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迎新班·公共投稿区日更好文说斋聊斋
读书笔记|《罗生门》单篇阅读有感

读书笔记|《罗生门》单篇阅读有感

作者: 黛西小小o | 来源:发表于2022-05-14 07:45 被阅读0次
    宽阔的门下,此人孑然一身。朱漆斑驳的硕大圆柱上,唯独落着一只蟋蟀。罗生门既然位于朱雀大路,按说除了此男子还会有两三个戴市女笠或软乌帽子的避雨者,然而,除此男子之外没有任何人。

    因简书好友提到《罗生门》一书,而自己又孤陋寡闻没有看过,便一直想着抽个时间好好读一读,想着这是名著,一定要找个专门的时间品读,可从哪儿挑出个专门的时间呢……这一拖就拖了好久。

    昨晚终于鼓足勇气点开了《罗生门》,看简介,看编者序,然后是正文。一看译者,是鲁迅,瞬间感觉这文难懂三分。

    我硬着头皮读着,可有些语句读来读去感觉不顺畅,看得人很是难受,简直没法去好好鉴赏。

    可能是我段位太低,够不着鲁迅先生的台阶,因而虔诚地关掉了页面,换了另外一本书。

    思来想去还是有些堵得慌,又去搜索《罗生门》,发现了其他译者的作品,果断一一点开品读,发觉果然还是鲁迅先生有文采,学问高深,故而我这等才疏学浅之辈只能暂且撇下鲁迅译,而读上了不太知名译者的作品。

    这才能一口气读下去,弄明白这本书到底在讲什么。

    网图|侵删

    看了目录才知道,原来《罗生门》这本书是个短篇集子,是由很多短篇构成的,而其中有一短篇名称,就是《罗生门》,我便单挑这一篇读了读。

    窃以为这种作品不能妄想着一蹴而就一口气读完,得单篇拎出来慢慢消化(大概是懒得读完整本著作的借口)。

    先说说这个短片故事到底讲了什么。

    故事的开头,就给我们刻画了一个黄昏时分的场景,一个仆役在罗生门下等待雨停(这个罗生门就是日本京都平安京中央的一个城门,现在只剩下一道遗址,如下图),按理说罗生门这里应该还有别的避雨者,但目前这里只有他一个人,为什么呢?因为京都近年来灾难不断,整个京都都很荒凉破败,即便是位于京都朱雀大路上的罗生门,也无人光顾。

    来源:百度

    有狐狸住进来,盗贼住进来,后来甚至还有人将无人认领的尸体也抛到这里来,大家竟都习以为常了。

    于是一到黄昏,就没有人再敢接近这里,来得最多的,恐怕就是在上空盘旋啄食人肉的乌鸦。

    那仆役又为什么在这里呢?原来是因为他在几天前被主人解雇了,无处可去,只能借着这雨,不着边际的思考自己未来该怎么办。

    想着想着实在没有办法,"那要是不择手段呢?",这个念头频繁浮现,除非他不择手段,否则他就要饿死了。

    抉择再三,仆役还是动身了,他想在这里找个能遮风避雨的地方,好歹过了这一夜。胆战心惊的从罗生门门楼上去,原本上面应该全是尸体,他却看到了一道火光,似乎还有人在东一下西一下地拨火。

    仆役悄悄地靠近,发现男女混杂的尸体当中蹲着一个人,那是个白发老妪,正一根根地薅尸体上的长发,仆役心中生出憎恶,一下子把老妪按倒在地,拔出刀来,问她薅头发做什么。

    老妪毫无还手之力,那脆弱的样子让仆役感觉到,老妪的生死就在他的一念之差。

    他又问老妪,这次声音柔和了一些,老妪终于回答,她薅头发只是想做假发卖掉而已。

    竟然拿死人的头发拿出去卖?正当仆役气急的时候,老妪又赶紧说,她知道这是缺德勾当,可她薅的那个死人,也不是什么好人,那个人曾经把蛇切成四寸晒干了,说是干鱼,拿出去卖。她说她并不觉得这事有那么坏,只是不做就得饿死,那个人切蛇做鱼的人是这样,她也是这样。为了避免饿死才来干这勾当,薅的那个死人应该能理解她。

    (个人感觉这段就是核心,因而下面附上原文一段。)

    “敢情,薅死人头发这档子事儿,也许是缺德带冒烟儿的勾当。可是,撂在这儿的死人,一个个都欠这么对待。现在我刚把头发薅掉的女人嘛,把蛇切成四寸来长,晒干了,说是干鱼,拿到带刀的警卫坊去卖。要不是害瘟病一命呜呼了,这会子大概还在干这营生呢。而且,那些带刀的说这女人卖的鱼味道好,当作少不了的菜肴来买呢。我并不觉得这女人做的事就怎么坏。不做就得饿死,没办法才这么做的呗。所以,我现在所做的事,我也不认为是为非作歹。我也是为了免得饿死,没有出路才这么干的。是啊,这个女人很了解我没有出路这一点,对我的行为会宽恕的吧。”

    仆役冷漠的听着,却没由来的生出了一种勇气,他此刻已经有了决断,他不再为"饿死抑或是当盗贼"而犹豫不决了,他粗鲁的剥下老妪的衣裳,将她踹在了死尸上,抱着那老妪的和服消失在黑夜的深渊里。

    ……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第一遍读的时候,完全摸不着头脑,看着这令人毛骨悚然的文字,暗想难道是恐怖范儿的?不对,肯定是打开方式错了,这种名著一定不是一遍就能读懂的。

    人家名著肯定有名著的道理。

    于是我开始搜芥川龙之介的简介,1892年出生,本姓新原,因母亲精神失常,被送到舅父芥川家做养子,芥川家是旧式封建家族,读过很多书,1913年东京帝国大学就读期间,复刊《新思潮》,使文学新潮流进入文坛……

    1913年,那是什么时候?即将爆发第一次大战,社会十分动荡,各种矛盾激化的时期。

    《新思潮》杂志,那也是唤起国民觉醒的文字,在当时掀起了新思潮流派。这个流派的主要思想呢,就是在反映现实的同时,赋予笔下的一切以新的意义,新思潮派文学表现了一部分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不满而又苦无出路的心情。

    嗯,这就对了,作者所处年代,背景,生平,大致了解一下再去读《罗生门》,那就好懂不少。

    其实任何作品的成就都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

    假如这篇作品发在现在,或许寂寂无名(没有说大神不好的意思),就是在当时的时代下,就是缺少这种觉醒与思考的声音,因而鲁迅先生早早的就翻译过来,大概也是为了国民觉醒(斗胆猜测)。

    这样一通分析,再看《罗生门》里的仆役和老妪,就大概能明白作者想要表达出来的含义。

    当时的社会动荡,人人朝不保夕,普通人不想点"不择手段"的路子就会饿死……这是怎样的一种社会悲哀?

    作者用细腻的文笔刻画着场景的阴冷可怕,以其令人起鸡皮疙瘩的笔法书写着"乱世中扭曲的人性",提出"生存或强盗"、"求生欲"这样的难题,再读才知其中的语言魅力。

    至于作者还想表达什么哲理、人生规律,以及对人生的什么思考,“罗生门”是否代表着“生死界限”、“真相与谎言交织”,还是要看读者能领悟几分了。

    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其中的妙处,一定是多读几遍才能懂的。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此文仅代表我个人观点,如有想法,可留言再做讨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罗生门》单篇阅读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oquu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