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224080/a6ef2a4cd08bd8ec.jpg)
当您读完这篇文章时,也许您会更了解我以及我的诗。
有关于新诗的由来,文青和文人的区别,我的未来自我定位,写诗倾向和写诗内容,都会一一在下文中讲到。
写诗已经越来越边缘化,写自己风格的诗或尝试不同风格的诗更是边缘化。曾经,五四的浪潮催生出一批写新诗的作家,如冰心,闻一多等,文革后又催生了一批在苦痛中反思的知青诗人,有海子等人。
有人说:“这个社会的堕落是从嘲笑文青开始的。”对于这句话我是带着半认同,半不认同的态度来解读的。
首先,每个世纪都有它的专属世纪病,“世纪病”这个词是18世纪末提出的,代指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一种典型形象,风行于19世纪初,蔓延于20世纪世界文坛。都是些富有才华的人,但悲观失望,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代表了一代青年人的精神状态。而当代的我们,何尝不是迷惘的一代?义务教育让我们获得受教育的权利,高考制度又变相地引导我们成为考试机器,有的甚至丧失了融入社会的能力。市场经济,改革开放让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优渥,可精神上显露的匮乏现象却越发突出。面对我们的学业,事业,爱情,婚姻,社会地位等等问题,我们都曾迷惘,也都曾思索过根源。但结果是更多的人选择随波逐流。在这样一个宣扬集体和合作的社会,个人的个性逐渐丧失,甚至异化。甚至有些读书人也发出“读书无用论”的感慨,社会也出现对文人的嘲弄现象,这些都是我的所见,并且认可的。
然而,我所不认可的是以上提到的“文青”,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觉得文青是种病,是不能独立生活又抱有空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想的一类人。因而我并不把社会堕落的表现形式归结于对文青的嘲弄,而归结为用金钱来衡量文人的价值。近一百年,除了抗战年代左翼文学的狂热,文革期间的样板戏,通俗文学一直受到大众的追捧。此外,自有电影以来,文学作品也作为电影内容的取材来源之一,近些年来,网络小说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更是成了一种不可小视的趋势,文学也越来越商业化。(当然我并不否定文学作品与电影的联系,具有现代性的大部分小说作品都会运用到电影的蒙太奇手法。)而真正的文人不是散漫,拖沓,不思进取的一类“文青”,也不是在市场经济中风生水起的一类人,而是一群真正致力于文学,文学史,文学批评或文学理论,履行文人社会义务,或者在文学上不断学习创新的一类人。而这也是我现在努力的方向。
诗歌方面,我罗列了以下五点:
一,我并不想写太生活化的诗,或者混入过多俗语,把诗写成与叙事文难以分辨的一种文,打油诗和“时代的鼓手”田间的信天游类的诗都不是我所追逐的主旋律;
二,我并不想写鸡汤文,给需要“治愈”的读者灌鸡汤,或者写太多单纯的励志文,在我看来这两类文的功效并不大,而且每个人价值观的确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想给读者喂“三分钟”热情的激励文或宣扬《成功学》,因为任何的成功没有捷径,它都需要不断的努力;
三,我也不想写太多无病或有病呻吟的伤感文字,特别是关于青春期的爱情。主要立足于现实和当今社会,“易卜生主义”的“社会问题剧”是我的文学偏好之一,会尝试把当今新生的和几千年遗留下来的社会问题带进诗里,发扬作家的人道主义精神,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其实,早在五四,胡适就写了白话诗《人力车夫》来反映当时北平人力车夫的生存现状,这也是我的一个关注点。此外,我也不想只写以情动人的亲情篇。当然爱情诗和亲情诗两种题材都会涉及到的;
四,我更不想为押韵而押韵,为对仗而对仗,最后走上复古的道路,当然新格律诗会涉及到,希望继承中国古诗文化精髓。总的来说,我知道自己在尝试新诗,这里的新诗开始于五四,是以鲁迅所呼吁的“摩罗诗人”郭沫若为首的一批诗人的诗,早在1921年,郭沫若受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的影响写出了《女神》的不灭篇章。当然,按照现在的审美标准,这一批引领新诗潮流的作品确实存在一些不足,甚至价值观都很难被当代人接受,但历史的东西更适合放进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去阅读,去体会它的文学价值以及社会价值,左翼文学作品就是服务于共产党的一类偏重当时社会价值的文学作品。也希望读者您能谅解我文章中的不足。
五,哲理诗,如纪伯伦的《先知》(将在以后的文章中推送哲理诗尝试《绝妙的伪装》);散文诗,如高尔基的《海燕》;诗化小说,如废名的《桃园》。这三类题材也会尝试,在我看来,他们虽属于小众文学,却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学价值。
六,综上所述,主题方面大致涉及爱情、亲情、自然、自由、民主、泛神论等,因而叛逆和反抗是内在精神,忧郁苦闷是时代特征,但尽量远离消极的浪漫主义,避免使文章呈现绝望而纯粹的悲观主义。但悲剧方面的诗文也会有所尝试,特别是由于命运或社会文化所引起的悲剧,遵从古希腊的命运悲剧的创作主流。
已接近文末,现在我来谈谈我的新诗尝试的规划:主要以闻一多的诗的“三美”为创作原则,根据冰心等吸收的日本和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而作的小诗的原则来让情绪成章,加以西方的反讽诗学,雨果美丑对照原则,意识流,意象,佛洛伊德分析等文学手法,运用象征手法加深诗的寓意,最后努力营造唯美意境真正达到诗意人生的境界。有人说,对诗来说,隐喻是捷径,对散文来说转喻是捷径。因而隐喻会在我的诗中显现。
最后,敢问一句:人若不生病,要医生何用?人若没有问题,要文人何用?
后语:初次根据自己浅薄的所学,写下这篇阐述我对自我未来身份的定位,以及写作倾向,写作内容和写作风格的介绍文。不足之处,还请不吝赐教!(一直改进中......)
写于二0一七.七月.二十二
网友评论
其实广义上而言,人人都有诗人的情怀,只是大多数人都停留在了“情感”的层面上,而诗人则把这种认识升华、物化了而已。
借用巴尔扎克《幻灭》里的一段话吧:“诗句是一些种子,应当在别人心里开花,在每个人的感情刻划出来的沟槽中开花。要表达一切不是先得感受一切吗?而强烈的感受不就是痛苦吗?所以只有在社会和思想的广阔天地中,千辛万苦跋涉过后,才能产生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