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30年前,当时的农贸市场没有现在看起来这么上档次或者街角化。
我们当时的老市场就是个四方的,四处露着口子,超过200米不到400米操场大小一样的区域。在面向公路的部分,又外接了一个长条形地块。自行车停放,市场管理处都在这个范围里。
对于当时还是儿童的我们来说,这个区域是最吸引我们的地方。因为基本上整个市场的早点吃食都集中在这里,整个厂生活区最齐全的早点吃食也集中在这里。
店面是不够的,于是混搭了不少的雨篷摊子。
米粉苕粉,豆浆油条,稀粥小笼包,还有白乎乎的散满油酥花生大头菜丁盖着撒子红油的油茶。
当然,除了这些还有不少吃食,比如牛肉汤羊肉汤狗肉店之类的,不过我们最喜欢的早餐就是上面那些,没有其他。
常去的店是开在店面里,老板跟老佛爷同姓,俗称“家门”。吃的多了,就很熟。
我们最喜欢的早餐是臊子苕粉和五香茶叶蛋。茶叶蛋属于可选,候选的包括小笼包和烧卖。
这里的苕粉可不是现在火锅店里那种宽宽扁扁的,而是同白家肥肠粉一样的类型,但是当年大概粗了一半的样子。现在的苕粉太细,没嚼头。
粉汤那是老老实实的高汤,店家凌晨或者前一天晚上就用棒子骨,鸡骨,碎肉等等边角料熬了几个小时。熬汤的锅,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方便的不锈钢桶,必须是最大号。我们为什么赶得早早的去店里,就为了这头锅汤。因为人多,等汤还剩小半的时候,店家会掺上沸水再煮一次,那时候的味道就差多了。
浇头也不能造假。牛肉肥肠鸡肉块必须比成年男性的大拇指粗,颗粒至少大拇指第一个指节大,舀上四五个,才叫够分量,再多点,才说老板够意思。至于配码的笋子,油酥花生,大头菜丁,不把碗面占上小半是不够格的。
我们常吃的是清红汤的碎肉臊子。这种臊子各有各的做法,我们去这家是牛肉猪肉按比例搭配的,绝对不像现在的餐馆用槽头肉来坏招牌。配上自家炒制的切碎的豆瓣酱,红红浇头锅里肉末粒子颗颗分明。
到了地儿,先不找座儿,老板面前先把吃食点了。
“老板,两碗粉,一个茶叶蛋,一笼烧卖或者小笼包。”
“要得,啥子粉?”
“苕粉一碗,青红汤,大份儿。鸡肉米粉一碗,小份儿。笋子多点。”
“好,那桌要吃完了,你们先去坐到,粉马上来。”
“得行。”
于是坐下来,等着粉来。
左右瞅瞅,个个吃的窸窸窣窣。对面的篷布摊子下面,舀豆浆的勺子流下一道瀑布,又冲进碗里。有人坐下来,一抬头看见熟人,就愉快的交谈起来。
整个吃食区里,热气腾腾,烟雾缭绕,人声不绝。
这才是清晨菜市场的味道,讨价还价的菜摊,热热闹闹的吃食店,络绎不绝的人群,还有飘荡在空气里的人情味。
这样的氛围,现在的菜市场,哪儿去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