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距离年底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今年对大部分人来说,难言乐观。一方面是疫情的反复,另一方面是房地产市场疲弱的表现,再加上内外部环境造成就业压力的剧增,居民消费萎靡得特别厉害,特别是旅游、娱乐等体验性消费持续乏力。为了鼓励消费,上海市政府也已经发放了三批电子消费券,累计投入10亿余元的市级财政资金,来促进消费回补、拉动经济。
消费挂了,消费金融的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前些年光景不错的时候,借钱消费不要太容易,只要是个人总有一款金融方案适合你,什么汽车贷款、信用卡分期、借呗花呗......最扯淡的是,做导航的高德、做杀毒的360,居然都有借款的口子,真是钱多了没地方烧的。
今年这样,各家金融机构都是叫苦不迭,不良是蹭蹭地往外冒个不停。昔日坟头蹦迪的超逸绝伦,估计是一时半会儿是见不着了。
有钱的不用借钱,条件一般的也都借完了,只剩下些次级客户。不做吧,没有业务增量;做了,指不定什么时候就炸了。
甚是鸡肋。
二
因为工作的缘故,经常需要和借款客户打交道。
“你惦记着别人的利息,别人惦记的是你的本金“,由于贷款不同于其他的产品,其风险性是滞后。只有借款人全额偿还本息之后,才能计算真正的实际收益。在放款之前,金融机构会对借款人的资质、借款用途以及申请资料进行详细审核。
大部分客户也是很熟悉金融机构的业务要求,对于贷款办理的流程也不陌生,配合起来也没有太多意见。不过,还有一小部分的客户,由于平时金融交易办的并不多,对个人的资质也挺蜜汁自信,所以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困惑,“不就是几万块钱的事吗?干嘛弄得这么麻烦呢”。
每次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都会耐心地告诉客户:
首先,每家金融机构的要求不一样,业务办理的手续肯定会有所差异。
其次,对金融机构而言,是不太了解借款人实际情况的,因此需要做一些调查和核实。
这道理就好比别人向你借钱,如果你对这个人是做什么工作、借钱做什么用都不了解的话,也不会轻易把钱借给他,是吧。
三
一般金融机构办理贷款业务的时候,会比较关注借款人以下几方面的情况:
第一,借款人信用状况。你曾经有没有办理过贷款或者信用卡、贷款和信用卡还款的记录怎么样、有没有按时还款、有没有过度借债、当前是否有不良的信用记录。所以,平时要尽可能地爱惜个人信用记录,不要透支消费,否则等你想办贷款的时候,不一定会有金融机构愿意借给你。
第二,借款人收入还款能力。说白了,就是你做什么工作的、有没有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收入还款能力如何、名下有没有能体现个人实力的大额资产。
第三,借款人贷款用途。钱借用来做什么、用途是否合规、是消费还是投资、有没有违反金融机构规定。
如果以上几点都没有什么问题,那么贷款办起来也不会太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