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顺应人的天性,积极地向上向善的生长,那么是什么东西让孩子能够更有力量地成长,支撑孩子更好地完成人化过程。
《白轮船》描述了一个7岁孤儿的故事,他有三个愿望,第一个愿望是爷爷骑着大马送他上学,他太渴望上学了。第二个愿望想见一见长角母鹿,因为爷爷说,他们的祖先曾经被长角母鹿救过,那是一位极其善良的妈妈。第三个愿望是渴望见到自己的父亲,爷爷告诉他,在大海上有一艘白色的轮船,他的爸爸就在船上工作,他希望自己能够变成一条鱼,游到大海里,找到白轮船,上去变回自己的模样,让爸爸看看自己,自己也看看爸爸,然后再变成一条鱼,从大海里游回来。
有一天,孩子的第一个愿望实现了,他骑着大马去上学了。没多久,第二个愿望也实现了,他看到了长角母鹿,孩子心里感觉特别的美好,可是没过多久,这种美好就被粉碎了,因为鹿被村民打死了。故事的结尾,男孩走到村子旁边一条河里,他仿佛看见了一艘白轮船,于是他往水里走去,他那么迫切地希望自己变成一条鱼,快快地找到白轮船,只为了能够见到自己的父亲。
是什么东西让孩子即使付出生命也要去寻找,每个孩子心里都有这样的梦,那就是真善美。孩子的心里支撑他们上学的,是要见到妈妈,渴望看见爸爸,就像孤独恐惧自卑在孩子心里,作为生命早期原始驱动力一样,每个孩子都渴望追求真善美。
要想遇见更好的孩子,就要看见每个生命与生俱来都有的三个追求。追求真理是每个人的智力追求,人渴望去探索客观事物,探索背后的规律,渴望获得真理,虽然孩子不懂什么是真理,但他们带着这种无意识的智力冲动,想上学,想问问题,想要弄明白,这是一种冲动,一种需求。伽利略说,真理具备这样的力量,你越想要攻击他,就愈加充分证明了他。如果把真理当成主体,每一个智人天生就有要“攻击”真理的冲动。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不是以人的智力需求为导向的,在孩子走进学校之前,有智力饥渴,他是带着炸药包来的,在真理之前,不明白就会攻击。当智力需求遇到挫折时,儿童的智力发展会处于饥渴状态,而爸妈只是盯着作业写了没有,考了多少分数,老师让背的记住了没有。我们回应的不是孩子的智力需求,不是帮孩子实现智力目标,而是在回应分数、考试,是在实现成年人及学校的目标。
扬州一个孩子在家休学一年后,要回到学校了,孩子有向往,也有顾虑,因为之前孩子曾尝试了几次,没坚持多久。站在爸爸的角度,会担心孩子走不了多久,其实没有必要怀疑,人作为智人,本身就有智力发展的渴望和需求,如果怀疑一个孩子没有决心上学,就跟怀疑一个人正常不呼吸一样。
孩子扛着炸药包来到预想的堡垒面前,打算炸的时候,却发现已经被爸妈和老师给炸掉了,孩子没有提问题的机会,他直接获得了答案。我们直接给他灌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如果一个孩子心中没有了好奇,这个好奇没有上升到疑问,他心中不再有疑问,只需要按照指令执行就可以了,孩子的智力发展就会失去目标,浑身的炸药会变成沉重的负担。
为什么有的孩子上大学了,仍然有好奇心,好奇是感性层面,疑问会推动理性层面,家庭教育里边,真正需要保护的,是孩子内心的疑问和困惑,而不是告诉孩子一个答案,这些疑问和困惑会推动孩子上下求索。
在《白轮船》里,长角母鹿妈妈象征着善,是一个人的人格追求,是一个人的社会理想,用什么样的情感去观察同类,观察这个世界,成为什么样的人。孩子渴望见到妈妈,渴望那种呵护、包容、无条件的爱,渴望获得美好的情感,渴望获得被善意的对待,渴望成为善良的人。爸爸妈妈帮助孩子实现他的人格追求,这样孩子才能更好走入群体,完成社会化。一个被善意对待的人,人格追求目标才能实现,善是一个生命本能的追求,每个人都渴望实现这个目标,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他才能善意地对待这个世界,善意地对待人类,同时也能被同类善意地对待。
《白轮船》故事结尾,说孩子走入河流深处,在现实层面,孩子自杀了,如果能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他并没有淹死,这个孩子变成了一条鱼,游向大海,去寻找那艘白轮船,寻找自己的父亲,追求美好的生活。美是人的心灵追求,通过对美的追求,实现一个人的精神目标。
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艘白轮船,这是我们教育孩子的重点,透过孩子的行为,看见孩子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人的智力是怎么发展的,美丽的心灵是如何形成的。请记住,把最后的白轮船保住了,孩子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智力发展永远都有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