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漏洞
项庄拔剑起舞。看看靠近刘邦,突然挺剑,直击刘邦。
如果这种态势真的会发生的话。那么鸿门宴对于刘邦来讲,一定是个死局。
但从后面刘邦在项伯的翼护下成功脱逃来看,当日的局面应该是这样的,(上面的只不过是个假设):
古人以右为上。所以二项当日的位置,复原后应该是项羽居右,项伯居左。二项的右手位置是范增,左手位置是刘邦。因此,项庄下场舞剑之时,应该居于范刘二人之间。但等项伯从主位下来,自然站在了项庄和刘邦之间。我们可作简易位置图如下。
通过这个位置图,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出项庄和项伯二人的站位。
依据考古发现,在我国秦前古剑的发展历程上,剑身一直在不断加长。当其初起之时,剑长只有20~30厘米;至春秋战国之际,长度达到50~60厘米左右;战国晚期,一些剑超出了70厘米;到了秦代,秦剑的长度更上新台阶,超过了80厘米,最长者将近95厘米,接近于一米的长度。
秦末汉初之际,剑早成了战阵之中攻坚的利器。随着实用性的加强,剑身普遍在70~80厘米左右。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想象,项伯叔侄二人在室内舞剑助兴,势必会受到空间的限制。这就给项庄越过项伯靠近刘邦增加了困难,使刺杀刘邦的几率大大减小。就算能够偶尔出现一次机会,也会在项伯有意的身体阻挡之下转瞬即逝。除非项庄能够不顾及项伯的安危,强行对刘邦下手。但项伯是项庄的父辈。在军中的位置,从宴饮的座次我们能够看出,要远远高于项庄。这正是项伯有恃无恐,能够数次对项庄进行阻挠的根本——反正你也不敢伤我。
有了项伯的身体阻挡,项庄肯定有所顾及。更何况,他接到的本是范增的指示,而不是项羽下达的必杀令。从项伯的奇怪举动中,他很有可能意识到了项羽对刘邦的态度;而且项羽对项庄的行为也一定表现出了颜面上的不满。这就使项庄对刘邦的刺杀,发生了心态上的微弱变化。
对于刺杀来讲,任何一种心态上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左右整个刺杀流程的发展。
这种变化,很可能会导致项庄刺杀行为变得犹豫,不那么坚决;甚至还有可能从心理上放弃刺杀的念头,从而有只想对范增做做样子,尽早结束这种无聊举动的想法。
这种想法,是范增不能预料到的。是项庄舞剑之初,也不能预料的。这就使现在我们常说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出现了一个漏洞。
项庄舞剑到了后期还真的意在沛公吗?
正是因为有了项伯的舍身翼护,为刘邦赢得了喘息之机。《史记》记载:
庄不得击。
张良见此情景,心知肚明。他马上离席找到樊哙。樊哙见他单独出来,情知有事,问张良道:
今日之事何如?
樊哙虽然不能参与宴会,但心中其实一直打鼓。己方区区不过百人深入项羽军团重地,如果真的出现什么变故,那就真的只剩下一条路了。
等张良把宴席中的详情告诉给他后,他便再也呆不住了。
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与之同命,这是《史记》中对樊哙的最高评价。它从一个方面折射出了樊哙对刘邦的感情,已远远超出了上下级之间单纯的部署关系,上升到了可以为之生死的境界。
我们知道,樊哙豪放,勇猛直率。这种性格的人,讲义气,重友情,只要你能把他当作朋友,他就会为你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刘邦为人表面随和,热情,天生具有领袖风范;是随便往那个人堆里一扎,都能主导谈话方向,行动决策的人物。这种人往往能够很快赢得人们的尊重。
而樊哙早年出身寒微,屠狗为生。后来和刘邦交好,跟随刘邦征战,杀敌立功,成了能够统率万军的将军。这种地位的变化,权势的取得,樊哙可能认为是刘邦扶携的结果。依据他的性格,其对刘邦的感激也就可想而知。
当然樊哙这种极端感激的心情,只是他单方面到达的境界。但从这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刘邦对人脉的经营是相当高明的。他能够迅速的将不同性格的人,用不同的方法笼在身边,为己所用。
这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加以借鉴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