录片,尤其是家在经济落后的小城市的寒门子弟,即将谋划毕业后发展方向的大学生,还有为人父母的朋友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我也想读书了:这里强调穷人思维就没意思了,像他这种条件,能上学已经是奇迹,他放手一搏又能怎么着?
      • 这些与梦想飞舞的日子:贫穷,最可怕的不是吃不好穿不好,而是穷人的那种思维已经固定和局限,这将会影响下一代,下下一代。。。就像井底之蛙一样~
      • 朱超_85:贫穷是社会问题!当生活成本高社会福利普及低是当下现实时,想摆脱所谓的贫穷是几乎不可能的,唯一实现的可能就是国家社会福利和基本环境设施基础化普及。人们的生活成本低,根本不需要那么卖命,用血汗挣微薄收入,淘汰靠压榨劳动力产生利润的行业,高级文明社会是科技创新引领。田园生活就能被数字定义为贫穷?基本的社会福利没有那才叫贫穷。
      • 5bd8763fd3d8:眼界 越早拓展越好
      • 我的故事有你:父母贫穷,把贫穷的思维传给下一代。比如,女孩子不用努力,长大后嫁人,让男人养活。这种思想是穷人思维。
        我的故事有你:@我的故事有你 有些人教育女孩,让男人养她,女孩不用努力。
        fb74c836feaf:@我的故事有你 所以你可能对这种穷人思想有误解🙃
        fb74c836feaf:@我的故事有你 这样说就不对了,作为农村人我可以很负责的告诉你,穷人眼中,女孩只有勤快,孝顺,懂事才能受人喜欢,才能嫁出去,于是家务活几乎都是女性做,而女孩也比男孩早熟。穷人的眼界不够开阔,思想亦比较保守,重男轻女现象还是极为普遍的,男生基本都是家里的宝😊,因为女孩之后要嫁人,所以父母考虑更多的还是儿子,什么房子车子都会替孩子考虑好。
      • _大橙子_:感情这大学生想进华为就能进一样
        周紫一:@大橙子_b98f 人家的大学并不差,10年前校招毫无压力好么
      • 歪嘴妹:我们不妨也思考另一个问题:同样的穷,同样的艰难,同样也是砸锅卖铁,同样,孩子也清楚家里揭不开锅的状况,为什么我们的父辈所表现的和我们又不一样?与其说父亲的爱害了孩子,不如说孩子本身就不知道什么才是对自己好的。我们的第一个人生导师确实是父母,但决定自己未来方向,选择自己该做什么的,还是我们自己,是么?
        清晨出阳光:@歪嘴妹 不是吧,你大学之前真的能摆脱家里的思想束缚吗?站着说话不腰疼
        2b7052ac29ce:@歪嘴妹 很多时候,个人所想的,并不能完全由自己控制
      • 张木良:现在的大环境下,人们都太容易被感动,这个纪录片只是记录了一个普通农民家的生活,不必太过于深究。之所以大家都感慨家庭教育,只是当下的年轻人开始注重自我的成长和生活,急于摆脱现在的环境,又没有魄力出去放手一搏。于是开始找家庭出身的原因了,说到底还是能力不足。
      • 偏斜:我记住了“哭穷教育”,那正是我妈常用以鞭策我的方式,也是我挺反感的。但是……
      • 风儿也温柔:🌺🌺🌺
      • 懒鱼:一个电脑都不会用的大学生??
        清晨出阳光:@懒鱼 别质疑,他真的没有电脑
      • 安东尼奥星野:比贫穷可怕的是穷人思维
      • 书写美好的生活:对于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思想观念应该是超越父辈的。
        而韩胜利却活在父亲的翅膀下,不去想办法改变命运,向命运挑战,实在是可悲可叹!
        是什么让他变得如此懦弱无能?是父亲的束缚,观念,穷人思维?还是我们的教育?引人深思?
      • 夜雨闻曦:时间走过了十多年,但在很多地方,这种情况还是没有太大的改善,有时候想想也觉得很无奈。父母也是为了孩子好,也是在以自己认为对的事来关爱孩子,但却在爱的名义下,害了孩子!

      本文标题:这部纪录片告诉你,穷人是如何把下一代教育成持续贫穷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ojt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