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罗振宇2022年“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中听到第27个故事:
如何一句话救下想要轻生的人?
一个德国的消防员特别有招。他去劝人的时候,会提前多准备一套消防服,连头盔带衣服全套的。然后跟当事人说,来,你穿上,跟我们一起下去。你放心,有头盔,谁都注意不到你。就这么一招,那是真管用。
今天也很庆幸接到一位孩子妈妈的微信,说孩子准备明天去上学了!
事情得从上学期快结束说起,即五月的时候,在教学研究院的徐老师对我说,有位初一学生的妈妈求助她(徐老师去那个学校上了心理课),孩子不想去上学,很是焦虑。
徐老师表示愿意去做咨询的话就去,但孩子不想去。徐老师了解到我们做社工是有上门做工作的,好不开心,马上跟这位妈妈取得联系。
妈妈忧归忧,工作照常,没有双休日, 并且要等厂里没活才来 ,所以微信交流要好长时间才能见回复(没有开通网络)。
大约过了三天,我主动联系了解情况:14岁上初一,在校老师反映活泼阳光,有礼貌,但成绩有下降。现在一会说腿麻起不来想请假(医院检查腰椎问题),一会说肚子疼,找理由不想上学两个礼拜。老师也有来叫,答应了但还是去不了。在家吵着要用手机,进房间后就锁门。
针对这样的情况,妈妈总是唠叨,关网络(老师叫父母断电、断网、断粮,在家无聊了就会去学校)并动手打过几次。有一次开电视不做作业,正要动手打过去时,孩子躲避时碰到墙角,鼻子流血。但孩子说是妈妈打出血的,跟父母很少沟通,有时就简单的嗯几声。
了解到情况后建议妈妈来我们中心面谈,妈妈回复孩子不愿意来,自己工作忙,得等爸爸有空一起来······
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星期后傍晚时分,妈妈约我第二天在不在,在的话,今晚加班明天打车过来,不忘说一句:为了孩子再苦也值。
面谈后,妈妈有意识到,孩子的问题从父母改变比较容易些。解铃还需系铃人嘛。
六一节我上门(妈妈有点担心孩子有抵触不接受),我打消了妈妈的顾虑,我会见机行事的。
9点半进家门的时候,孩子还在房间里,妈妈问我怎么办?我说就允许她继续睡,在房门外说等睡好了出来就是。
不想孩子蓬头垢面地出来了,不洗脸刷牙,也不想吃早饭,坐我对面看着我······
沟通很快就和谐起来了,看孩子说话老是看妈妈,觉得孩子有话当着她的面不说,就建议单独跟孩子说说。妈妈跟外婆说了后就继续上班去了。
果不其然,妈妈离开后,孩子吐露了对妈妈的一些不满和期待:
不想妈妈老是催做作业、不要那么凶、不要命令形式限制她的生活、希望妈妈多陪陪、给到自己想要的······家里有债务,姐姐上个月出嫁了,但感觉她不开心······
也谈到学校里同学之间的一些矛盾摩擦、老师的一些行为语言对她造成的伤害····
还给我拿出五六岁时的照片,还真长得像给假小子(父母有说过想生个男孩, 姐姐也觉得有了妹妹委屈她了)·····
最后一起愉悦地吃了中午饭。其实外婆也爱唠叨。
妈妈没想到孩子还是可以交流的,也意识到为什么会跟她对着干。晚上孩子提出去理发,在孩子说要染头发时,妈妈用了“居然”两个字,可见接受不了。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拖着妈妈学习了父母课,了解人的心理营养,原生家庭的模式是如何影响一个人,情感银行,家庭里的几种应对姿态等等。慢慢地妈妈的焦虑减轻了,互动多起来了,家里的能量场缓和起来了······
随着亲子关系慢慢的破冰,孩子跟同学会出去看望小学老师,在家里看电视也放松多了,也想跟着妈妈一起来听听课,昨天居然跟妈妈说,想找徐老师做心理咨询了呢。
一个青春期孩子的迷茫正在慢慢地清晰起来了······
最后,我送徐老师一句话:你就像德国消防员救人一样,给她们一个台阶下去了。
人心中的一个小支点,可以撑起撬动世界的大杠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