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一个故事。
小A、小B同时面试一家知名外企,经过层层筛选,两人同时进入了最后一轮面试,面试的题目是:假如现在你接到一个新的案子,请你与上行部门负责人作案底沟通。
小A的沟通内容是:你好,我根据手上现有的资料整理了一个大纲,我所知道的信息有1、xx 2、xx……,您是前辈,我想跟您沟通一下这些信息是否有错误和遗漏。
在沟通的过程中小A每说完一个点就会问一下负责人的意见并展开交流。
小B的沟通内容是:!你好,我刚刚接手这个案子,我觉得首先....其次....
在交谈中他滔滔不绝的说了自己对于案子的几个观点,主考官则只默默的倾听了他所说的内容。
最终的结果是,小A被录取了。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模型叫“乔哈里窗”,它将我们在沟通中的信息分为四个区域,分别是1、我知道、对方也知道的(共识区) 2、我知道、对方不知道的 (对方的盲区)3、我不知道、对方知道的 (我的盲区)4、我不知道、对方也不知道的(共同盲区)。
图片来自网络这个模型教给我们的沟通技巧是,任何的有效沟通都是在不断的扩大共识区、减少盲区的过程。
再举两个例子:
我的一个同事,在每一次接到新客户之后,如果要将业务分流出去,她会提前一个星期找到分流业务的部门负责人进行沟通,大致的内容是这个客户是什么样的情况(减少对方盲区)、业务这边需要如何开展(减少自己的盲区)、碰到什么问题及如何解决(减少共同盲区)。结果是这个同事所负责的案子的确很少出现沟通障碍,因为在他所做的沟通中信息可以有效率地传输。
我曾经的老板非常喜欢开会,每次开会的时候他喜欢随机点名提问,有点像以前上课的时候点名回答问题,但是这种做法显然比强行灌输式的开会模式要更能调动员工思考的积极性,因为他懂得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不断确认盲区的大小,从而调整接下来的发言内容。
学会擦亮你和沟通者之间的“乔哈里窗”,在你不断的扩大与沟通者之间的信息共识区的同时,你也在不断的接纳这段新的沟通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