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起床晚了些,去了趟超市,又去了趟菜场,回来后洗洗切切,吃完中饭,一看时间,居然快下午一点。
“时间可过得真快,什么也没做,一个上午就没了”。
所谓“什么也没做”,是指没有做任何我认为有价值的事情,除了喂饱了自己。
似乎又到该睡午觉的时候了,不过今天我克制自己。将早晨煮的咖啡又加热一下,倒了一杯,另外又将瓜子拿着,回到房间的书桌前。
房间内阳光灿烂,被子在飘窗上晒着太阳,太阳从大大的飘窗玻璃穿透进来,照着我的后背,暖洋洋的。我只穿着一件毛衣,下穿宽松的居家秋裤,光着脚在舒服柔软的棉拖鞋内,全身包裹在一种温暖中,并不觉得冷。
应该感谢发明玻璃窗子的人,可以将风将雨拦在窗外,却可以将阳光送进室内,将风景送入视野。
我不能否认,一方面我是容易满足的人,譬如这透过玻璃窗的秋日的暖阳,外加一杯咖啡和一袋瓜子,就很容易让我身心处于一种满足。夫妻相爱,儿子长成,生活处于一种按部就班的平淡之中,我还有什么理由不感恩不知足呢?!
另一方面,我得承认,自己并不是时常感到快乐的人。有时候我很羡慕小区楼下几个邻居的生活态度,她们大概已经退休了,每天下午可以看到她们在楼下打牌。我羡慕她们与世无争、知足常乐的心态,却又遗憾时间对于她们而言,今天和明天没什么两样。
其实时间对于我而言,今天和明天也没有什么两样,这大概是我时常感到不快乐的原因。生活固然平淡,生命却不够丰厚,又患得患失地计算着脱离生活平淡追求生命丰厚的成本。
或许这是我爱看电影的原因。在电影中我可以感受异域的风土人情,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与故事的主人公、与编辑、与导演一起获得感情的共鸣。
这个周末,又重温了一遍电影《走出非洲》,悲剧性的爱情故事结尾,自然让我又一次潸然泪下。
女主角凯伦为了一个男爵夫人的头衔,将自己嫁给了情人的哥哥,而其丈夫之所以娶她则是出于她的资产。在殖民扩张的浪潮中,他们用她的资产买来一片非洲的土地。于是,女主角在非洲有了一个农场。
凯伦来到非洲结婚,交易得来的婚姻自然没有爱情,婚姻的第一个夜晚两人就发生争执,丈夫第二天不告而别出门打猎,再后来又将梅毒传染给她,虽经治疗痊愈,但凯伦从此失去做母亲的权利。凯伦在独自经营农场的过程中,认识丹尼斯,丹尼斯发现她很有讲故事的天赋,送给她一支钢笔鼓励她写下来。后来又在她送军需物资给丈夫的途中帮助她,并送她一个指南针。两人在交往中相爱。但丹尼斯是一个行动不羁不受婚姻束缚的人,他爱凯伦,但他更爱自由,他没打算和凯伦结婚,而凯伦却希望获得正常的婚姻。俩人之间又渐渐地产生裂痕。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使得凯伦几年经营的农场咖啡的所有收入化为乌有,她打算返回丹麦。丹尼斯在获知她的不幸遭遇后,难舍对她的爱情,打算让自己定下脚步陪同凯伦,却在一次飞行中意外遇难。
凯伦失去了财产、健康和爱情,回到丹麦,从此再也未去过非洲…….
倘若从严格的世俗意义来说,我算不上喜欢电影中的男女主角。女主角开始是一个虚荣的人,未婚先有情人,又为交易开始婚姻。在初抵非洲时,时时刻刻提醒其他人,自己是某某男爵夫人。男主角是热爱自由不愿受束缚的人,没有婚姻观念,爱凯伦却并不专情于凯伦。但电影《走出非洲》却是忠实地描绘了人性,一个人具有某个缺点并不掩盖其他方面的光彩,凯伦虽然爱虚荣,但有同情心,帮助非洲黑人治病教学,在经营农场过程中,表现出比男人更坚强的毅力和勇气,赢得了丹尼尔的心,赢得了黑人的爱戴和其他白人的尊敬,甚至连并不爱她的丈夫都忍不住说:“我喜欢你”。丹尼尔虽然没有稳定的婚姻观,但却是一个正直热情的人,不虚伪不欺瞒,敬重凯伦并始终相信她的能力,一直以自己的方式支持着她。
电影《走出非洲》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拍摄地点也是非洲。影片向观众了展示了美丽的非洲草原风光和动人的音乐旋律。凯伦作为一个殖民者的案例,或许是不成功的,她在非洲失去了财产、健康和爱情,但对于她自己而言,却是蜕变着成长的,从原来的虚荣到最后一无所有的淡定,甚至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向总督下跪为她的黑人争取居住地。那个最初听到丹尼斯的飞机轰鸣声就激动地一路奔跑的女人,到最后一个人在空空如也的屋子内,不惊不咋地看着达尼斯走进来……..影片以多方位的对比描绘出凯伦的成长,并且刻画得非常成功。非洲的经历给予她丰厚的阅历,在回到丹麦之后,她的足迹虽然未再踏上非洲,但她的心却一刻也未离开过非洲,并用丹尼斯送她的笔,完成小说《走出非洲》。
“我想去非洲,我想去非洲。”据说这是许多观众看完电影《走出非洲》后的最初第一愿望。原来非洲并不是想象中的一片沙漠,电影中丹尼斯和凯伦在飞机上,以上帝的视角俯瞰着非洲:旖旎的非洲草原风光,动物的自由王国。
非洲不仅有风光,还有丹尼斯…..
我真的想去非洲吗?与狮子不期而遇,与恶劣的自然条件抗争……。
我真的羡慕凯伦的生活吗?还只是羡慕她成就了笔墨下的小说《走出非洲》。小说背后的成本是她付出的财产、健康和爱情。
还是我更喜欢的是透过玻璃窗,看着室外的风雨;或是透过屏幕,看着电视中的非洲,如同我们在野生动物园,隔着玻璃和栅栏在动物的王国穿行。
在下班回家的路上,途经一片围墙拦着的空地,这大概是城市建设圈起来却未来得及开发的地方。透过围墙的空隙处,可以看到绿油油的蔬菜,在夕阳的霞光中,几个农人在菜地里忙碌着担水种植,人和地都沐浴在温暖的光辉之中。这场景不止一次地让我感动,让我想起初中时放学回家的情景:七八个女孩,十多岁的年龄,迎着夕阳,走在乡村小道上,小道两旁是生长着的棉花、黄豆、蚕豆和各种各样的庄稼。其中一个女孩扯开嗓子,唱起了歌曲,其他的女孩应声响应,于是,无忧无虑的旋律在霞光中回荡。
“晚风轻拂那澎湖湾,白浪逐沙滩……”
“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
我感动,是因为我青少年时曾努力摆脱这样的生活,可是内心深处却又恋恋难忘这样的生活。
我感动,是因为这已经成为一道风景,而我现在是隔着玻璃窗回望。我无法再回到这样的生活,回到那样的天真和无忧无虑。
人,只能选择一种生活模式,失去的模式就是你付出的成本。
所幸,我们还有梦想的家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