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和作者】
《学习之道》是学习领域的经典,多次被知识学习领域的大咖引荐,如罗辑思维的罗振宇、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拆掉思维里的墙》作者古典以及《好好学习》的作者成甲等。被称为在任何领域都能成功的学习方法,适用于任何人的终身深入学习法。
作者乔希·维茨金是个学习高手,少年成名,曾获最年轻的国际象棋大师称号,多次获得国际象棋冠军,作者在国际象棋的成就经历后来被拍成电影《王者之旅》。作者同时也是一位成就极高的武术家,在太极推手方面颇有成就,曾夺得国际太极推手大赛冠军头衔,其运用的就是本书中提及的学习方法。
【核心内容】
一、整体理论与渐进理论
书中提出了学习的两个思维模型——整体理论和渐进理论。整体理论认为学习的主要与天赋有关,而渐进理论则完全相反,认为学习应该跟努力相关。作者通过研究发现,具有整体思维的学生在学习中倾向于使用“聪明”和“愚笨”作为评判标准,过分关注单一结果的好坏,在遇到压力容易选择逃避,往往用“我没有这方面的天赋”或者“我还没有开始努力”作为失败的借口,而具有渐进理论的学生,在面对挑战压力的时候,往往会勇于接受挑战,并且能够在学习中持续改进方法,注重学习本身的过程而非结果。作者认为真正的学习属于渐进理论,因为整体理论往往人为地设置了一个上限,并且容易最后演变为自证预言。
作者在书中以自己学习国际象棋为例,作者少年成名,获得过无数的国际象棋奖杯,但作者发现每次比赛和练习,相对于奖杯和荣耀,作者感觉在比赛中追求卓越的过程更有意义,而作者就是在渐进理论的支持下,才会逐步走出逆境和失败登上巅峰。
二、走出舒适区
我们都知道人脑在学习方面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惧区。而有效学习发上在学习区上。在舒适区里做事,会感觉轻松甚至是无聊,因为毫无挑战性,所以对技能的提升并没有帮助。真正的学习是走出舒适区一点,进入学习区,即有一定的挑战性,但不至于完全做不到。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之前说过不能过分执着于单一结果的好坏,但当我们面对失败的时候,我们不能对自己说“没有关系”,否则就是对自己努力的否定,我们应该告诉自己“这很有关系,但我要接受事实,改进方法后再次挑战。”以一种“我能”的态度挺过艰难的时刻。
三、软区域和漩涡效应
软区域是体育心理学的一个专业名词。可以将这个区域想象成表现区域。当我们专注做事的时候,难免会收到外界环境的干扰,这时候我们有两种选择,一是选择拒绝接收干扰信号,从而进入一个“硬区域”状态;二是我们可以选择接受这些干扰,并且利用外界环境创造一种属于自己的创新思维里面。简单来说就是不能建立一种对抗性心理,反而要把外界干扰为我所有,融入到思维当中。
作者以其参加国际象棋比赛的经历来说明软区域状态。国际象棋是一项综合了技术和心理的竞争性运动,因此在比赛中往往会出现对手有意干扰的心理战,作者在参加比赛的时候经常遇到对手在自己正在沉思即将破局的时候,搞点小动作进行干扰,例如敲桌子,说话干扰等。尤其在一次国际象棋比赛中,作者正跟印度全国冠军在棋盘上厮杀,作者陷入了对棋局的深度思考中,突如其来的地震打断了比赛,但作者在地震的那一刻忽然就想到了破局的关键,思如泉涌,在随后的比赛中步步紧逼,最终赢得了比赛。按照作者在书中描述,在地震的时候,作者并没有专注在棋局上,而是出于一种“无我状态”,地震和熄灭的灯启发了作者,灵光一闪就发现破局关键。
漩涡效应指的是当一个错误出现的时候,如果我们没有清醒地认识并接受错误的事实,最初的错误就会像旋涡吸引着其他错误接连出现,最终导致失败。因此在连续发错后恢复头脑的清醒十分重要。
在国际象棋比赛和练习中,一旦犯错就会容易被对方紧紧盯住,死咬不放,如果不及时清醒过来,陷入到对过去犯错的情绪中,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其实在国际象棋中,真正的高手技术上差距往往是极其微少的,胜败的关键在于心理战和情绪控制。
四、面对本能反应
本能反应往往是深刻在我们基因层面的,我们也习惯于按照本能反应来做事,但对于现在社会,这却未必是好事。而学习恰恰是反本能的事情,需要我们不断接受吸收变化,而不是与之抗衡。
作者在学习国际象棋的过程中,因自己的天性使然,作者的风格偏向于攻击型,但作者在成名以后的导师却要求作者认真学习研究防御型风格的象棋大师,并且在下棋的时候刻意运用防御战术。一开始作者显得很局促和不适,并且感觉国际象棋距离自己越来越远,但当作者逐渐在学习研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的时候,就发现自己跟象棋之间建立了一种全新的紧密联系。作者提出了“学习数字以摆脱数字”方法论,就是当自己面对不解的地方,接收自己不安的情绪,持续对不解的地方进行学习研究,最终形成一个系统结构甚至是发展为直觉,从而摆脱了原来的困扰。
五、以退为进和划小圈
在作者进入太极这个新领域后,从基础的太极冥想开始训练,随着练习的增加和难度的提升,作者逐渐发现了要想进阶,必须要以退为进,放弃自尊心的阻碍,用一种开放性思维进行学习。在太极推手的学习中,主要是学习释放压力和紧张感,而冥想是最为有效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我们需要认识并接受的一个事实:我们并不总是处于最佳状态。
划小圈——有效压缩技能的外在表现同时紧紧围绕技能的内在实质,将广度压缩至深度。在学习的过程中,当我们面对众多的知识点的时候,难免会产生畏难情绪,但如果深入思考,就会发现,多数的知识点都建立在关键几个基础概念上,将基础概念吃透了,建立在其上的知识点就已经理解了大部分了。因此划小圈的关键就在于更为基本的概念的理解。
六、非意识与意识关注
我们偶尔会产生一种因时间感知能力增强而认为时间变慢了的感觉,那是因为我们的意识注意到更多的细节,在单位时间内对于细节的处理更加细致具体导致的,也就是说大部分信息被我们的大脑组建成模块网络,进而用非意识进行处理(演变为直觉或者习惯),从而腾出更多的意识来注意并处理更多的细节。
作者在进行太极推手的训练和比赛中,就通过研究技巧的分解动作来训练非意识和意识思维,并在一遍遍的实战练习中体会,最终作者能够在比赛中一眼就看穿对手的动作和技巧,并且利用意识思维注意到对手的习惯细节,从而寻找对手的弱点。
七、利用逆境和释放压力
在学习中总会遇到挑战度较大的任务,面对逆境和挫折,有人会选择逃避,停止学习。但如果作为终身学习者,我们就需要用于迎战。在面对逆境挫折的时候,我们需要认清一个机制——过度代偿机制,就是当我们身体或者心理受伤以后,人体会出现过度代偿,纠正受伤的地方。这也是锻炼的机制。也就是说面对逆境,越是奋勇迎战,能得到成长的几率就越大,这就是逆境训练。如同弹簧为了能够弹得更高往往会先压缩一段。
面对压力,我们容易产生情绪问题,失去冷静,最终导致失去制胜机会。面对压力最好的处理方式是坦然接受,保持专注。而释放压力的最佳训练方式是间歇性训练,通过有意识地控制间歇休息的时间,逐步让身体和心理缩短休息时间,达到快速释放压力和恢复能量的目的,从而激发出接近最佳状态。具体训练方法:找出能让自己最放松,注意力最集中的事情(如果没有,可以选择冥想),在每次作重大决策或者执行重要任务时,提前进入放松和注意力集中的状态。每次进行这样的固定修炼,能让注意力和之后的活动建立一种联系。然后有意识地不断缩减固定修炼的时间,直至达到在极短的时间内释放压力和恢复精力。
八.接纳情绪,转化力量
情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无法避免情绪的产生,但当我们进行重大决策时,情绪往往不是必要的因素,甚至是不良因素。比如当我们处于愤怒的状态下,最好不要做任何决定,因为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话虽如此,但情绪的力量确实超乎我们的想象,比如当意外发生时候,情急之下母亲能够徒手举起轿车救自己的孩子。因此如果能好好利用情绪的力量,学习效果将会事半功倍。在众多情绪当中,愤怒情绪最难以控制,但力量也最为强大,那要怎么利用愤怒情绪呢?书中以体育运动为例,我们或者知道NBA的球星雷吉·米勒,他经常以不讨人喜的人设登场,但每次的表现都异常出彩,是因为他经常诱使对方激怒自己,让自己处于愤怒状态,从而利用愤怒情绪激发自我斗志,让自己处于极度专注的状态,在经历多次比赛之后,人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千万不能惹雷吉·米勒。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遇到情绪问题,首先要做的不是回避情绪,压抑自己的本能情绪并非解决的办法,而是应该接纳情绪,承认自己处于情绪当中(这样不会情绪失控),有意识地控制转换为自己的力量,深呼吸并保持专注。
【阅读感受】
在《学习之道》的阅读中,会比较容易想到之前阅读过的关于学习的书籍中的知识点,例如关于情绪控制、以退为进、划小圈以及意识思维方面。以退为进里面提到的一句“在学习不抵抗的身体技能前,先要舍弃现在的身体形态”(作者以太极推手学习为例)让我想到的是“空杯心态”,在新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先放弃以往的思维定式,在学习吸收以后再进行对比和分析。划小圈的概念则让我想到《好好学习》中的“临界知识”,但还是有些许不同,后来又想到了李笑来老师说的底层概念,这个就相对比较接近了。而非意识及意识思维中提到的组块在另一本《学习之道》中也有提到,非意识更多的是利用组块形成习惯和直觉,意识思维呈现细节则更像《刻意练习》和另一本《学习之道》中提到工作记忆,主要负责逻辑推理思考,相当于电脑的CPU,只能同时处理限定数量的事项,因此处理的事项越少,细节呈现就越丰富,处理的效率和质量就越高。
学习的方法和道理都是相通的,关键是如何在生活学习中实践,关于如何在生活中实践高效学习,之前在得到购买的精品课《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中就有提及,接下来在阅读完《刻意学习》后,我打算再听一次这个精品课,并写下心得体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