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在办公室说起来人的体温,那个刚来没多久的同事说了一个让我们吃惊的看法:人的正常体温是37℃,那么低烧就是低于37℃,而反过来高于37℃,就是高烧。
我很警惕这件事,在私下谈话时也专门跟他说过,这样常识性的错误,似乎不应该出现在一个已经满三十周岁的职场人士身上。
不出意外,这个同事没能度过试用期。
前几天跟同事们闲聊时又聊起这件事,有个同事说,也可能低烧高烧的问题,他真的没有注意到,他说从来都没有杨过,是身体素质好,没怎么接触过体温计。
我不太同意这个同事的看法。我的观点是,没吃过猪肉,总应该见过猪跑。其实,一个人存在认知错误,实在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不论是谁,都不可能一下子认清楚一件事情,得出错误的结论很正常。
问题是,当听到别人对一件事情提出了不同看法的时候,能不能马上跟自己的已有认知进行比对,发现了差异以后,如何对待,这才是关键。
举个简单例子。某个人认为一加一等于三,这不可怕。当他听到有人说一加一等于二,这时候他怎么想、怎么做,才是体现出来这个人是否会进步的关键。
当他听到别人说一加一等于二,一下子就敏感地想到与自己的认识不一样,然后马上提出问题,跟别人进行探讨,搞清楚究竟应该等于二还是等于三,也就是有问题的敏感性,并且有进一步追踪下去刨根问底的行为,为了搞清楚自己心中的疑惑,跟别人去进行思想碰撞。这样的状态,就能够保证这个人的不断进步,就算基础再差,有这样的状态,也会逐渐得到提高。
最怕的,是缺乏这样的敏感性,简单说就是不能发现问题,别人说了一加一等于二,却联想不到自己认为一加一等于三。这是一种情况。另一种,是虽然也感知到了别人说法与自己认知之间的差别,可是马上就固执地认为别人是错的,不去探究差别的原因。仅仅是“嗤”地一笑,不屑置评,那就不可能让自己取得进步。
一个三十周岁的职场人士(也是哈,怎么在职场上混到了现在,估计是个问题,是个超出自己认知的问题)居然对体温这样的常识还有这样有意思的看法,尤其是经历了这三年的人,真的让我不可理解。难道三年之内,没有量过体温,身边也没有量过体温的人?或者就从来没有人谈起过什么是低烧,什么是高烧?也许吧。
其实,这也正是区别一个人能否有进步可能的关键所在,所以我说,有常识性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固执地认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不去对自己的已有认知进行再思考。不能进行自我反思的人,又怎么可能期待他有进步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