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英雄相惜
对于樊哙的鲁莽闯帐。虽然项羽并没有进行深究,但依据下文的记载来看,项羽手下的一些人还是看不下去的。
樊哙的出场,虽然粗鲁莽撞,但其出发点是基于对刘邦的忠诚。他的这种做法,虽然不当,但满了英雄气概。而且这种气概是刻意模仿不出来的。它是心底英雄气度的一种外在体现。是只有真正的英雄才能表现出来的面对死亡的一种超脱态度。
这自然会引起项羽的好感。因为项羽本身也是这样的英雄,有着和他相通的底气和气度。这就叫“英雄相惜”。
正是基于这种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项羽对樊哙说了三句话。
第一句:壮士,赐之卮酒。
卮本是古代盛酒的器皿。项羽让手下赐予樊哙一卮酒,那么项羽手下的随从是怎么做的呢?
他们在赐酒的量器上做了些手脚,给了樊哙一斗卮酒(斗卮是比卮更大的盛酒的器皿)。
而此时樊哙可能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鲁莽,便先拜谢了项羽,然后才站起来,站着将酒一饮而尽。
第二句:赐之彘肩。
彘肩是猪腿。但项羽手下的随从又是怎么做的呢?
他们依然在彘肩上做了些小手脚。给了樊哙一条半生不熟的猪腿(生彘肩)。这同前文的斗卮酒是呼应的,都是项羽的手下表达对樊哙的不满采取的手段。
这种手段在这种场合做出来,项羽自然是不好说什么的。而且,半生不熟的猪腿和熟猪腿之间的区别,仅从外表去看的话,还是很难进行分辨的。
樊哙拿到这条猪腿,便发现了它和熟猪腿之间的区别。于是他将盾反过来放在地上,然后将猪腿放在盾上,拔剑,将猪腿切割开来,大口吃了。
此种情形之下,项羽对樊哙说了第三句话:壮士,能复饮乎?
壮士,还能再喝一杯吗?
这句话一说,项羽对樊哙的感情就全变了,这哪里还是什么两军对垒的主帅,简直就成了生死相依的兄弟。
可惜,樊哙没有时间去体会项羽的感情。他全身心的投入到了翼护刘邦的事情之中。对项羽的恨意还没有消去。所以,面对项羽的拳拳之情,他说了下面一段话: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分析这段话,可以清晰的看出,这里面有经人指导过的痕迹。
那么是谁指导了樊哙呢?刘邦。
刘邦一行百人,深入灞上。是经过了充分准备的。
首先他们要做的就是统一口径。这是刘邦敢于来到项羽阵营要准备的先决条件。所以,不仅是樊哙,刘邦随行的一百多人,无论项羽问谁,估计他们都是一样的说辞。尤其是这两句话:“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这两句话不仅仅为刘邦的一系列行为出脱了关系,它还为下面的兴难问罪埋下了伏笔。这正是刘邦这套说辞的厉害之处。所以,刘邦百人在来之前,这两句话是一定经过统一的。
至于其他的几句话,有很多史学家认为也是经过系统培训的结果。但事实上这几句话很可能正是樊哙的心理话。樊哙虽然为人粗鲁,但在言辞交锋上他好像并不落于下风。这一点从后文他对刘邦的一句说辞,我们完全可以看出来。
因为樊哙的这一席话,是从“义”的高度对项羽进行了责难和批判。很好的抓住了项羽的软肋,所以,项羽对此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应有的强势的态度,而是表现的有些软弱。
《史记》记载:
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项羽的这一表态,基本宣告了鸿门宴的结束。范增所做的一切努力也随着项羽的一声“坐”尽皆付诸东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