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日子,忆少年时光成为主流,莫非真是老了?大有把一波回忆杀持续下去的势头。记忆这个东西真好,如果没有过去,人生只剩空白!
昨天先生给女儿买了嫩莲子回来,听说这玩意儿身价与日俱增,越来越贵了。也难怪,现代人嘴越来越刁,吃得越来越精细。从前,这莲子都是老了再收,卖干莲米或是带壳的炒的硬莲子,现在却要尝鲜,刚长到鼓鼓的果实就要摘下来生吃,爱得就是一个鲜嫩。
然而这鲜嫩却最不易保存。必须大清早去采摘,还得趁气温升起来前抓紧卖,时间一长,就失去了鲜味,口感变差,卖相也不好看了;偏它又是生长在水里的,可种之地不多,产量不高,可供货期也短,也就一两个月光景就没有买了,恰恰这东西属于纯天然,完全无公害,又有营养,味道好的食物,吃在嘴时甜甜的,物以希为贵,自是供不应求,价格也就水涨船高了。
女儿问我小时候有吃过没有,我印象中确实只尝到过一次。隔壁邻居家亲戚带来一些,邻居大妈给我们家送了几个,那是我第一次尝到鲜莲子的味道,也是第一次见到。在我家那个号称鱼米之乡的地方,居然没有莲子,至今想来也是有些奇怪。但有一样东西,却是我们每年夏天必采的一种野果:它就是芡实。这是正经大名,小时候我是完全不知道的,我们都叫它“鸡头苞”,至于为什么,也不知道,反正大人就是这么教的。
鸡头苞也是长在水里的,叶片浮在水面上,像睡莲一样。百度后才知它确实是属于睡莲科植物,与睡莲是同宗的。叶片是椭圆形的,叶柄及花梗粗壮,花内面紫色,花梗上有细细的刺;花开后结的浆果成球形,外面也是带刺的,里面包裹着的就是芡实果,小时候我们叫它“鸡头米”,因为它是一粒粒的小颗粒,小果实外面还包裹着一层硬的外皮,里面才是粉浆一样的果肉,没有特殊的味道,口感一般,只是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没有更多的吃食,也就把它当作小零食来吃。
芡实的植株全身都是刺,从叶子到花梗,再到结出来的鸡头苞果实,外表都是长满了刺。要吃鸡头苞,必须很小心地采摘,剥掉外层带刺的皮。通常我们会带一个装菜的竹篮子,可以提的那种,还要自制一个收割工具,找一根长竹竿,将一把割草的小镰刀牢牢绑在竹竿顶端。到了河边,专挑大个的鸡头苞来摘。把竹竿沉入水下,对准鸡头苞下面的梗茎割下去,必得割深一些,把一长根的鸡头梗一起割上来,因为鸡头梗也是可以吃的,可以生吃,也可当作一门小菜炒来吃。鸡头梗形似现在的藕尖,用手撕掉外层的皮,一支像藕尖一样带孔的鸡头梗就呈现出来了,只是生吃口感不佳,主要是甜度不够,但炒来吃味道还行,肉质有些偏软,一炒出水很多,吃在嘴里软绵绵的,不似藕尖那般脆爽。
剥鸡头苞和鸡头梗都要小心,特别鸡头苞,整个像刺猬头,无从下手。我们会先用脚轻轻踩开一个小口,不能太用力,否则会把里面包裹着的芡实米粒踩破,就不好携带了。没有破皮的芡实果,剥出外层刺衣后,一个圆滚滚的球,一层薄薄的外皮里面是鼓鼓的芡实果。那会儿,我们并不知道芡实的药用效果,它们全是野生的,大人从来不去摘,只有放了暑假的孩子没事干,一来好玩,二来解馋,算是暑期的一大必去完成的实践活动。
从百度里知道,芡实可以做成粥食,也可以跟汤药加在一起,都是可以祛湿的。芡实归脾经和肾经,有补益肾精、补脾止泻、燥湿、祛湿止带的作用。我们却只拿来当零嘴,吃得满嘴像含了米浆一样,唇边总会留下一些白粉状的果肉,若得提醒,两手左右一擦就算完事。
终究它的口感不是太好,我们也没得到晒干它熬粥的方法,故每年摘得一两次也便再无兴致。我对芡实是真不喜欢,果肉小,壳还硬,吃不到什么干货,故一般情况下,我只取鸡头梗,撕成一尺来长的小节,拿根稻草绑成一把把的带回家来,切实寸长小丁,爆炒几次,放点青椒末调味,味道还是不错的。
后来,沟渠越来越窄,水越来越少,芡实也渐渐消失不见。某次去湖北洪湖,在那大片大片的荷花池里偶见到了它,跟同伴们讲起,一律不知,满脸茫然,是我太乡了吗?前些年,偶尔也在菜市场见到过,买回来做给女儿吃,她并不喜欢,反倒是对藕尖情有独钟。贵的东西的确是贵得有道理,好吃也是硬道理,只是当年,这个口感并不好的芡实,它们也曾为我的味蕾贡献过小小的身体。如今,它也由一个只被孩子们青睐的暑期打发时间的野物,一跃为中药养生常用物品,还享有“水中人参”和“水中桂圆”的美誉。
那些旧时光的美好,在回忆中愈显得珍贵,不复存在的遗憾,无法回去的过往,这就是光阴的故事!儿时点点滴滴,它在我的记忆里流淌,随风而来,随性而走,但它一直都在我的心底里……
(2023.7.1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