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苏轼
知乎上有个热门的问答:“我们为什么那么喜欢苏东坡?”回答的很多,各有千秋,却都把苏轼当做精神领袖。
得意时,把自己往回拉,世界大着呢,记得保持敬畏;
失意时,让自己走出去,世界大着呢,一切皆有可能。
有个朋友最近遭遇“中年危机”,公司裁员,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希望月薪至少1W+,但找了两个多月一直没有合适的,又不想去做快速、外卖送餐,就这么在家耗着,眼看着房贷、车贷、教育各种开支蹭蹭蹭地往上涨,明年就四十岁了,古语所谓的“四十不惑”反而成了他的“迷惑”之年,最后不得不“委身”一个小公司,做着他最不喜欢的销售,月薪5000+还得要业绩考核达标才可以。
人到中年,没有过硬的技术和家底,现实总能给你狠狠一捶,但胜在一切还有挽救的时间。
大约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时年44岁,他少年得志,意气风发,虽有小波折却也无伤大雅,但这次是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折磨,那时的黄州还是萧条之地,加之是犯官连官舍都没得住,只得暂借宿在黄州城内的寺庙定慧院。
后来因为家眷都来了黄州,寺庙不够住又搬到了临皋亭,这期间,他与庶民同乐,被醉汉打骂,与朋友饮酒和诗,朋友日益渐多,明显开支不够用,于是又在黄州知州徐君猷的帮助下,觅得黄州东门外的一块荒地,取名“东坡”,由此世人更愿呼其“苏东坡”。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是他的真实写照,人生不设限,交朋友也是!
苦难欢喜从来都是孪生兄弟,但也要有创造欢喜的能力。
苏轼这段时间的诗作频出,生活给了他磨难,他却用磨难换来了灵感。大家耳熟能详的《临江仙》及开头写道的《定风波》都是这个时间段的作品。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
以前读到喜欢的诗词,最好的敬仰方式就是摘抄在本子上。现在会去研究诗词背后的写作背景,毕竟,能够创作出这么动人心弦的诗词,一定有一个同样精彩的故事。
这或许也是读名人传记的感人之处,一面为他们欢呼呐喊,一面也为自己存储精神食粮。
不历风雨,又怎能惊呼彩虹的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