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宝妈在群里说:“忍不住又对自己的孩子发脾气了,发完又非常后悔,怎么办,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主要是他不好好喝奶和吃饭,像我这么凶他,会不会给他留下印象?”
看完信息,第一时间回复:会给孩子留下印迹。
她:怎样可以不发火呢?可是控制不住怎么办?
看她这么着急,我给她讲了一个留存在我记忆里的故事。
18年去台北,见到久未谋面的“黄叔叔”,喊他叔叔其实是为了损他,最多也就是个大哥而已。黄叔叔带了三个小宝贝过来,看上去机灵可爱,最小的是弟弟,5岁,最大的9岁,三人在后座以躲猫猫的形式和我第一次见面。我坐在副驾驶和黄叔叔愉快地聊天,一年多没见,这次见面由原来的广州转移到了台北,自然是有说不完的话题,我们开心地聊天,小朋友们一直在后座打闹个不停。黄叔叔从头到尾没有一句制止和斥责,换了我,我肯定用各种方式提醒了,但作为客人,我没有说话,意外的是黄叔叔也没反应,于是我问他,这么多小孩你不觉得很吵吗?他说,很多人问过我们这个问题耶,但我们不觉得啊。要知道,黄叔叔家中还有个5岁就开始瘫痪的大儿子,一直由菲佣照顾了10年,10年来他都没有放弃。说到这里,我已经对黄叔叔佩服的不行。
我:每天孩子那么多,你不觉得耳朵边很聒噪不清净吗?
他:没有啊,可能我们真的是喜欢小孩,我觉得他们都很好玩哎~
我:要是我肯定早疯了……
他:可能是我们对他们的要求度都很低,几乎没对他们发过脾气,但对他们的培养却没有松懈,孩子多了好教育。
这次的谈话让我记忆深刻。为什么我的父母没有这么对我的兄弟姐妹?为什么会有这种好的家庭状态?为什么这些人这么有耐心?原来家庭可以有这么好的状态,原来孩子多了也可以照顾的很周全,也可以很有爱,是我见识的太少了。
在我们的认识里,包括我们的经历里,尤其不是独生子的家庭,孩子之间打架哭闹那是常事,通常被逼疯的都是妈妈,而在黄叔叔家,他们夫妻事业成功,亲子关系和谐,孩子看上去特别有爱,包括脑瘫的老大,从没有因长期卧床而生褥疮,每天的康复训练,让他到现在精神状态都不错。
等到后来卡卡宝宝的到来,这个例子一直默默记在心里,我一直觉得,小时候自己的成长环境是从打闹中度过的,那我为什么不选择一个好的家庭形态给到孩子,让孩子在一个有爱有温暖、没有吼叫、没有责骂、没有大喊大叫的环境里长大呢?
从娃出生到现在,快11个月了,暴脾气的我,竟然从没发过一次火,不仅没对孩子发过,对家人也很少很少。我知道这归功于规律喂养,但,偶尔出现娃不配合,不顺我意的时候,也是有点着急的,现在想想原来我已经有了一个好的思维习惯,就是,当孩子做的不好或者不对时,我的第一反应不是批评和吼他,而是去思考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不是我哪里引导的不对?有了这种开放和成长型思维,就开始了大量的阅读育儿知识,去寻找答案。这两天刚好看到大J出的书,发现我们的理念竟然这么相似,她对娃做的,竟然我对娃都做过,99%的契合度。其实,不是我们像,是好的方法大家都喜欢。
开导了宝妈之后,反思自己,原来,我对娃这么有耐心,当初那个暴脾气的人竟然不存在了。也正是这份耐心,让我慢下来了解孩子的各个方面:行为的、心理的、眼神里的,于是,我就成了最懂娃的妈妈。
孩子每天都很开心,我也每天都有做计划育儿,他的笑容和眼里的安全感,我知道,他很喜欢现在的状态。
感谢宝宝,感谢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