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家庭教育文化群》“今日谈”专栏集(六)

《家庭教育文化群》“今日谈”专栏集(六)

作者: 老李的理性批判 | 来源:发表于2019-02-14 11:00 被阅读371次
    《家庭教育文化群》“今日谈”专栏集(六)

    经彭宪先生提议,群里从1月21日起将开辟“今日谈”专栏,由各位朋友轮流每日一谈,这不仅可以调动各位朋友思考发言的积极性,也可以从中借鉴各位朋友教育子女的方法和体会教育的智慧。本专栏集将持续跟踪,将毎日的发言收入汇集,谢谢各位!

    彭宪先生提议: “家庭教育群”第二届【迎新年茶话会】圆满地拉下帷幕,16位群友的精彩的演讲留下了纷呈的故事,也给了我思考……。我突发奇想,“家庭教育群”就是群英会,就是群英荟萃,就是八仙过海;各位都是资源,都有感受,还真有故事,如果都能袒露心扉的话,一定受益匪浅。我当场向裘群主、齐群主提议,建立“今日谈”专栏,让各位群友都能成为专栏作者,谈自己的故事,谈自己的感受,谈自己的进步;每天一篇,一年365天,也就是一本大书,即是微信集,也是教科书,有乐有趣而又有益,也许是众多微信群的首创,欢迎大家踊跃报名!

    经彭宪先生倡议后,大家热烈响应,认真发言,积极评论。直至2月13日,巳将各位值日生的发言和各位朋友的评论汇集至〔五),从2月14日开始,将开辟《专栏集》(六),谢谢大家!

              【今日谈  】(28)

                      2月23

    漆黑的冷夜里也要像大树一样生长(作者:大漠孤烟)

    寒假回到老家,爬到山上看自己种的树,我十岁时种的槐树,现已水桶粗,笔直地挺立着,枝丫向天空舒展着。

    抚摸着粗糙的树皮,往事也一一涌上心头,我还记得栽树时,看着那手指粗细的树苗,根须稀疏,总担心活不了。就问母亲:“这些树能活吗?”母亲一边拿着锄头在地边挖下一个小坑,一边说,“只要栽下去,就能活!

    我把树苗给她,她把树苗放到坑里,用锄头培上土。“这些树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呢?”母亲停下锄头,看看远方,又回过头来对我说,“等你考上大学,走出这片大山,到那时这树也就长大了。”

    我顺着母亲的目光望去,除了山还是山,遥岑,层峦起伏,望不到尽头。在大山的沟谷里,十几户人家的瓦房散乱得分布着。

    现在很多人家的瓦房变成了楼房,我家依然是瓦房。那是我这棵树生根发芽的地方,无论走到哪里,根都在这里。

    后来我到县里上了高中,从高中考上西安的大学,大学毕业后从西安到了关中东部的一个县级中学任教,工作六年后又从这个县中辞职,再到西安一所中学任教。

    在很多时候,在梦中常出现同一个场景:荒凉的山坡上,一棵高大的树在奋力生长着。醒来后,却又记不清楚那棵树具体的样子。

    直到我再次看到这棵树,才突然和梦境对接,眼前这棵槐树就是梦中的那棵啊!

    我注视着这棵树,注视这棵树映照出的那些逝去的时光。我抑制不住心中强烈的感慨,这棵树没有辜负岁月,而我却荒废了太多的时间。

    当这棵树被栽下的那一刻起,它就开始把根须伸向地底,去抓住泥土和岩石;把枝叶向天空舒展,去吸收阳光雨露。

    甚至在那些烈日烧灼的白昼,或是凄风冷雨的寒夜,它也没有停止生长;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所有的日子都没有被它虚度,凝聚成一圈圈或薄或厚的年轮,充实为一棵真正的大树。

    想起木心,我格外喜爱这个用“木”作为自己笔名的诗人、画家和学者。据他的学生说,“木心”这个笔名指“木铎之心”,木铎就是木舌的铃铛,古时通过摇响木铎,来召集百姓,宣布政令。

    但我更倾向于将其理解为“树木之心”,像树木一样不断生长,充实年轮,展示一方绿荫,留下一片果实。

    在文··革时,木心被关进监狱。连手指也被折断了三根,别人要他写交代材料,他偷偷把纸张藏起来,写上密密麻麻文字,写好后叠成小方块,塞进棉袄的夹层里。

    木心出狱后,人们搜出那些纸张,惊呆了,除了足足六十五万字《狱中笔记》,还有手绘在纸上的黑白琴键。

    当阴冷的监狱囚禁住木心的身躯,他依然像树木一样生长,利用有限的资源,充盈自己的生命。

    那些纸就是土壤,灵魂的根在文字中扎下根须,在文学历史和哲学中汲取水分;音乐就是阳光,残缺的手指在黑白琴键上翻飞,触摸那无声的温暖。

    人就是造物主种植在天地之间的树苗,时间、空间都是构成了对他的限制,但同时也是他成长的凭借。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最大责任人,甚至是唯一责任人,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一遭,那就努力让生命之树繁茂,让精神充盈美好。

    无论如何,都要努力把根往深处扎,都要把枝叶尽力舒展。

    生长,生长,在明媚的阳光下生长,在漆黑的冷夜里更要生长。

    人在黑暗中停止生长,满怀恐惧,绝望地蜷缩在冰冷的缝隙,自觉放弃对美好的追寻,这时,最得意的是黑暗。黑暗和寒冷的可怕之处,正在于让无数的生命停止生长,这也是他们的目的所在!

    而当人一旦开始追寻,无论外界有没有自由,首先内心是拥有自由的;当人一旦走向美好,无论外在环境多么残酷,他内心是充满希望的。

    当你注视树木的年轮时,你会发现,越薄的年轮越坚硬紧密。你只需要轻轻一嗅,就能闻到灵魂的芬芳。

    像大树一样生长,最终长成一棵值得自己仰望的大树。

              【你说我说大家说】

    你说我说大家说,海阔天高任驰骋,中华西洋精深共融合

    彭宪@大漠孤烟 今日谈,给我们讲了一个木心的故事,类似的故事和类似的主人公我也听过看过不计其数,在那黑暗的旧社会、在那我们更熟悉的“红色”反··右、文··革中,千千万万个“木心”,被囚禁了,但是他们依然像树木那样生长,用仅有的资源,充盈自己的生命!在某些人看来,是何等的悲哀和痛苦,不,又是何等的悲壮和感人!一个个励志的故事曾激励过我们,我们也永远会铭记在心,即使在漆黑的冷夜,也要像树木那样生长……

    大漠孤烟@彭宪 您所言极是,我非常赞同。像木心那样的人体现的正是人的高贵和伟大。有这样的人,黑暗就不可怕,有这样的人光明总会到来。

    子云空亭@大漠孤烟 总算又见到了太阳公公。必须感谢我们自己能不麻烦别人走出去,能从熟悉和不熟悉的路上感受更多阳光,能晒上衣被吸满阳光……

    所有地球上的能源几乎都来自太阳,当然还有我们和植物一样充满机体的水。

    想到这里,您举了木心的故事,比作树木那样坚韧不拔在阳光熹微或暗淡里都成材生长。

    其实树本伤痕累累,都不如根系来得努力,泥土最是黑暗,但它不盲目,向着水源,汲着阳光给的力量,扎下去。

    扎心也许满含眼泪,但扎根才充满生命的意味,当然还是高度让你不被遮蔽,广度让你吸收很充分,最重要的是挺直垂直于地,不会倾倒!

    老李:大漠孤烟老师的“今日谈”《漆黑的冷夜里也要像大树一样生长》让我想起了食指的诗《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作者:食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起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地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1968年

    高宏志:@大漠孤烟 [强][强][强]看你的文字感受到一种穿透力,一种意境,一种共鸣,也是一种力量。大树的盘根给他营养和根基,浓密的叶给他呼吸和力量,广阔的空间给他自由和希望!

    《家庭教育文化群》“今日谈”专栏集(六)


              【今日谈  】(27)

                      2月21日

    《阅尽人生,所有问题也就是一个字——度》(作者:明明德)

    经常会遇到一些朋友提出各种问题:

    ☞孩子小学可以看电视看手机上网打游戏吗?

    ☞我女儿要考研,应该制止她大学谈恋爱吗?

    ☞我一直试图改变这个社会,但是处处碰壁,难道我错了?

    ☞我在社会上处事,都是忍让退步,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我对工作、学习、生活都追求完美,精益求精,但是为什么得不到大家的喜欢?

    ……

    是呀!小孩子接触电子产品会沉迷其中,不接触又似乎管不住。

    看到自己女儿错过了恋爱期成为圣女,你可能对于她拿到手中的博士证感慨良多。

    一个正直、勇敢、坚毅的人以自己的信念行事,却一事无成,难道书上说错了?!

    一个处处为他人着,事事宽恕别人德人,为什么也是痛苦连连?

    追求人生的完美和精致,难道也有错?

    所有这些育儿、家庭、处事、人生的课题,都让人剪不断、理还乱……

    但是,当我看到《论语》里孔老夫子的一句话,顿时开悟了。

    那句话就是,过犹不及。如果再精简一下,就是一个字,度。

    看过库滋涅茨曲线,我们由衷感慨:生活中何尝不充斥着这样的曲线呢?

    ☞孩子学习的时间和学习成绩成正比。但是它是有临界点的,一旦逾越,就会走到它的反面。假如一个孩子一天最多学习13个小时,那么第13个小时后的第一分钟开始,他的学习效果就随着时间的加长而下降,所以不要迷信了,一个每天苦学20个小时的孩子,他的成绩会很差。

    ☞”细节决定成败”这个说法,让很多的创业者热血沸腾,强迫自己去关注企业的厕所卫生、考勤、员工生日。这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董事长总经理在这里投入太多精力,如何才能分一部分精力到谋划企业大格局上?项羽每战必上、诸葛亮事必躬亲,结果呢...所以,无限度地关注细节,就会让我们忽略整体,无视格局,最终事倍功半。

    ☞“熟不言理”的论调,同样害人不浅。熟人之间,往往因为太亲近而忽略了应有的礼节和尊重,会为将来的矛盾埋下伏笔,所谓”好的很、臭的准“。春秋时期卫国的弥之瑕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会犯"余桃之罪”了。

    ☞讲卫生固然是好事情,干干净净,清清爽爽,人见人爱。可是一个出门就带手套、一握手就回来消毒、一回家就趴地上抹地的洁癖人,你还高兴的起来吗?

    ☞反对随意堕胎当然好,但是如果连一个畸形病胎也要坚持生下来,那真是脑子进水了。现实中我还真的遇到过:一个国学同修组织的”反堕胎公益宣传队”在广场宣传。一个农村妇女看到血淋淋的图片很害怕,说自己肚子里的胎儿经鉴定是心脏发育不全,医生建议堕掉。宣传员劝说她留下。结果……结果……孩子是生下来了,妇女的老公因不堪医药重负离家出走,妇女的大孩子也无力上幼儿园,家庭没了!妇女来找宣传队诉苦...

    ☞没有人会说品德高尚和为人善良不好,但是过度了呢?杭州的林先生估计肠子都要悔青了。你给女保姆7500元工资,还给她十万元让她帮助家人盖房,丢失了首饰而不追究,结果呢?助长了保姆的贪婪心,造成自己妻子儿女葬身过海。所以对恶人的迁就,何尝不是害了恶人,也殃及自身呢?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条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沦为奴隶,只要能把这些人赎回来,就可以从国库获得补偿。 富有的孔子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拒领补偿。孔子却批评他:“子贡你错了!向国家领取补偿,不会损伤到你的品行。但不领取补偿,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总结:如果你生活中遇到了迷茫,那就考虑一个问题:是不是在“度”上出了问题。一但我们知道”度”字的精妙,那么必将在学习、恋爱、创业、交友、处事等方面,无往不胜!

              【你说我说大家说】

    你说我说大家说,海阔天高任驰骋,中华西洋精深共融合

    老李:今天“今日谈”明明德老师所谈的在待人处事方面要把握“度”的问题,虽然道理几乎人人皆知,但实践起来,却是在每一个人心里都会感到困惑或困难的事情。这既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它关涉到人们在认知上的思维方式和经验的积累,在情感上的宽容度,在道德行为上的自我约束的律令和规则的建立。可谓是博大精深,只能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彭宪:@明明德 今日谈,过犹不及[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适可而止,把握好这个“度”很重要,很必须,但是很困难。尤其是孩子,要处理好读书和玩耍的矛盾,掌握好老师和家长的区别……,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去循循善诱,当然对待孩子的方方面面也有一个“度”,急不得、快不了、恨不能。

    子云空亭:@明明德 度与量有关。

    量,我记得小时候经常拿着把20多厘米的尺子,翻着跟头,量课桌,量身高,量这量那。觉得量在空间里!

    但度,我却是在抚养孩子时体悟到的。我们很大胆,让孩子自己处置很多事情,如,小时候就带话给幼儿园强壮的同学,不要老是动手,记得到了小学可以有许多大孩子在的呀!如让她自己和楼里的姐姐一起三年级就乘公交上学!如让她自己处理体育老师由于马虎,处置成绩随意,把跑在后面的同学算合格,却把女儿算不合格。女儿说她只是敲敲门,见老师在,然后鞠躬说您是不是不喜欢我呢?不然后面的同学算合格,偏偏我不合格呢?再后不等老师回话,鞠躬出去[偷笑]

    所以孩子长大后可以自己去闯,但是有理有节,有理有据,充满弹性也知道底线,充满微笑也知道争取。我觉得度在人(际)间吧 家长这把尺是不够的,但有起始,有刻度,客观挺直,可以益于孩子借鉴,也向孩子大度学起来吧!

    老李:@子云空亭 [强]是的,“度”与“量”相关,既要进行外在的、客观的“量度”,也要进行内在的思考的“度量”。

    姚忠:@明明德 做人明理,做事有节,张弛有度,过尤不及,事史佐证,行文上下,好文章!

    沁蕴:明明德老师文章实例丰富、古往今来、涉及面广,很有说服力!读了文章,深感待人处事方面把握“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沙立: 简单地说,在每一个具体的家庭环境,“度”的把握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在一定的原则下,父母在家庭教育的实际操作中不断地尝试、分析、调整、总结和改进。在此过程中,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互动,以及孩子的反馈很关键。

    因此,这要求父母有智慧、有意识、有反思能力和主动性。

    还要求父母对孩子的状况和变化(关键是心理状况)有灵敏的反应。这里的反应不是对孩子的行为控制,而是了解孩子实际状况的前提,是对孩子实际状况的认知和感受。对孩子实际状况的认知和感受应该灵敏。

    沁蕴:各位师友总能从现象中总结出有逻辑层次的教育学心理学的规律。

    老李:@沁蕴 一点个人体会而已。每个人只要用心一些,总能从他人身上的经验“看”到自己。因为事物的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我们常常说“和而不同”,强调后者的“特色”,但往往忽视了“同而不异”,从而偏离了“普适”的一面。

    从杂多的现象中抽象,寻找普遍性的东西,这也是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的重要任务吧。

    沁蕴: 每每看到师友们分享从镜子效应中所获得的不同的领悟和启示,自己因收获而感动、感激。

    想起若干年前写过的“合作学习”、“参与式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与此相关,用得好可以事半功倍的效果。家庭成员之间其实也是合作关系主动参与,融洽关系。



    《家庭教育文化群》“今日谈”专栏集(六)


                【今日谈  】(26)

                      2月17日

    《论新时代,读书与不读书》(作者: 石松建)

      今年春节前夕,我曾在一个家人所建立的微信群里勉励位后辈“有余力,则学文”,被嫂子反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当初你能够努力用功读书,肯定能够考上北大,清华这些著名学府,又何必现在努力读书?”而我则用“活到老,学到老,只要还有上进心,什么时候读书都不晚!”反驳其这种看起来很荒谬的说法,从而也由此引发我在新时代大变革之下,深层次思考与探索……

    如今的中国虽说已进入新时代,时下的中国社会现状被“金钱至上”的观念充溢着,物欲横流,追名逐利的泡沫越演越激烈,久而久之形成了一股风暴席卷而来,要想找到一方精神寄托,唯有读书才是最佳的选择。如今有些家长则认为现在读书为时已晚,没有必要把大把的时间与精力花在读书上,有这些读书的时间、精力还不如花在打麻将,挣钱为孩子将来结婚,买房等等,对于诸类家长的看法实在令人堪忧。

    作为一名家长而言,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注重与培养孩子多读书,爱读书,同时,也要为孩子树立爱读书的榜样,引领孩子在今后成长所遇到的各种困惑如何运用在所读的书中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应作为等孩子出现大问题时就只能找什么专家、学者帮忙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又如何去解决问题时,才真正醒悟是当初自己不注重和引导孩子所酿成的各种错误,也会更加觉得读书少,缺乏一定的家庭教育方法。而所谓的专家,学者只能帮你提一些仅供参考的方法,唯一需要真正改变的是你自己,而不是别人。也只有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你说我说大家说】

    你说我说大家说,海阔天高任驰骋,中华博大西洋精深共融合

    子云空亭:@石松建 山不在高,拾级入云。水不在深,有源入心。学海无涯,贵在有恒。学习型社会里,没有高层底层,知识只有在交流里焕发青春。加油,共勉!

    雅典娜:@石松建 感谢您分享!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课题。现如今全民都识字了,时代在进步。读书抑或学习,精神层面力量的获取途径很多,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总是把以读书学习为主流的方式教给孩子。不过,在十四亿国人中,生存环境各不相同,农村、城乡结合部,乃至于城市底层居民的生存压力很大,读书学习于很多人是奢望,或者说生存需求尚未满足,高一层的需求大多寄希望于孩子,供孩子上学读书。读书多的人,物质生活也许不及那些致富的人,也是一种现象。

    老李:雅典娜女士所说的基层草根的读书问题,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基层草根读文字书可能不多,但他们以另一种方式来“读书”——读无字书!他们有他们敏锐的感性触觉,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相信那些所谓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知识分子,都会有许多接触他们的经验,有时你会被他们所说的一套又一套的道理所折服,产生“真理就在民间”的想法。这种“无字书”其实也值得我们去研究、去读!

    晴耕雨读:@石松建 ,春节期间,看到身边的人喝酒打牌玩手机的多,读书的少。

    洪传霖:@石松建 读书的问题确实也很普遍,以往的应试教育让很多人对读书与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划上了等号,导致很多人谈及读书变成功利的结果导向,好像只有清华北大等才是成功,其他都是炮灰。但是现在强调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全民阅读肯定是大势所趋。在家里养成阅读的习惯和氛围是很酷的事情。以前我爱看书,但我爱人不看,后来我去图书馆挑了一些她关心的吃的问题相关的书籍《吃的真相》等给她看,她饭后总爱看一会儿。现在家里也有几个小书架,在小孩面前我们都尽量不看手机而是看书,孩子也会受影响,不打球玩玩具的时候也会拿书起来看。

    温亮辉@洪传霖|Chuanlin_Hong @老李 有说“应试学习”之后孩子们(长大后)已经不想再看书了,不知道两者有没有因果关系?!

    洪传霖:其实还是想看的,因为书有很多种,如果在应试之外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书,家长也有看书习惯或者能把孩子送到有看书习惯的地方比如图书馆,孩子有选择的自由,其实会发现书里广阔的世界。主要是要看有没有机会打开这扇窗吧我觉得。现在在厦门的鸟巢阅读计划丁勇老师他们做了几个公益图书馆,虽然地方没市图大,但是人非常多。

    虽然很多小朋友都特别爱看漫画,而不是很多家长所期待的教辅资料,但是随着阅读能力的提升,涉猎肯定会越来越广泛,慢慢就会包含更丰富的漫画以外的内容,所畅游的世界也渐渐变得多元而辽阔。

    老李: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包括普罗大众和知识分子,阅读的兴趣,特别是阅读人文经典著作的兴趣,已经越来越淡了。除了学生应试、公务员或职称考试,或工作的专业需要,人们会去读一些指定的参考书籍或专业书籍外,人们接收人文信息大都不是来源于读书,而是来源于智能手机上的碎片化信息,这种信息量大然而又较为浅度的方式已经构成了一种新式的“读书”方式,是利是弊?

    @温亮辉...心天地 有一定关系,但我觉得是我以上所谈的,人们获取信息途径的变化导致。

    温亮辉@老李 是,特别是时间“碎片化”的时代,于是催生了千聊、“罗辑思维”式的聆听阅读。

    老李:人们很少完整地读完一本经典的教育学或教育心理学的著作,却喜欢大量转发有关教育的文章,特别是网红文章,就是一个例子。

    洪传霖:我觉得读书渠道和方式或深浅变化是有一个发展周期的,最近越来越觉得跟餐饮有点像。就好像以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富人子弟有书读,穷人连温饱都顾不上。现在经济发展一些了,新中产慢慢也开始重视起来,但可能一开始吃的是先考虑能吃饱,也就是工作需要什么我读什么。接着越来越有钱有点闲,考虑要吃好,快餐式的公众号、听书等满足不了需求,会去源头找经典,有点类似回归五谷杂粮和健康有机食材的意思。

    一开始只顾得上吃饱,工作需要啥我读啥;接着想要尝试不同味道,叫外卖上餐馆,尝遍山珍海味,公众号、听书、视频等可以满足;后来有条件了想吃点真正健康的好的,溯源找经典慢慢啃好好品味。

    纸质书籍和电子资料可以结合起来,纸质或电子版的经典适合参考构建整体架构,快速更新的碎片化内容可以帮助知识体系做新陈代谢。我家里也有些纸质书,但是现在更偏爱电子书,特别是微信读书和京东读书都可以包月包年畅读,还有一些pdf和epub的资料在marginnote3上面,最后汇总读书笔记到印象笔记里面,需要用的时候可以快速搜索到。新技术可以大幅提升效率,给我们移动硬盘式的第二大脑,当然第一大脑的CPU要不断升级,经典是一个很好的信息源。

    温亮辉@洪传霖|Chuanlin_Hong @老李 是啊,功利型阅读!有些书籍,是需要有闲心、静下来,甚至是不因为兴趣的

    孙世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物质财富有了较大提高。其实在另一个方面,我们可能一直忽略了,那就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在这方面,由于国人基本上没有知识产权的概念。盗版的书籍,网络上任意下载的电子书和软件,还包括音频视频都可以随手可得。这一点,我们的孩子比其他西方国家的孩子有利得多,看了比外国孩子多得多的书和音频视频资料。只可惜,很多孩子还是被学校的沉重的作业,耽误了。否则,中国孩子得到的好处就更多。另外,在京东淘宝上获取商品的性价比。也是目前外国不能比拟的。所以只要家长老师引导得法。中国孩子的未来肯定是一片光明。至于<流浪地球>的成功,说明中国人的想象力也是不错的.我个人觉得,只要学校的功课能够少一点,让孩子可以在网上自由浏览更多自己喜欢看的信息。未来的中国孩子们,一定是最棒的!

    《家庭教育文化群》“今日谈”专栏集(六)

              【今日谈  】(25)

                      2月16日

      《如何摆脱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作者:雅典娜)

    原生家庭就是我们出生和成长的家庭,其中的生活经历对我们的一生往往具有极大的影响。原生家庭给了我们生命和成长,给了我们很多积极的、温暖的滋养,让我们得以长大成人。不过在生活中经常会碰到被原生家庭困扰的朋友,或者我们自己在原生家庭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会有很多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并非仅仅限于童年时期。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对他人的认识,以及对整个世界的认识,都源于我们的原生家庭所塑造,其中在原生家庭中习得的各种观念也会伴随我们一生。

    大多数人成年后都会离开原生家庭,但是在心理上往往难以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在自己新建立的家庭中仍然会重复原生家庭的机制和规则。负面的影响会滋生心理问题。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之一,就是从心理和感情上摆脱早期原生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再重复原生家庭的一切,也不再刻意去做原生家庭相反的事情。如何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并让我们有能力在自己的新家庭过得更加幸福更加快乐,从而为下一代创造一个更好的原生家庭?

    一、原生家庭带给我们哪些伤害?

    1、身体的伤害

    家长的家暴,往往会代代相传。

    2、言语伤害

    有一位小时候爸爸骂她的话很难听。直到高中同学聚会单身、不修边幅,自己说丑。

    3、 情感的伤害

    对孩子情感的忽略。或者让孩子被迫卷入父母的婚姻,长大后对亲密关系没有安全感,孩子未来也很难拥有幸福的婚姻和家庭。也许妈爸爱我,但我感受不到。或者控制孩子,唯恐孩子走弯路处处安排好,到头来孩子不感恩父母。

    4、性的伤害

    玷污了孩子的纯真,或侵犯孩子的性边界,让孩子对性有恐惧心理或无所谓。

    二、怎么摆脱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

    很多时候是我们教会了别人如何对待我们。别人欺负我们或者尊重我们都是我们造成的。摆脱原生家庭负面影响的几个方法:

    1、 与活着的父母沟通,或者与死去的父母对话。发泄你的所有不满、愤怒,然后想象一下父母的反映。尝试用这种方式与父母沟通,你会发现自己的心情好多了,你也越来越有力量面对现在的生活,也会面对你的爸妈。

    2、重构你过去的故事

    当总是念叨过去原生家庭不够幸福,父母对我们不够好的时候,其实我们书写的是一个负面的故事,没有汲取到积极的滋养,遗忘过往美好的部分,你的过去就只有糟糕的记忆,失败的心情。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原生家庭是完美的。而每一个人都与生俱来有书写双重故事的能力,一个是有问题的故事,另外一个是滋养的故事,重新解构你的故事,就让你能看到另外一个层面,尝试着把故事的主题换成你曾经的努力,或者内在的知识和力量能帮助你走出困境。

    (案例分享)【在这里我也非常想给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突破原生家庭的一个故事,我记得我在上学的时候,我是一个非常不自信的人,我觉得所有人都比我强,长得比我好看,学习比我好,什么都比我好,我也觉得自己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

    我的爸爸非常爱我,在我的记忆中,他主要是打我哥哥。他很少打我,但是他在言语上我觉得我还是受到很大的伤害了,我爸爸有一个观点,他说,优点是跑不了的,所以孩子的优点可以忽略不计,不用说。但孩子的缺点如果不说的话就不得了,所以我爸爸对我永远是不满意,他说我这不好那不好,尽管他非常爱我,我也能感觉到我的爸爸很爱我,可是我感觉,不管我多么努力,我没有办法得到我爸爸对我的认可,这是我非常难受的一件事。

    在我18岁的时候,我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所谓的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我全力以赴的去证明,我自己不是一个窝囊废,我是可以的,那次是因为我老家是江苏淮安的嘛,当时叫做淮阴市,后来改名叫淮安市。我,我,当时我在高中的时候,18岁,市区举办什么青浦教育改革这样一个演讲选拔赛,于是我毛遂自荐的去参加演讲比赛。当时学校老师就觉得很奇怪,因为我在他们心目中是一个非常文静的女生,平时也不怎么说话,上课也不举手回答问题,如果老师喊我,我就脸红脖子粗的,因为我不自信了。

    就像我这样,一个在别人心目中就是一个特别不自信的人,突然有一天冒出来说我要去参加演讲比赛,让老师感到很奇怪,但是呢,也是给到我这样的机会了,我去参加演讲比赛,但我又有这个机会的时候,我就绞尽脑汁,全力以赴去做各种准备,然后呢,把我的演讲稿写好了以后,我把它背的滚瓜烂熟,那个时候我就告诉我自己,我是一个不自信的人,没有人觉得我可以。我,我这一次我就豁出去了,就是管他,妈的,我豁出去了,我要向这个世界宣告,我是可以的。

    我就是要让我的所有的热情或激情,让这个世界所有的人认可我,我不是一个窝囊废,结果那次的演讲比赛我获得了第一名,对我来说是给到我极大的自信,我在想,如果没有爸爸对我的一直否定,我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去突破,我的心中承认爆发的宇宙,我要向这个世界证明我是可以的。所以我特别感谢我的爸爸,一直以来用否定给到我足够的力量去突破,我在讲到这个时候,我,我特别难过,因为我流泪了,我的爸爸已经过世11年了,此刻我想到他。我,我是那么爱我的爸爸。】

    3、 每当陷入对原生家庭抱怨的念头的时候,可以说几句话,做自我暗示:

    第一句:我的过往不管是好事或坏事,都为我的今天带来了影响,我很厉害,我有能力处理一切事情;

    第二句:父母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他们有他们的缺点,他们有他们的软弱,相信父母已经给到我们,他们能力范围内最好的原生家庭了,他们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就是我们最大的恩人,以后的人生我们自己创造,和父母无关,我对我以后的人生负责;

    第三句:人生有起有伏,有正面也有反面,我们不要美化,也不要丑化;

    第四句:一味的怪罪父母,浪费时间,对我们的人生不利,我们还是好好成长吧。

    4、打破旧有的家庭模式,给我们的下一代创造美好的原生家庭,这是我们成长和改变的最大动力。

    如果我们不改变,我们的孩子会重复我们的人生。所谓痛苦的人生代代相传是可怕的,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得比自己更幸福更美好,那么就从今天开始努力创造更好的原生家庭吧。对于那种因为原生家庭的伤害已经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的人还是要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疗愈。

              【你说我说大家说】

    你说我说大家说,海阔天高任驰骋,中华博大西洋精深共融合

    老李:@雅典娜 [强][玫瑰]有理论,有经验。原生家庭对孩子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而负面影响往往在一般情况下(家庭关系趋于正常、平稳)被许多人忽视。

    朱建芳:@雅典娜 阅读了,边读脑海边跳出爸爸妈妈点形象,特理解,特能感觉到你的感受。给你大大的拥抱,请你自己拥抱一下自己,假装那是遥远的我的双手。为你祝福。

    雅莉:@雅典娜 看到你的文章,我也深有感受,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很深也很远。我因为亲密关系中的影响一直在梳理自己的成长历程,发现我自己越来越像我的妈妈了,妈妈有的优点缺点我都继承下来了。当明白这一点后,就知道自己改怎么做了,给女儿一个怎样的原生家庭环境了。改变是先看见~重视~想办法~改变。人就是这样成长起来了。

    洪传霖:@雅典娜 感谢分享,最近刚好看了一本书也有类似的观点。从原生家庭的阴影中勇敢走出来,与过去划清界限,把命运交还给自己,重拾人生自由,把精力从无谓的抵抗中解放出来提升自己,给下一代更好的原生家庭。

    裘俭:@雅典娜 老一辈的教育理念是不是都是这样,从不夸赞孩子,我也是一路被这样打压过来的,所幸没有被打垮。

    彭宪:@雅典娜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很专业,也引起我的很多思考。原生家庭,我的理解就是最初的家庭,未婚的我与亲生父母组成的家庭。父母是第一老师,所以父母的感染是潜移默化的,包括负面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可以列出许许多多的负面清单,主要是不良习惯和在道德观念上的缺陷,这些难免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对于一些“问题”孩子首先可以从他们的父母身上找原因,几乎是八九不离十,这是一个可怕的现象,有可能还会进入恶性循环,所以我是不赞成老人们再去带第三代,尤其是50后、60后的!

    雅莉:@裘俭家庭文化群群主 打压也有好处,我们从小的抗压能力特别。生命的韧性也好。

    (老一辈人的教育方式)我个人理解,可能和老一辈生活的年代有很大的关系。

    子云空亭:@雅典娜 原生家庭关键在原,三国有个豪杰四世三公,原是不得了的。但作为庶出,有个一生嚣张的正室生的弟弟,却留下了不自信的性格隐患。

    很早就达到了人生的巅峰,本身既帅又高朋满座,而且人格魅力也相当强,猛将如云,谋臣众多,绝对是称霸天下的一哥。

    我想:大家知道我说的是哪位英雄。

    姓袁,字本初,原就是本初,关键时刻多谋寡断,当为在门阀世家的资源掩盖的不自信使然。

    英雄不问出处,但自己必须完善性格,磨练意志吧。

    老李:今天雅典娜女士在“今日谈”谈到的“如何摆脱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非常有现实意义。除了一些特殊家庭,会对这个问题关注外,一般家庭甚少想到这个问题。如果你是60后或70后,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我同意雅莉老师的说法,这一代人的父母学习、生活、工作在一个特殊的时代,受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和环境影响,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不可避免地落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作为他们的儿女,要抱着理解和宽容来看父母,更为重要的是,要反思那个时代,不要让悲剧在自己的儿女身上重现!

    倪绍旺:@雅典娜 您的分享很赞[强][强][强]您首先肯定原生家庭的积极性,着重谈负面影响,并指出淡出负面影响的路径。

    齐悦:@雅典娜 原生家庭的价值观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那是一种真正的浸润式教育。对于孩子来说,不仅仅是摆脱负面影响,而是在传承家族优秀理念的同时,如何把混合其中的问题思想摘出来,甚至当我们长大后,发现这种思想早已经嵌入我们的思维模式里,我们又该怎么做?孩子要学会根据自己的判断走后面的路,而家长要学会的是如何不强迫孩子根据自己的想法让他走后面的路。这是一种彼此成长的过程。

    敏敏:@雅典娜 感谢分享,有理有例。原生家庭对一个人影响是绝对的。庆幸自己处在有爱的家庭,父亲很聪敏,有技术,虽然情绪管理不行,也是因为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如今长大的我非常能够体谅父母当时的作为,欣赏父母的自强自立,创造条件培养我们,使生活更完美。

    沙立:@雅典娜 谢谢您前天的分享!我想表达一下我对您这段文字的一些想法—-“我在想,如果没有爸爸对我的一直否定,我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去突破,我的心中承认爆发的宇宙,我要向这个世界证明我是可以的。所以我特别感谢我的爸爸,一直以来用否定给到我足够的力量去突破”

    从这段话,人们也许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您在那次演讲中的成功与您父亲过去长期以来对您的否定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就是说,您的那次突破的原因是因为您的父亲长期对您的否定。因此,您感谢您父亲对您的否定。如果这两者之间真的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那么,这种因果关系给其他人的家庭教育会带来什么样的启发呢?就是说,我们做父母的应该如何对待我们的孩子的缺点和不足呢?一味的否定是有意义的办法吗?

    在此,我不想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你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您那次突破的意义。

    我认为,您那次之所以敢于面对挑战,而且取得了成功,最重要的一点是你有清晰的自我概念(认知),即,你清楚地知道自己是有这方面的能力的(“我全力以赴的去证明,我自己不是一个窝囊废,我是可以的”)。同时,你有明确和强烈的意愿去改变别人对你的认知(“就像我这样,一个在别人心目中就是一个特别不自信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是您的自我反省意识和能力(即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才是促使您主动去面对挑战,取得突破的直接原因之一。

    您那次的突破得益于您能够清醒地反思自己的原生家庭给自己在性格和行为方式上造成的负面影响,并自觉地在自己的家庭教育中尽量消除这些负面影响。心理学认为,人的自我监控意识和能力是一个在心理和性格上健康成熟的关键标志之一。

    您的变化还告诉我们:人在认知结构、性格取向和行为方式上有很强的修复能力和学习能力。

    简单地说,是您的自我反省意识和能力,改变自我和改变别人对你的认知的强烈愿望,以及把这个愿望付诸行动的毅力,才是您那个突破的直接原因之一。那么,对这样的因果关系的认识和肯定对我们的家庭教育的启发又是什么?

    这里牵涉到如何认识一个人的原生家庭与其当前性格特征和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还是无条件的?就是说,它们之间还是否存在其它的决定性因素(即,intermediate variables)。在您的这个例子中,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能力和主动性就是这样的中间变量。正是这些中间变量的存在才使我们减弱原生家庭给我们的负面影响成为可能。

    当然,除了中间变量的间接影响,原生家庭的直接影响同时也是存在的。

    老李:沙立老师谈到了中西方间教育以至于意识形态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差异:是外在的“环境决定论”还是内在的“自我意识决定论”。

    沙立:@老李 相互决定[微笑]。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流理论之一的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认为:环境、人的意识和行为,三者互为因果(reciprocal determinism)。

    老李:@沙立 老马的“内因外因”说其实说得不错,关键是“什么是内因?”在某一个因果行为中,有“环境、人的意识、行为”的因素,环境、人的意识是原因,行为是结果。而某一个行为的结果又会影响到环境、人的意识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另一个行为的出现。在这过程中,我个人认为,人的意识是内因,环境是外因。

    人的意识牵涉到“自由意志”和“自主选择”的问题。

    沙立:@老李 是的。人的行为反过来也会影响意识和环境,就成了原因了。在这个意义上,人是环境的产物,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是环境的创造者。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老李:中国的“环境决定论”太强大了,就拿“应试教育”来说,决定了学生很难有“自由意志”和“自主选择”。

    雅典娜:看到大家的话,首先谢谢阅读,原始家庭的问题困扰我以及很多朋友,自我救赎,自我满足,成长起来,也许对下一代更好。谢谢谢谢!

    《家庭教育文化群》“今日谈”专栏集(六)

                【今日谈  】(24)

                      2月14日

      《爱家尽责从我做起》(作者:朝阳在东)

    因近日诸事繁忙 ,微信少看 。临睡前 ,躺在床上 翻看微信 ,忽见家庭文化群中有人@我 ,点开一看, 原来是群主提醒我 明日(14日) 今日谈栏目轮我值日 ,希望如期发表有关家庭教育主题 的心得感言 。观之顿觉压力 ,一则,对此事之前没有关注 、毫无准备 ,而且已时近凌晨 ,不知从何着手 ?二则,就家庭教育主题而言 本群人才济济 ,高手云集 ,若随心即兴而言 ,岂非班门弄斧 。怎么办 ?最简单的办法 ,回复群主 客观说明情况 ,值日事推后再说 。但再一想 这岂不是因为个人原因坏了 群里的规矩 ,这个白卷决不能交 !抓紧起身 ,翻看了有关栏目值日的要求和近日沙立和春日暖阳两位老师的当值暖文 ,以及众群友的点评 ,多有启发 。

    我想虽然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比各位老师 缺少经验和系统的理论知识 ,但作为一个家庭文化群的 成员而言 ,我有责任为维护我们的群、为支持办好这个栏目 进一份责任和爱心 。这里最需要的不是高深的理论 ,而是真情和用心,是一份重在参与的态度 。基于这个认识 ,我简单的梳理了自己的思路 ,决定以《爱家尽责从我做起 》为题简单谈一点感言:        首先我把刚刚看到的五个微信小故事,《散步 》,《墙下 》,《染发 》,《功夫 》,《追到 》,分享给各位群友 。

    这五个小故事都是围绕家庭和亲情主题  以简短的语言,深刻的阐述了人间的真爱 和家的温暖 ,使人读之受益 。故事里的每一位父亲母亲子女 ,都在用自己的真心和朴实的行动为家庭 倾注着爱心 ,没有高大上的理论 ,但却正是这些真心铸就了温暖的家 ,向社会传递着正能量,也为我们国家的和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增添着普通而坚实的一砖一瓦 。这一点不正合我们这个群的宗旨 以及今日谈这个栏目的设计有着本质上的契合吗 ,用真实的心 ,诚挚的情,为小家、为大家、为国家 ,传播真善美 ,发挥光和热,此心足矣 !读着这些故事 ,写着这些感言 ,我睡意全无 ,寒夜里心中却充满了暖意 ……!

                      《散步》

    一女孩在违背父亲意愿下结婚,离婚,父女反目,生活贫困并携一子。

    其母心慈,劝女儿趁其父散步的空闲带着儿子回家吃顿热饭。于是便常带着儿子刻意避开父亲回娘家吃饭。

    直到一日下雨,祖孙三人在社区偶遇回避不及,父亲尴尬道:“以后回家吃饭就别躲躲藏藏的,害得我下大雨都得出来!”

    感悟:可怜天下父母心!


                  《墙下》

    某男生高中时沉迷网络,时常半夜翻墙出校上网。

    一晚他照例翻墙,翻到一半即拔足狂奔而归,面色古怪,问之不语。从此认真读书,不再上网,学校盛传他见鬼了。

    后来他考上名校,昔日同学问及此事,他沉默良久说:“那天父亲来送生活费,父亲舍不得住旅馆,在墙下坐了一夜。”

    感悟:浪子回头金不换!


                《染发》

    今天爸爸在家自己染头。

    我就笑他:“爸,你都快60了还染头发干嘛啊,还想返老返童啊?”

    我爸说:“每次我回老家前都把头发染黑,那样你奶奶看见就会以为我还年轻,她也不老了。”

    感悟:孝顺父母,哪怕是善意的谎言!


            《功夫》

    爸爸:儿子你觉得爸爸壮吗?

    儿:嗯。

    爸爸:你觉得少林功夫厉害吗?

    儿子:厉害。

    爸爸:如果我剃成光头,练少林功夫好吗?

    儿子拍手:太好了!

    第二天,儿子看到光头的爸爸,高兴地说:爸爸加油!一定要练成高手!

    那天,是爸爸化疗的前一天……

    感悟:父爱无痕!


                《追到》

    族中一爷爷辈人,七十多了,竟然在大门外跟几个五六岁小屁孩坐泥地上打弹珠,还大呼小叫耍赖…

    被祖奶奶听到了,拄着拐棍出来就要揍他,他起身就跑…结果还是被追上,结结实实挨了一棍子…

    事后他微笑的说:“要不是怕我妈摔倒,她是追不到我的……”

    感悟: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一切故事,都缘于一个字:那就是“爱”!


            【你说我说大家说】

    你说我说大家说,海阔天高任驰骋,中华博大西洋精深共融合

    春日暖阳:@朝阳在东 其实在此群我常常和您有同样想法,这里高手云集,但也和您同样并称赞你的“有责任维护群,为此当尽一份责任和爱心,这里最需要的不是高深的理论,而是真情和用心,是一份重在参与的态度”。此说明就是一份合格作业。说回正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里两个天下,都是从小家开始,试想倘若每个家庭都能把自己小家经营好,这个世界该多么美好!世界大同,从经营好自己小家开始!

    裘俭:@朝阳在东 谢谢你的真情和用心,其实我们群每一个人都是“专家”,用老李老师的话说就是“专”注于家庭和教育的“家”长,我们大多数人没有高深的理论知识,只有对孩子的爱,对家人的爱。通过《今日谈》这个栏目让每个人都各抒己见,写自己的故事,写自己的感悟,写自己的进步,这些文章哪怕只是对一个人有所触动,这个栏目的开办就是值得的。再次感谢你的参与。

    沁蕴:读着@朝阳在东的“今日谈”的文章,真情,有大局观和责任心,被打动了……也有一些群友说,我只看不参与,这也是一种选择,无可厚非。我分享这些年咨询的一点体会。我的咨客名校博士毕业的并不少,他们中的很多人,智商、才艺、学历、专业应该都不错,但却怀有失落感和愤愤不平,怨天尤人,觉得自己不被重用、单位没有给自己发挥特长的平台机会。往往这些人的性格缺乏热情、自命清高、冷傲、以旁观者身份出现在所处的环境中。今天看了朝阳在东的文章,我想说,今天时代早就过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时代,如今,人才比比皆是,希望遇到伯乐,但又自认为精明,不参与,伯乐怎么会发现你呢?家长群是个小社会、大家庭的缩影,家长的态度和境界某种程度决定了孩子将来在社会能走多远。在我看来,往往主动、热情、有主人翁态度、肯付出、有责任心的人更容易成为人生的赢家。再次感谢朝阳在东带来的真情暖意。

    常乐:没有小家,就没有大家,没有大家,就没有强国。经营好自己的小家,就是对大家最大的贡献。

    敏敏:@朝阳在东 感谢分享[强]我曾经在看到第一篇微信故事时,眼泪止不住流下来,长大成人了,可在父母眼里还是他们的小孩,期盼、关注、分享的过程中,没有他们自身,满满只有对孩子无私的爱,每次去父母家就是得吃饭,还责怪我临时去怎么不打电话(其实我不想麻烦父母),吃完了都不让我动手,因此我有好东西第一时间都要送给我爸妈,让他们品尝,父母身体康健就是我们最大的福报了,自己就是孩子,不会长大,感恩父母!

    洪传霖:谢谢@朝阳在东 分享的五个小故事,都很短但很有画面感,也有满溢的温情和爱。《散步 》里的父亲倔强的外表下也有着对孩子的柔情的一面,我联想到我的父亲从小也时常一脸严肃,也没有任何直接的言行上的爱的表达,但他辛苦做着小生意也是为了家人能过得更好。现在我作为一个男孩的父亲,希望能够努力常怀有积极的心态和对家人直接的爱的表达,持续一点一滴地往家人的情感银行“存钱”。《墙下》里叛逆的孩子偶然看到节俭得露宿墙角的父亲幡然醒悟,虽然故事乍一看很是感动,但是我也有点后怕,假如没有碰巧遇上,是不是孩子依旧跑去网吧通宵,荒废学业。很多家长对于如何爱孩子如何引导孩子并没有足够的精力或机会去学习,这样靠孩子自身造化的教养方式实在是够危险的,特别是在这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家长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理念和方法,才能更有机会帮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否则,听天由命的放养式教育,很可能最后无力回天。《染发》、《功夫》和《追到》里面都有着包含着爱与智慧的善意谎言,都是温暖人心的故事,谢谢分享。

    老李:@洪传霖|Chuanlin_Hong [强][玫瑰]偶然性或偶发性的因素可能会令到孩子突然悟性通天,但毕竟这是可遇不可求的。更具有普遍性的是,父母应该借鉴他人的经孩,学习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毕竟这些理论也是前人总结经验得出且得到普遍认可的,再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形成一定的育儿观念。

    子云空亭:@朝阳在东 忙了一天,看到了您的小品,很喜欢。其中洋溢着生活的趣味与家人的温情,就像路上看到了一群快乐小鸟掠过。家人之间充满着各种“表演”,有时还藏着一个个善意的谎言。比如说,我刚下班但累到不想马上回家,想缓缓神,爱人来电话我回答手上工作还没做完,别担心!对了,今天是情人节!我记得最后一次给爱人礼物,就是把一年的私房钱上交。祝节日快乐!情商来自爱,懂爱的才是21世纪最紧缺的人才!

    《家庭教育文化群》“今日谈”专栏集(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庭教育文化群》“今日谈”专栏集(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sgs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