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谈】(79)
5月19日
《家庭环境的重要》(作者:胡)
家庭环境的重要,比如大人打麻将,说孩子快去写作业,大人喝酒聊天半夜,让孩子早点睡,大人玩手机让孩子去看电视,生活在这样环境下的孩子,生活习惯,家教家道会怎么样不得而知,但是跟环境一样重要是基因遗传,比如将门出虎子,忠良之后,武术世家,书香门第,但是我们改变一下思想可以变相的改变基因么,人思想是改变基因的核心,比如我们在家孝顺我们的爸爸妈妈,那爸爸妈妈就高兴,高兴了家里越来越和气,气氛越来越好,同时也潜移默化影响了孩子,那他长大也会孝顺,这叫因果报应,所以说改变思想是能改变基因。其实作为子女在家尽孝就是本,还有爱,很流行的一句话,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爸爸爱妈妈,有满满的爱的童年时光的孩子性格很少有缺陷,当然不是溺爱,成长氛围,生活环境,习惯等等,我觉得这些后天影响应该是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并稍微改变基因的吧。从自身找原因影响下一代,不都是说果子好不好都是根和树干的原因,所以和孩子一起努力。我做好父母,他做好自己,毕竟都是第一次,都在一边做一边学,学无止境,感谢大家。
【你说我说大家说】
你说我说大家说,海阔天高任驰骋,中华博大西洋精深共融合
子云空亭@胡 孩子听不听话,先问问家长平常说啥,是否得体在理,是否言行一致。孩子懂不懂事,先想想家长就事论事以外,如何摆清事实,启发孩子自己总结规律。孩子乖不乖,先看看家长能不能耐心倾听具体的诉求,别扣帽子。
让孩子觉得家庭的爱其实很普通,不求回报感恩自然,春意盎然。
【今日谈】(78)
5月18日
《 每个孩子都有花期》(作者:风儿)
孩子呱呱落地,我对孩子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想象,是一个母亲独有的,同时也是天下母亲的想象,我想让孩子成为业界的精英,我想让孩子成为政治家,成为公务员,成为音乐家,等等,等等太多了,我有1000的设想.....我有1000种的想象。
随着儿子慢慢长大,我想把这种设想慢慢落地,成为对他严格的要求,苛刻的标准。每天弹钢琴、每天练毛笔字、每天做课外习题加班加点。当时太急躁,快递来快递去:刺溜把孩子“快递”到学校、“快递”到这个补习班、“快递”到那个兴趣班、快递到医院。现在想来这种快速的生产线只适合制造机械体......当儿子想要说些什么的时候, 总会简单粗暴地打断,慢慢地儿子不跟我说心里话了......现在想来是自己没有学会同理与倾听,导致母子之间缺乏沟通。
每一次考试儿子如果考砸了,我总会臭骂他一顿,总是武断地认为他不够用功,不够细心,以后会怎样……从来不分析一下儿子为什么会没考好?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还是心理状态的问题,还是人际关系的问题……其实青春期的孩子,无论哪里出现问题,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成绩,其实当时的自己是儿子最熟悉的陌生人。我的思维是一维的。
痛苦的初二,在我的不觉醒,儿子的叛逆让我不得不外求寻找各种方法,反思自己家庭教育哪里有问题。儿子不愿去培训班就不去了,儿子厌倦厚厚的寒假作业与暑假试卷,就让他尽力而为的做一些。慢慢地我们倾听儿子的需求,慢慢地我们明白了儿子的痛苦与煎熬。学习变得不重要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才是关键。
慢慢地我看问题不再是表面,儿子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有一段时间频繁地请假不愿去学校,我们越来越痛苦,儿子已经有五天不愿去学校了。怎么办?找班主任来,找一手养大儿子的奶奶来,一次二次,慢慢地儿子说,想转校......我们尽一切力量帮儿子转学了。
儿子住宿离开了家,学校氛围相对轻松,老师对孩子十分关心,转校后,儿子的状态越来越好,我们终于放心下来了。
儿子篮球很好,他喜欢与同学一起去打篮球,儿子喜欢钢琴,经常自弹自唱,自娱自乐。我也慢慢地把学习任务和责任还给了他,不再催促,不再着急,一切顺其自然。于其着急上火,不如静待花开。
当我们选择让儿子自己安排学习的时候,儿子慢慢地知道了控制自己的游戏与学习之间的时间比例,当我们选择相信儿子能够完成作业,每一次回家都是自己安排时间的时候,儿子每一次返校都是能够完成作业。
现在儿子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越来越好,学习进步了,名次也越来越前茅,而且被作为优秀生上台去分享学习经验,这些都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每个孩子都有花期,有泥泞、有风雨不用怕,我们需要地是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心性,还有就是全然陪伴,静待花开。
《适宜教育是最好的教育》(作者:乐生)
一直在群里学习,一直在思考说点什么。今日就说说“适宜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吧。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好多教育问题不仅仅是“质”的问题,也不仅仅是量的问题,而是“度”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过犹不及”,任何事情都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教育亦是如此。无论是孔子的“不悱不发,不愤不启”,还是老子的“无为而为”,或是“拔苗助长”的故事,其实都说明对人或是对物都要“适宜”。
适宜其实可以说就是适度。适度对我们来说很容易理解,但很难做到。这是由适度的复杂性决定的,其复杂度决定了其难操作性,其操作的水平便构成了人世间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去做,其结果不尽相同。这种复杂度和难度正如我们常说的“千人千思想,万人万模样”一样难以控制和把握,但也有一些是我们可以控制和把我的。
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让我们控制和把握那些我们能控制和把握的,理解那些我们难以或者无法控制和把握的。适宜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我们时刻在“可为”与“不可为”之间控制“度”。只要这个“度”控制好了,可以说,我们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适宜教育的基本原则: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这是教育的基本原则,也是最难做到和实现的,但又是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如果忽略了这一点,教育必然会出问题。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有思想能行动的特点可以说是产生所有教育问题的根源。这也决定了适宜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最主要的特点就在于:把握和控制“材异”和“人异”的“度”,使其“适宜”。
如何做到“适宜教育”?事实上,现在很多教育都包含适宜教育,做好了都将成为适宜教育。因为适宜教育不是独特的教育方式,很大程度是教育的度量与衡定。只要适当地控制好每一种教育方式的“度”,哪一种教育方式都可以成为“适宜教育”。
适宜教育的应该有的基本坚持:家国情怀与以人为本。“治大国,如烹小鲜。”,其实“烹小鲜,亦如治大国。”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虽然都是“小鲜”,但如果仅仅站在“小鲜”的视角去培养和教育儿童,终将使儿童“小而不鲜”。教育儿童,必须“以国为家,以家看国”。
另外,儿童是人,不是任何其他,和成人一样,都想成为最优秀的人。教育儿童的时候将成人之心与儿童之心相比,应“以人为本”。 教育儿童,法无定法,关键在于“适宜”。愿我们每个家庭,都能解放心灵,找到适合自己家庭的教育方式,实现对儿童的适宜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接班人,生活幸福美好!
【你说我说大家说】
你说我说大家说,海阔天高任驰骋,中华博大西洋精深共融合
常乐@风儿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家长的美好愿望,但现实是残酷的。您能和孩子一起成长,及时调整自己,逐渐走近孩子的内心 ,理解,鼓励,耐心,所有的付出都是及时的雨水,孩子才会茁壮成长 为您点赞!
风儿@常乐 在痛苦中成长与孩子共同成长是父母的必修课,我们的格局与思想是孩子成长的天花板,我们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春日暖阳@风儿 拜读了。想起一句话,手里抓的沙子,攥的越紧,沙子漏的越快,孩子教育也是如此,我经常和家长说,越一味的要成绩,越没有好成绩,你的孩子又给我的说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相信而不是控制,孩子不焦虑,自然成长,妈妈不焦虑,耐心陪伴
风儿@春日暖阳 觉知的爱是爱,不觉知的爱是戕害……
青溪行: 度-量-衡@乐生
春日暖阳@乐生 烹小鲜也要站在大国的高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格局吧,有了格局自然会“鲜”,反之则“小而不鲜”了。
子云空亭@风儿 你是风儿,小朋友是云朵。你不停往前推,你累他也累。到头来,不是扎堆就是破碎,反而不美。但我们家长都是有悟性的,陪伴回味间,风和日丽,会等来不人云亦云的晴空,让云独自飞
子云空亭@乐生 不求定法,适度为宜。隔壁孩子的强大,我们不用在孩子面前提起,不转介自己的焦虑。
隔壁妈妈有办法,我们要联系起来,推敲其中母子共同的成长经验与来龙去脉,不囫囵吞枣。
适是开端,度是边界,实践与思索共进
【今日谈】(77)
5月13日
《 良好习惯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作者:张前)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可见习惯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曾提出:“性本善”的观点,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犹如一张空白的白纸,存在很大的可塑性。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成为什么样的人至关重要。不同的成长道路分别对应不同的习惯。家长对孩子从一出生就应有对其未来的一种期望,依据期望才好初步制定如何培养孩子树立那些良好习惯。孩子一旦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就会在学习中,在生活中,甚至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都很难让他人接受,从而处理不好人际关系。
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更是重要,成绩好的孩子和成绩差的孩子最大差别,就是他们学习习惯的差别。一个人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其受益终身,而不良的学习习惯,会使一个人一直都碌碌无为。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家长的教育影响和环境的教育影响相当重要。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原件(父母)的很多习惯对孩子是有影响的,一定要注意到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古时候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作为成人我们可感受到习惯真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因此,我认为,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对一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你说我说大家说】
你说我说大家说,海阔天高任驰骋,中华博大西洋精深共融合
【今日谈】(76)
5月12日
《生命》(作者:张吉成)
今天,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一一母亲节!恰是5月12日,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日子:护士节、母亲节、纪念汶川地震十一周年。这里,祝福呵护生命的白衣天使节日快乐!祝愿天下所有父母亲们福寿安康阖家幸福美满!祈愿逝去生命的众生同生极乐!
在这么一个特别的日子里,请允许我谈的是一个有关“生命与死亡”的话题。
下面我先摘录一段小文字:
一个让我思念的人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个让你思念的人。而让我想念的人就是我的一一外婆。
外婆!从我懂事的那天起,我才明白,她十分疼爱我和姐姐,但在此之前我尚不懂得。
在我七八岁时,外婆已经70多岁了。那些年,她总把我与母亲挂于心间。每次放学回到家,除了母亲,就是外婆给我打电话。她总是说:“侬啊,好好学习,要自觉学习哦,不要妈叫你哦。”我说:“嗯”。我应了之后她就把电话挂了。她经常打电话过来,只为博得我的一声回答。她的思念,我还是不大懂。
当寒假和暑假时,妈妈总说:“先回外婆那里!”我总会说:“不”。妈妈又说:“外婆很想你,看你有没有变化。”所以一般就是先回看外婆。每次听说我们要回,外婆会坐在大路花丛下小石凳上等我们。“孩子回来,东西先放这儿,去吃饭啊!”我们回到,外婆欢喜得不得了。首先要我们去吃饭。我“哦哦哦,”我草率地的应了一声。吃饱饭后回到外婆住的房间就说:“公啊我吃饱啦!”等到妈妈也吃饱回来后,我就吵着妈妈说:“妈妈,我要回潭坡爷爷奶奶家了。”妈妈总会说:“你问问公咯”每一次面对我的吵闹,外婆总无奈地叹息道:“刚来又要回去啊,那回去了。养鹌鹑强于养外甥”说完,她又从柜子的地方拿出了一些水果,饼干和糖果让我们带回去。当时小,不懂外婆的思念。
十岁的那年,我成熟了许多(相对七八岁而言)。那一次,我一如既往地回到了那里,同样是吃饱饭,但我是坐在门前呆着,无事干。一只蚊子飞到眼皮前旁叮了一口,捅出一个篓子。妈妈带我四处访医。外婆不停地嘘寒问暖。妈妈在那段时间几处奔跑找药,后来妈妈在这边陪我,外婆在那边牵肠挂肚。我的暑假,因为这事浪费了。妈妈累瘦了许多,外婆也老了许多。从这开始,我渐渐懂得外婆是最爱我的人呢。
12岁是一个令我难忘的年龄。2018是我最想停留的一年。十月份是我升入初中不久,本怀着开心的心情。却那一件事,令我伤心欲绝,也令母亲哭了半年。
记得那是星期天晚上,我吃饱饭在看电视,一个电话打破了热闹。电话是外婆打来的,她在那边很急促的样子,对我说:“叫你妈妈听电话!”以前外婆会问我这或那的,那晚没有。我叫妈妈听电话,听电话后爸妈妈说外婆说她很不舒服,可能要走了。于是匆匆忙忙跑了回去。第二天,10月15日星期一,妈妈叫我和姐姐请假不上课,回看外婆最后一眼。我们好多好多人看着外婆闭着眼睛,一呼一吸的叹息,慢慢地离开了人间。师父们说外婆享年86岁。但好多人说应该有九十多岁了。我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与她告别。我才懂事,她就离我而去。这天不应是一个开心的日子吗?这天是我的生日啊!可是这一天,却是外婆永离了我们的日子。
母亲几天不吃不喝,累得晕了过去。我回忆前几个月的事情,外婆还坐在我家乡的戏楼前,在那看雷剧,呵呵地笑着。那次去那里外婆给了点饼干带回湛江吃。爸爸却不让带回,外婆很伤心。如今我落着泪写下此文。我央求着母亲给我讲外婆的故事。
外婆是个可怜的人!二三岁时父母双亡,被叔祖抱卖入佛门。从此与青灯古佛相伴三四十年,尝遍人间疾苦!不幸又遇一个什么文“格”,让外婆更是雪上加霜,凄惨人寰……
妈妈说我很小,不给我多讲外婆的故事。
思念我的那个人,您还好吗?一个让我思念的人,您也还好吗?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您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您的外孙儿
2019年3月31日
读这些文字很幼稚吧!这是儿子刚跨初一级的一次习作。然而,从这平实如话的文字里,我看到儿子对亲人的缅怀,对死亡的认识,对他来说也应是一次面对生命的教育!
“树若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为人子女的最大遗憾!每每想及岳母娘的离去,内心百感交集。
去年农历9月初七日,老岳母走了,走得那么突然那么迅速,又走得那么自在,那么安祥。望着灵堂中间,老人家的遗体,我们都不相信这是真的。老人家走的前一天下午6点还打电话给我们,告诉我们她要离开的事,要我们准备回去。谁会相信呀,我们磨蹭几个小时后才回到。回到后,我们才明白,这是岳母留下的遗言。
外婆生前对两个孩子疼爱有加,把所有的爱和希望都寄托他们身上。外婆弥留之际,我为孩子请假,让他们回看外婆最后一眼。接下来的时间,孩子亲眼看到外婆咽气,洗身,入柩,送殡,火化,最后把骨灰放入瓷器的全过程。整个过程,妻子泪眼娑婆,伤心悲哀,儿子陪在身边,沉稳镇定犹如大人,搀扶着妈妈,时不时附耳说:“别太伤心,外婆走了,还有我们呢?”对孩子的表现我很欣慰和感恩。
对一些人来说,死亡是一件讳忌的事,对小孩子来说,让他目睹亲人死亡,更是一件残忍的事。然而,我认为,这一次让孩子直面外婆的死亡,不是网络上虚拟的“死而复生”,而是认识到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就像自然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样。人在世间的生命周期比花草树木要长,草木一春,人有一世。身体是生命的外在载体,灵魂是生命的内在品质,爱生命从爱身体开始。怎么样爱身体、爱自己?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个人的身体又不单纯是自己的,人的生命不仅是父母给予的,还跟与自然界及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爱自己,是尊重每个人的生命尊严,豁达地看待生老病死的痛苦。儿子似懂非懂,毕竟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心智还未成熟。
今年清明节前,妻子悲悲兮兮起来,我再次向孩子解释“死亡”,对他姐弟俩进行生命教育,正确引导认识生命,传达了生命的意义,让“死亡”不再晦涩深奥。他们说:“外婆用生命为代价告诉我们了,我们懂得了珍惜生命,认识生存与生活的区别……”
3月31号,儿子完成老师布置的习作,破天荒拿给我们看,读着读着,孩子发自内心的语言,字里行间虽带有伤感,却在描写与叙述中呈现出纯净的心灵。孩子不但不会恐惧死亡,还能正确的认识生命,了解自己。能用逐渐成熟
的态度来面对现实世界。外婆的离去,让孩子认识“死亡”是一个人迟早会经历的事。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珍惜当下,珍惜未来,珍惜每个生命体,承担责任。
外婆走了,九十岁的外公仍健在,可双眼视物模糊,有理生活有了障碍。我们一有空就回去陪陪老人家,老人不要任何物质,他最需要的是陪伴,坐在他身边聊聊日常生活,聊孩子的教育与成长,是老人最大的快乐!
孩子的爷爷奶奶年纪也大,我妈身体有病,每个周一我会犹豫着回不回乡下探望老人。妻子外出工作,儿子的生活要照顾,儿子总是十分懂事,总对我说:“您回去陪陪奶奶吧,奶奶生病要人陪着说说话,我一个人去吃快餐行了,我可以的……”
作家莫怀戚说,我们能陪在父母身边的时间不多,而陪在儿女的时间是来日方长。父母之恩情比天高地厚,子女服侍父母要恭敬和悦;梁启超
先生说,一个人身上背着未尽的责任,是人生最苦的事;羔羊跪乳还孝义,乌鸦反哺孝亲颜。
趁父母在,多回家看看。尽了为人子的责任,让爱与责任传承。
生命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是脆弱又是坚强的!生命呈多维度呈现。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它的长度,而是否能增加它的厚度与宽度。作为家长、对长辈恭敬孝顺,对子女真切地关怀,为子女树立榜样,不仅是身教言传,更有为“身教重于言教”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是一种教育,传承由己及人。
【你说我说大家说】
你说我说大家说,海阔天高任驰骋,中华博大西洋精深共融合
张继@张吉成 看到泪眼 如此平凡美丽有温度的亲情[玫瑰][爱心]
张吉成@张继 上海心理咨询 老师谢谢您[抱拳][抱拳]读出长情产生共鸣!老岳母善良纯厚,心底无私,坚定信仰,守望精神与本性。乐观豁达,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如薪火传承,长于其此环境,熏陶几代人,孩子也从中受益。感谢感恩过去现在未来的父母亲,感恩生命的神圣与伟大!感恩一切的遇见!
子云空亭@张吉成 分享至爱的感受,如下
我亲
大智大勇大慈悲
小心小手小轮回
人生自古谁无母
不光嘴亲家多归
今天一早就开始为朋友圈点赞,就是您说的母亲节第一,护士节快乐,汶川加油的日子。我们家女儿昨天就对我说,我今天不能祝妈妈母亲节快乐——怕她再想起外婆去年过世了伤心 我说,我会把这悄悄的小心思适时转达给妈妈的。今天妈妈主动“开戒”祝外婆天堂快乐。女儿就主动视频,让妈妈注意出外工干要准备些啥东西,比如长时间飞机可以准备面膜拖鞋枕头啥的。把以前的唠叨还给了她。我没告诉她奶奶住院了,但说当然会去看望奶奶的。在医院,等奶奶看完了照片,我对她说酝酿好了嘛?已经有点失智的奶奶,在这里都很好,我也很好之前添了许多实实在在由衷的夸赞。其实前面已经问了九遍心心在国外读书好吗?
妈妈在心心关上视频后流泪了。我又来回送了老妈好几遍,直到她真的安然躺下,才和护工打招呼,离开医院。
珍惜当下,爱到满满,不再溢出来,看上去刚刚好,母亲节快乐!
张吉成@子云空亭 爱的暖流在流淌和传递,感谢“家庭教育微群”群主同专家、群管者及群友们孜孜不倦地孕育与耕耘,唤醒生命的本真、教育的本能,一举并行。感恩一切的遇见[爱心][玫瑰][握手]
【今日谈】(75)
5月10日
《 以真爱----36 度的爱 》(作者:谢萍)
清晨,打开文档,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三个小故事,您看后有何感触?期待您的分享。
1)、热播剧《都挺好》里有一个小咪的小孩,爸爸苏明哲和妈妈吴非一家三口。 妈妈在忙的手忙脚乱的拿着食物,也会腾出双手去拥抱小咪;小咪的爸爸下班 忙完也经常陪伴小咪玩耍。小咪爸爸因奶奶离世,匆匆忙忙要赶回国内,在妈 妈送苏明哲去机场的路上,为了工作和钱的事,夫妻两发生了争吵,苏明哲并 叫到,“吴非,你能不能别再说了?”可是他们不曾注意到坐在后座上的小咪 长长的叹了一口气?后来,苏明哲失业还要坚持接爸爸来美国,被吴菲知道后, 两人又争吵了起来,小咪看见之后不知所措,于是跑开了,不知怎么地就在楼 上摔伤了。
2)、上海卢浦大桥上,一位母亲突然把车停住,不顾身边的滚滚车流,下车走 到走到后排,大声叫嚷着后排的 17 岁的儿子。过了一会儿,母亲回到驾驶座, 嘴里边说着边开车,突然男孩冲出车门,穿过公路和车流,从高架桥上跳了下 去。
3)、洋洋是个开朗懂事的三年级小男孩,成绩也非常好。有一天在上数学课的 时候因同桌想抄袭他的作业遭到拒绝,两人在课间就起了些小摩擦。数学老师 得知后就把两位同学都叫到办公室进行批评教育,洋洋就觉得很委屈。在接下 来的课上,是班主任马老师的语文课,马老师不改一贯的班主任教导人风格, 在语文课上批评了两人,洋洋当即哭了,于是马老师就说,“要哭到外面去 哭”。没想到孩子走出教室,对着栏杆迟疑了一下后还是跳了下去。......
在这三个小故事的背后都无不体现着“爱”。苏明哲和吴非之间的爱却常常用 吵架的方式呈现,更是不曾想过吵架时在一旁的女儿;妈妈对儿子有爱却并没 有控制住自己的脾气;教师认为严厉和批评对学生是一种督促和教育?我们在 批评现在的孩子抗挫力差的同时,也需要成长和修炼。谁都不喜欢带着“枷锁” 的爱,被绑架的爱,包括我们自己。“爱”的这个话题在我们群友的分享中不 断的被提到,不管是放养还是管养, 不管是有计划有想法的放手,还是迫于无 奈的培养独立,......都是爱的不同体现方式。这些也一直是我思考和探讨的主 题。哈佛大学的一项持续 76 年的研究表明:人生的关键是爱,人生赢家的一 生是给与与付出爱的过程。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她在人类的一切生活中存 在,她不因国界,不因文化,不因种族,不因性别而失去任何魅力;她存在于 小说中,战争中,家庭中,校园中;她通过不同的载体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伴 侣、情侣,师生、父母与孩子,等等等等。
我们是否曾经想过这样的一些问题,“你爱的方式对了吗?”“你的爱是对方 想要的爱吗?”经常听到家长对我说这样的话,“孩子哪能理解父母对他/她的 爱呀?”可我也同样听到过这样的话,“我妈老说,‘我这样做是因为我你’,可是她根本就不知道我想要什么”。也正因为这些“畸形”的爱,让生 活成了一种痛苦和负担,让孩子们“不堪重负”。
在很多人看来,伴侣的爱不足以在谈论“如何教育孩子”的话题中谈及,因为 说起教育,更多的时候人们会想到教师,想到父母。“养不教父之过”,“没 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等等。 或许也正因为“爱”,有的家庭 幸福,有的学生快乐;或许也正是因为“爱”,有的家庭不幸,有的孩子痛苦。 我们不是不知道爱的重要,“正因为我爱你,我才这样对你。”这是一句经常 在情侣中说的话,也是经常在父母对孩子说的一句话。说这句话的语境,可能 是一个情意绵绵的场景,也可能是一个吵闹纠纷的画面。当任何行为贴上“爱” 的标签的时候,这一切似乎都变得天经地义,让人理解。当我们因为爱而不被 别人理解的时候,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都在经历着痛苦,双方并没有感受到爱 意。
爱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可是有时候太“自然”是否也会“适得其反”?我们不 仅应该懂得什么爱,更应该懂得如何去爱。爱是一种艺术,也是一门技术,她 与每个人的成长息息相关,又都在人生命的每一个阶段。上面三个情境中反映 的三组关系:夫妻、母子、师生简单的分享一下自己对“爱”的理解。认为, “36 度的爱”才是“真爱”,是一种爱的温度,能够感知到的,一份“恰到好 处”的,如我们的正常“体温”那样的“健康的爱”, 以此共勉。
最后推荐大家这本由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1846—1908)耗时近十年完成的儿童 小说《爱的教育》。这虽是一本小说,但它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孩童生活的爱 的画卷,取材贴近生活,用细腻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七彩斑斓的亲人之爱、同学 之爱、劳动之爱、学校之爱、社会之爱、祖国之爱,将之缓缓道来,一一呈现。
【你说我说大家说】
你说我说大家说,海阔天高任驰骋,中华博大西洋精深共融合
子云空亭@pingcathy 许多家长觉得付出了360度的爱,越付出时间认真对待孩子的家长越理直气壮。但我们感受到孩子36度左右的体温了吗?
冷了,不是找衣物被褥捂住?热了,不用像果亲王那样用身体来降温?感受到她们的需求,从她们来到我们身边,我们就开始养我照顾她们!从热奶瓶,从换帮宝适,我兴奋地像孩子,照顾着她和妈妈,是我学会真正无悔的爱的开始。
我喜欢叫孩子傻宝,当然不是真傻,怕我不在身边,她不能照顾好自己?去幼儿园,我比她都焦虑。
但是该表达出来的必须及时倾注,不该流露的应该藏在轻轻一抱里,让心跳让体温传达即可!
孩子不是妈宝,当然也不是爸宝,现在独自在国外读书,常常视频电话,只有体温接触不到,所以我要补上324度的支持,还有36度刚刚好在血脉中流动的思想与微笑
【今日谈】(74)
5月9日
《善良.家风》(作者:“西红柿”的女儿)
字字珠玑的《朱子家训》,善良是最好的传承!
你只管善良,老天自有公道。最好的家风,是善良。
01 做人,不要太善良?
东野圭吾的小说《郁积电车》里,无论是先上车的老人还是后上车的大妈,第一选择都是站在女学生面前,逼着她们让座。曾亲眼见过生理期的女孩因为没有让座,遭到列车众人的白眼,好像在说:女孩子,怎么能不温柔,不善良?
《奇葩说》有一期辩题是“外卖小哥惹毛我,我该不该投诉?” 我第一次因为外卖超时近一个钟头点了投诉,接着就收到短信,指责我不体谅外卖员的辛苦。
演员孙俪成名早期,曾十年坚持资助一位家庭贫困的学生,却在停止资助后反被敲诈侮辱。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以至于人们纷纷感慨:做人,不要太善良。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善良被很多人认为是软弱的象征而不屑一顾。
善良的品质真的不值得推崇吗?
反观社会上的很多人,为了争夺金钱和权力,对违法乱纪的事情置若罔闻;很多面子工程明明劳民伤财却一意孤行。这些问题背后折射出的,是“善”的缺失。
02 说“善”,先要知“善”
儒家认为,人生而具有向善的本能,孟子将这种本能称为“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近年来,西方心理学的研究也倾向于“人性本善”的观点。耶鲁大学婴儿认知中心的道德实验显示:6个月到10个月大的婴儿更喜欢“好人”而非“坏人”。“这一能力可能是婴儿做出道德行为的基础。”
哈佛大学的菲利克斯为18个月大的幼儿设计了实验:“不幸的成年人”在孩子们的注视下试图完成任务却无法成功。幼儿自发地提供帮助。实验者认为婴幼儿天生就爱帮助他人,给予让他们感到快乐。
不过这时候我也要泼泼冷水。人的成长在后天环境和文化群体的影响下,善恶互见,良莠不齐,善良也带有一定的偏私和限制性。
但我们不能因为他人的行为左右了自己的信念,你要相信:我只管善良,老天自有安排。
03 善良,有它的涟漪效应
善良,让你情绪积极。
在美国,有30%以上的人会参与志愿工作, 实验心理学家就以他们为研究对象探索善良对人的影响。结果发现:经常参加志愿服务的人比起其他人的孤独感、抑郁感明显减少,有更强的免疫系统,身体更健康。
善良,让你有亲和力。
一个人的内心如何,很容易在气质上表现出来。内心善良的人,往往懂得换位思考。这样的人从内到外洒满阳光,不自觉地让人亲近。在日常交往中,可以拥有更好人缘,更宽阔的人脉。而心术不正的人,容貌气质也会逐渐变得惹人厌烦,身边的人会不自觉远离他。
善良,让你内在强大。
没有善良的人,内心没有根。他们随着这个世界摇摆,追逐名利,突破底线,最终无家可归。善良是一个人内心的坚守;是仰不愧天、俯不怍地的坦荡;是你面对浮躁世界的定力。所谓“上善若水,心善则安”,真正的心安是在心存善意的人生磨炼中不断前行。
曾子说:“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还有这么一句话“你只管善良,上天自有安排。”意思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善良的人一定会遇到自己的善缘。
04 善良,是最好的家风。
《周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百般算计,不如积德行善,厚德养家。
古语有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一个家庭善良仁德,那么薪火相传,可以传承十代以上。
南宋中期,金、蒙南侵,赋税苛重,百姓怨声载道,民族危机深重。为了拯救社稷,朱熹以弘扬理学为己任,《朱子家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寥寥317字,全面阐述了朱熹关于做人的准则:仁、义、礼、智、信,可谓字字珠玑。
朱熹的一生就是重德修身、淳朴善良的一生。他在家族种下了一颗善良的种子,后代子孙不断施肥灌溉,直到它变成苍天大树,这棵大树庇护着他的子孙。历史记载的这些朱氏后人,都传承了朱子家风,“为人者正直、为官者清廉”,几百年来,家族兴旺不衰,造福一方百姓。
民间还有一个传说。刘伯温隐居后,有一次夏日赶路十分口渴,路过一户人家。女主人舀了一瓢水,却在水中撒了一把秕谷皮。本来赶路就十分口渴,还要被如此捉弄,刘伯温只好一边吹一边慢慢喝。
休息好后,女主人请他帮忙选块风水好的地方。他想着女主人如此对自己,就随手指了一处。十几年后,因缘巧合,他再次经过那个地方,却看到当年那户人家家富儿孝,很是诧异。
女主人认出了当年给自己指点风水的先生,对他千恩万谢,把他请进了家门。席间,刘伯温问起当年撒秕谷之事。女主人笑着解释:当年看你赶路着急,又满头大汗,若是让你猛灌解渴,不仅解不了渴,还会生病,因此撒秕谷让你缓缓气,慢慢喝。听了女主人的话,刘伯温才知道自己误会了,感叹道:善良之家不用看风水,哪里都是福兴宝地!
确实,助人为乐,谦和慈悲,必会造福自己。有这样的家风,何愁子孙不发达,家族不兴旺?
佛家说“自有福报”,善良的人可能眼下吃亏,但是他们福泽深厚,甚至惠及子孙。
05 如何传承善良?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Richard Weissbourd认为,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成为充满爱心、懂得尊重他人,富有责任感的人。但善良不是天生的,而是要朝着这个方向去培养孩子。他主持了一项名为“Making Caring Common”的项目。
我结合项目给出的建议和自己的思考列出以下几条路径。
1、以身作则,让孩子做个善良的人。
孩子总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成人的行为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要培养善良的孩子,首先要成为有道德的父母,谆谆教诲父母希望孩子成长为怎样的人。
我小时候和奶奶生活在一处,始终记得每到节庆假日,奶奶总是每家每户要拜访,要送节礼。即使现在90多岁了,也从不忘了提醒小辈做到礼数周全。奶奶常和我们絮叨一些老规矩:倒茶不能太满了,茶壶嘴别冲着人;凡事要想着别人,吃亏就是福……从我记事起,奶奶的亲族邻里关系就特别好,大家有事都想着她。这样的耳濡目染影响到我们一家,也许没有什么大爱之举,但都很善良。
2、创造机会,让孩子练习关心别人。
学会关心他人,和掌握一项运动技能一样需要练习。和孩子聊聊在电视上、书里、生活中见过或听过哪些善良的行为?哪些不是?为什么?将“感激”变成日常生活的一种习惯。
孙俪教孩子善良,从如何与动物相处开始。儿子等等喜欢玩一个游戏,用沙发把狗围起来,给它们搭一个家。但是狗狗出不去,不愿意在里面呆着。她告诉孩子:“狗狗不喜欢这样,就像我把你关在房间里,你也不喜欢。
孙俪认为,孩子跟动物相处会付出爱和得到爱,会让他们变得更温柔、有爱心,更懂得照顾与陪伴。这是一种生命和生命的交流。
3、扩大圈子,让孩子关心“外面”的人
人的善性是有偏私、有限制的。研究发现:十个月大的婴儿喜欢说母语的人给他们玩具;到了五岁左右,小孩喜欢跟不带外国腔调的人做朋友。容易划分自己人和其他人,有着小圈子,偏好自己的国家、民族、肤色等等,这种亲疏有别的喜欢十分自然。
爸爸妈妈要做的是让孩子关心“圈子”以外的人。孩子需要具备跳出去的能力,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世界,聆听和理解其他人的不同观点。比如教导孩子对生活中遇到的每个人都真诚友善;读报纸或者看电视时,和孩子讨论下生活在其他国家的孩子们,尤其是贫困和战乱地区的孩子们所面临的挑战,鼓励孩子关心弱势群体。
4、独立思考,让孩子学会真实表达。
著名的米尔格拉姆实验,测试在权威者下达违背人性的邪恶命令时,人所发挥的拒绝的力量到底有多少?结果令人震惊,原来人人都有可能成为恶魔的帮凶。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二战中,德国人会对希特勒这样的恶魔马首是瞻,日本人对天皇的命令唯命是从。特别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意识是服从权威,即使在大是大非面前,也很难拥有不轻易低头的坚韧。
如何扭转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正是因为不经思考,才有人说“做人,不要太善良”。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善。
《奇葩说》里,陈铭有一句名言:“我们每个人要真实地表达当下最真实的想法,才是对这个社会最大的善意,善一定要建构在真的基础上,否则就是伪善。”
一个不讲法理只讲道德的社会很可怕,因为一些善良是建立在对其他人不公平的基础之上,这种善良甚至会成为一把利刃。打着善良的旗号四处横行,才会让善良之名寸步难行。
网上有一句话很流行“你的善良需要带点情商”。真正好的善良,应该是一半感性又一半理性,不是一时兴起地给予,而是深思熟虑地保护。
弗兰克·克拉克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善良的前提是保护好自己,善良也是需要底线的……教育孩子做聪明有原则的善良人。”
【你说我说大家说】
你说我说大家说,海阔天高任驰骋,中华博大西洋精深共融合
晴耕雨读@西红柿 ,谢谢您的分享!据我观察,有的人天生良善,有的人天生心硬。善良的人做好事有时候成本会很高,但他不愿意去做坏事。所以,我觉得善良是一种选择。
子云空亭 @西红柿 为您点赞!孩子有深度地考虑善良,想来自小被亲人善待,与人相处应也多以善行被称道吧
善,百善孝为先,我想孝不仅是孝顺长辈,生长没有感恩,那是给恶添了胆量;
如果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善就有了影响响应,道不孤得道多助,应该就是这样做大善的快乐自得。
善,更应该对善行的效仿认同坚持。这里联系到良,让我想起小时候的等第,优、良、中、可(相当于及格)、差。德行作为处处优等,那是圣人,如果能够稳定良好,那是贤达的标准吧。好家风多出于圣贤之心。
这不是为了着意抬高自己的地位,而是脚踏实地去直立自己的脊背,去主动担当负重为社会的进步传承善良。
分享一个善与胆量的小故事
昨天有个朋友问我,他家宝宝比较强壮,但和别人玩的时候,对方动手抢好的,他总吃亏,因为他从不还手,是不是比较怂,不够胆呢?我问朋友,那孩子感觉难过吗?没有呀,是我觉得这样的孩子今后比较吃亏吧?
我问:是觉得孩子不动手去争取,就是弱者吧?
是的。
那我们换个角度,孩子不是具体而微的大人,他的体验和反应越自然越好,他觉得没啥,我就不用放大他的痛苦。
另外,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去帮助孩子,如果强壮的孩子去欺负其它弱小的孩子,我倒是觉得可以鼓励孩子去帮助弱者,不畏惧强者。我想为此孩子不怂,就不真怂[偷笑]当然安全第一,而且不是敌对的关系。还要提醒有了胆量,面临危险,也要学会示警求助。我们要保护自己的善呀!
老李:大妈在高铁上怼没有让座的女大学生是“没家教”,这与今天“今日谈”的“善良.家风”有关,“家教”如何教?在高铁“对号入座”的规则前提下,总体而言,我赞同女大学生的说法,但若“抢劫或行乞”换成“道德绑架”的话,更容易被人理解。记住,道德是用在自律上的,而不是用在他律的!!!中国社会已然告别了传统的“熟人”社会,进入到了“陌生人”社会,在“陌生人”社会,规则意识的重要性远大于道德他律。
“人善被人欺”,如果是自愿的,可能问题不大,证明真的有奉献、牺牲的精神。但若是非自愿的迫于环境的无奈,自身又不去抗争、反抗,则可能问题很大。
还有一个延伸的问题,公交车上的“婴童老人专座”和地铁的“女性车厢”是“规则”还是“道德他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