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这是我准备新开始写的一个系列文章,关于读书的,是我的读书心得,接下来我会将我看的一些书陆续更新出来。
为什么会起“读书触动”这个名字?
它源于我在《认知觉醒》中学到的一个新方法——触动学习法。
它让我认识到:真正的改变是学习的东西能够触动自己并解决实际问题,不管是读书、上课,还是自我反思或与人交谈,都是贴近自己的成长方式。
接下来,在看书中,我也会把对我最有触动的点提取出来,与大家分享。
今天是第一篇,《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01本书梗概:
本书英文名:Counselling For Toads: A Psychological Adventure,可直译为:《蟾蜍咨询:一次心理冒险》。
本书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
1.借用《柳林风声》的故事主角蛤蟆先生,讲述了它因情绪低落接受心理咨询的故事。
2.通过陷入抑郁的蛤蟆先生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探索蛤蟆先生爱炫耀、自卑性格和抑郁情绪的来源,指出童年经历会对人格产生深刻的影响,并阐释如何在心理上实现真正的自我成长,成为独立自信的人。
02关于作者:
罗伯特·戴博德,(Robert de Board),毕业于剑桥大学赛尔文学院,曾任教于英国亨利商学院,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他还有两本心理学书籍,分别是《咨询技巧》和《组织的心理分析》。
![](https://img.haomeiwen.com/i7980697/ecab547e44dd26f1.jpg)
03触动我的点:
第一,人生的三种“自我状态”
作为个体,我们只有在了解自己之后,才能更好的面对人生,成为自己的主人。书中借着苍鹭医生与蛤蟆先生的多次咨询对话,揭示了人生的三种“自我状态”。
一是儿童自我状态。
这种状态下的人就像小孩一样。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小孩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依赖、适应、顺从,甚至是讨好。
因为小孩阶段,面对绝大部分事情,他们还没有独立自主做决策的能力,面对强大的父母或外界人,他们更多的依赖、听从、适应。
如果一个人成年后依然处于这种状态,会怎样?
他们会将自己人生中的所有不如意都归结于是父母的错、是社会的错,是别人把它变成这个样子的,自己无力改变。
在这种状态主导下的个体,会形成逃避、讨好型人格。童年的阴影会在他们心中挥之不去,他们不敢做自己,甚至觉得不配做自己。
在这方面,我在知乎上看过一个我很典型的案例,主人公是名校毕业,出国留学,毕业后进入知名银行上班,但因为银行的工作受挫,升职加薪受限,他便将从小到大所有的不如意全部归结于父母,开始大力批判自己的父母。殊不知,他父母给他提供的物质生活条件已远远超过很多人。
二是父母自我状态。
处在父母自我状态的人,会形成强烈的批判他人和自我批判的特点,说的直白一点,就是他们会有比较严厉的眼光去挑剔别、审视自己。
这种状态下,一个人不自觉的长成自己的父母,会重复小时候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以此来审视、挑剔自己的家人和周围的一切。也就说,曾经父母是怎么对待他的,现在他就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待别人,真的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这种人很容易呈现出两种状态:
一方面喜欢苛责别人,尤其是自己的家人、孩子,且很喜欢说“都是为了你好”;
另一方面喜欢批判自己,当自己做的不够好时,会自责自己没用,甚至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好。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自己常常就是这种状态。只不过,有时候我用这种状态来对待别人(如女儿),有时候用这种状态来对待自己。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父母状态”就是那个法官,当用来批判自我、给自己定罪时,往往影响会更加强烈,甚至完全地否定自己,认为自己没有存在的价值。
在这方面,有一部分父母和职场的中高层管理者较为典型。尤其是我曾遇见过一位领导L,他总是喜欢打断别人说、对下属张口就骂、各种挑剔,许多人都不爱与他共事,从这个视角来看,他就处在典型的父母自我状态。
三是成人自我状态。
很显然,成人状态是摆脱了“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之后最理想化的状态,它代表着自我的成长与重塑。
当一个人处在成人自我状态,它就可以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这种状态下的人相信:自己要对自己负责,而不是责怪和抱怨,没有人可以依赖,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会从心底里生发出一种自主感和力量感。
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
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
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己所用,而不再被脑袋中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我们该怎么做。
外在表现是,人会活得比较自在从容,我们能够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不活给谁看,不表演,不追随,也不求认可,把自己活成一道光。
在此种状态下的人会发现,一个人真正的长大是可以面对真实的自我和生活,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父母的局限性,并主动去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影响,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独立探寻自己的出路,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第二,我们对情商的误解
通常,我们理解的情商是一个人八面玲珑可以对人说人话、对鬼说鬼话,游刃有余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但看了这本书才意识到,原来我们对情商的理解太过功利了。
而根据书中所说,情商真正的意思是,了解你内心的情感世界,并且还能掌控他。
因此,高情商的人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
同时,情商和理解别人有关,一个高情商的人能辨识他人的感受,这种技能成为“共情”。
以上就是我在看这本书中,对我很有触动的两个点。
总结来说,第一点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都处于“父母自我状态”,需要改善。
具体的办法就是:学着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与自己和解。可以尝试这每天不断问自己:我有多爱自己一点吗?我能停止批判吗?我能对自己更好点吗?
第二点,学着提高自己的情商,试着去了解它,并尝试着掌控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