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到作家晚晴的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话,让我无比共鸣:“人生本就苦短,夫妻能够相伴的岁月,更是不长。能在一起,我是怎么也不愿分开的。
尽管人生在世,有各自的苦衷、也有各自的不得已、更有不得不分开的理由。但我始终坚定的认为:不要异地,更不要分居!”
这段话,说出了我的心声。在我喜欢的综艺节目《爱情保卫战》上,曾见证过无数的情侣和夫妻,因“异地恋”的问题,产生不断的摩擦、隔阂、疏离……甚至,到了想要放弃这段感情的地步。
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例子。一个朋友跟我倾诉说,她厌倦了长期分居的日子。无数次跟老公提出,想要结束彼此之间的两地分离。想让老公回到自己身边,一起抚养年幼的孩子。
但每次她的需求,都被老公拒绝。老公给出的理由是:如果有她和孩子在身边,会影响到自己埋头赚钱的决心。不想因为沉浸在温柔乡,而消磨了自己奔事业的斗志!
表面上听来,她老公是为了家庭而牺牲自己。所以朋友说,她理解老公的苦衷,也愿意暂时牺牲自己内在强烈的不安全感、以及对老公煎熬的思念。
相似的例子,还发生在亲子关系之间。随着孩子上了初中和高中,对于住校或不住校的选择,逐渐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现象。
儿子好友的妈妈,很希望孩子能够陪伴身边走读。但她儿子,却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住读。而且一住,就是6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相反我家儿子,走读才是能带给他安全和踏实感的来源。尽管我和他爸,一直鼓励他通过走读,来培养自己的独立和适应能力。但这6年来,我们租房陪读了4年多的时间。
为什么在团聚与分离,陪与不陪之间,会有那么大的差异和不同呢?虽然可能因人的性格和需求不同,导致了不同的选择。
但或许其中更重要的原因,大概是作家李筱懿说过的那句话:“先谋生,再谋爱!”虽然她这本书谈论的主题,是对女性“先赚钱,再找爱”的建议。
但我想在婚姻和亲子关系里,把这句话理解成“在其位、谋其职、负其责、尽其事”。即:在婚姻和亲子关系里,如果不能做到“先谋生”,便也无法实现“谋到爱”
比如,我的那位朋友。她老公做出这样的决定。会不会是因为觉得老婆的自理能力较弱,依赖性太强?在一起生活中,只会给他制造更多的问题,而不是解决更多的麻烦?
再比如,我儿子好友做出的选择。会不会是可能感到父母的唠叨和控制,要给他紧张的学习生活,带来更多的压力和负担?从而让自己对学习,产生更多的厌倦和想要逃离?
昨天下午,去老公单位,拿儿子陪读的出租房的钥匙。早就听老公抱怨过,因为房东只提供了两把钥匙。让没有钥匙在身的他,感觉非常的不方便。
在拿到钥匙之后,我立马去了他单位附近的杂货铺,让店员给我配了一把钥匙。然后随即回到老公单位,让他保留这把我新配的钥匙。
今天早上,儿子在用早餐时,不小心把袖子蹭上了油污。我立马拿出,随身携带的“餐饮污渍即擦净”。让他一边吃早餐,我一边给他涂抹和揉搓。在他出门时,他袖子上的污渍,已全然不见!
我想结婚20多年来,老公对我始终如一的深情、还有儿子坦言,“走读,能带给他更多的安全和归属感”的原因,大概是因为自己做到了“在其位、谋其职、负其责,尽其事”的意识和行为。
如果身为一个家庭的妻子和母亲,却没有这样的觉知和做法,来令身边的老公与孩子,感受到你所提供的价值与舒适感。又怎么会心甘情愿的,愿意与你长相厮守呢?!
说到底,无论是血脉相亲、或是伴侣关系、还是和朋友,乃至与同事等各种社会关系。就像作家张萌在她的书里《从受欢迎到被需要》里阐述的观点那样……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无论什么样的关系,如果不能给他人提供情感因素、无法让他人从你身上得到他想要的价值因素……”那么,彼此之间就会逐渐的变成一种“弱关系”与“淡联结”。
所以,想要营造出和谐亲密的家庭关系。在我看来,也就是做到这精辟的六字箴言:“先谋生,再谋爱”!❤️没有“谋生”的技能,“索爱”也是白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