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尔默教授在连续用三个小章节解释缩影式教学之后,继续在实践求真共同体的打造上精雕细琢。
第五小节介绍了“开放空间与技术手段”。
1.传统观念之迷思
传统教师所受的教导都是用自己所获得的知识占据教学可以占据的整个空间,空间是相对封闭的,而非开放的。
因为教师自认为自己是知识的拥有者,就有义务将所知道的一切告诉他人,否则就对不起自己的这份“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对不起每月所领的那份薪水。
这恐怕是“好为人师”的职业病使然吧,也在很大程度上是评判一个教师是否敬业爱岗的标准吧。
我们一直在朝这个目标,努力奋进着。
这也是你、我、他,大家都一直坚信于心的执念。
帕尔默非常形象的拿医生给病人做病情的诊断治疗例子,来说明这种传统观念的迷思:
医生总想着用自己学到的广博知识占据整个空间——给病人提供最全方位的治疗,认为这样才是对患者所提供的最佳服务。实际上呢,患者来此的目的,就想知道自己出了什么毛病,用什么样精准的医疗手段来治疗,或者干脆告诉自己这毛病是无甚大碍还是不治之症?
因此,双方在所给和所要的层面上没有形成对等,这就是空间未开放所造成的。
不止是医生,也不只是教育行业,推而广之,人就怕“我以为……”这种执念在作怪。
——这副眼镜我戴着度数正合适,你来找我,说出困扰你眼部的问题,我就忍痛割爱,把我的眼镜给了你,我以为、我相信你戴上一定也会最合适的,你得感谢我才对呀……
看看这个场景,在不同的领域以不同的版本经常在演绎吧。
就是传统观念之迷思。
这就是我们常常宁愿占据空间,而不愿意开放空间造成的。
为什么?如果要改变这种现状(或者叫从业常规),是需要投入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的,在这个过渡期间,我们难免手忙脚乱,在手忙脚乱当中,又觉得给对方提供的服务不够周到,会造成我们的内疚心理。
这也是自我安慰的敬业的表现。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40475/ebc9b98210036a28.jpg)
2.上点技术手段
一个不愿敷衍应付的、有情怀的人,怀着内疚感去工作,是很耗费精力的。
怎么办?
帕尔默说,得改变理念!得上点技术手段!
首先得扔掉“把填满空间作为检验我们专业胜任能力唯一标准”的传统理念,不要认为创建开放空间,不过是为了赶赶时髦,还得有足够的心理预期:开放学习空间比占据学习空间需要更多的技巧与权威。
这样我们的内疚感就会减弱。
接下来,在理智的指引下,用技术手段来傍身,一路为我们的优质高效教育教学保驾护航。
毕竟万事开头难,尤其是改革与创新伊始,更是难上加难。
毛主席他老人家不是告诉我们,“我们要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敢于创造一个新世界”么?
具体到教育教学上,来点如下技术手段:①设计课程,②选择教材,③构思作业,④安排时间。
在这样的技术手段下,一定要学着放手,让学生自己接触学习的主题和主体。
还有,教师除了掌握包括学生应学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学会留白——有意留下让学生可以自己动脑去思考、去填充的小缺口,这样的小缺口填充之后,孩子会收获成就感和愉悦感,课堂的教与学就能进入良性循环中,师生就能在这样润泽的教室里“润泽”自己的生命。
其实就是放权+赋能。这也和国家层面的“放管服”理念不谋而合。
3.送点小技巧
具体的课堂教学师生相处中,也有一些小技巧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①尊重、信任
比如课堂上的提问,不在于是否问出恰当的问题,也不在于发问时态度,是否不卑不亢,关键在于对孩子的回答要表示足够的尊重,要给予一视同仁的欢迎和鼓励。
所以课堂的鼓励语很关键。
还要给孩子们足够的信任,学会放手,把孩子们“踢”给老师的“球”以巧妙的方式“踢”还给学生:
师生原本是一对一的问答,巧妙的“乾坤大挪移”之后就会转变成激发全体学生各抒己见的群体对话。
于是,师生对话就变成了生生对话。
于是,学生的目光就由总是看着老师转向生生之间彼此注视。
这才能真正的考量出一位教师是否有高超的控场能力。
因为,信任,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老师能否充分信任全班这个共同体有应对手头难题所必须具备的才智。
有一句歌词特别流行: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放在这里,也恰如其分。
②学着等待
有了足够的尊重和信任,学会等待就不那么难了。
当我们抛出一个问题,孩子们的回答完全牛头不对马嘴时,对老师的考验最严峻,此时的等待最难得,必须得管住自己急于把答案说出口的冲动,因为真理一直在那,即使过了几秒钟、几小时、几天甚至更久之后,还在那。
但是,多一点耐心的等待,可能就会有某位学生往前跨一步,去纠正谬误,这样教室这个求真共同体就会变得更生动活泼。
这就叫把“权柄”(发言权杖)交给学生。
然后教师还得有足够的教育智慧,对学生所说的话加以提炼,再施以适宜的技巧,让师生的学习、生生学习在力求达到学习目标基础上有所寸进。
这,就是掌控,就是提炼,就是总结,就是升华。
所以,仔细倾听绝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需要消耗教师相当大的心理能量。
然,克制住自己发号施令的冲动,经历过这样的历练之后,师生都得到了真正的提升:
学生的回答可能缺乏概括性的词语,但是教师需要从孩子们看似零散的对话中进行重构,需要等待时机,要等到学生自己有所感悟、有所发现但还无法用合适的语言表达知识时进行再构。
这不正是和孔子他老人家所说的“不愤不悱,不启不发”不谋而合吗?
帕尔默到这里给我们提供了完成这一历练的三件大事:
聚集对话的各个要素并使其连贯呼应;搭建通向下一个主题的桥梁;以学生充分参与微型求真共同体的方式进行再构。
这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
要做到这些,真的很难,其中的艰辛远远超过之前的随波逐流。
这需要我们熟练的掌握不可或缺的一些技术手段,还要学习其他的技巧。
这个过程虽然难、虽然累,但成长也最快。
这就叫痛,并快乐着。
这就是“痛快”这一词的新解。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40475/dc7c98f42161949f.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