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 F58期的 DISC 双证班上,听到海峰老师说“懂比爱更重要”,我就有很大的触动,很想谈谈,今天在东莞 DISC 微信群和千聊直播分别做了分享《懂比爱更重要——亲子沟通效能训练》。
懂比爱更重要
七夕,海峰老师发朋友圈说:不同的人对于爱,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论你给对方什么,一定要先知道他要什么。
懂比爱更重要DISC 同学杰彬和美玲画过一幅手绘,图中植物可怜兮兮地说:主人,我们是多肉,不用那么多水。
这幅画直观地诠释了“懂比爱更重要”,也在表达“缺懂的爱,是伤害”。
海峰老师说:想要懂得对方,先要了解 DISC。而P.E.T 父母效能训练有不同的角度来“懂自己,懂对方”。
亲子沟通中的冲突就是鸡同鸭讲
沟通是要有效能的。两人讲话,要懂得彼此在说啥。往往争吵,其实根本不在讲同一件事,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鸡同鸭讲。
可以说,未经训练的父母,跟孩子之间有着不同的语言系统。
我们社会常常要求孩子听话,然而,往往不是孩子不听,而是我们成人词不达意,言不由衷,根本没有表达清楚自己。
1 不一致的想法和说法
孩子成绩糟糕,父母说“你考成这样还有脸回家?”
父母真实的想法是让孩子吸取教训,认真学习,考取好成绩。而在孩子听来,却是“我很糟糕,我回家不受欢迎”。想的和说的不一样,孩子听不懂父母的真实需要。
2 不一致的态度
孩子一个人玩得全身脏,父母会很生气;孩子跟老师去玩,其他同学都一身脏,父母却能接受,可能还会高兴孩子能跟老师同学玩得来。
一时是高兴,一时是生气;一时是可以,一时是不行。前后不一致的态度,让孩子搞不懂。于是,冲突就来了。
都是父母的错?不不不。父母需要训练,但不需要被指责。
效能训练核心原则之一:不一致原则
此一时,彼一时。父母前后不致是再正常不过了。
A.孩子相同的行为,会因父母的不同心情而被接纳或不被接纳。(父母高兴的时候孩子可以玩手机,父母不高兴的时候却不可以。)
B.孩子相同的行为,会因环境的不同而被接纳或不被接纳。(在自己家,孩子吵闹,多数是没问题的,而如果去朋友家,看到孩子吵闹,父母则不太能接受。)
C.孩子相同的行为,会因时间的不同而被接纳或不被接纳。(早上起床后看一会儿电视,还行,要半夜还在看电视,那就不可以。)
行不行,可接纳还是不可接纳,这些行为在 P.E.T 里都纳入行为窗口。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地点,我们对同一个孩子的同一种行为有不同的接纳度,甚至我们对不同的孩子其实也会有不同的接纳度。
例子:三岁孩子看书几分钟就跑了,没事,可十三岁孩子要是坐不住,我们会暴跳如雷吧。自家孩子不吃饭不行,别家孩子来做客不想吃饭,我们不会给脸色。
我们的态度是无法一致的,我们对孩子的要求也是会变化的。不一致原则提示我们:孩子的行为无分对错,只是我们当下是否接纳。
沟通的敌人不是对方,不是孩子。争对错,必定是无效沟通。
效能训练核心原则之二:问题归属原则
不讲对错,要讲“问题”。
比如,孩子在公共图书馆喧哗、打闹,我们是不能接纳的。也就是孩子的这些行为给父母带来了问题。我们会希望纠正孩子的行为。
这种情况下,P.E.T 说“父母拥有问题”。啥?明明孩子做错事,还说“父母拥有问题”?
“父母拥有问题”指的是父母有情绪,有困扰。这个案例中的孩子玩得可高兴,他没有处在问题区。父母感到被打扰,周围的人感到被打扰,都并非孩子的“问题”。
谁有情绪,谁有未被满足的需求,谁就承担表达与解决问题的责任。
当父母直接要求孩子停止吵闹,或指责,或命令,或建议别的活动,或转移注意力等等,这些方法很朴素,也许还管用,可是治标不治本。因为父母的要求,决定了孩子的行动,可能满足了父母的需求,却忽视了孩子的需求。
孩子需要什么呀?需要玩耍的愉悦,需要行动的自由。请注意,在这里孩子不需要安静,不需要专注,需要这些的是父母或者周围的人。所以,是我们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有冲突了。
彼此有不同的需求,凭什么孩子就一定要听父母的呢?凭什么父母的需求就要优先呢?
不懂对方的需求,鸡同鸭讲,由此而生。
父母与孩子是平等的,彼此的需求没有对错之分,沟通是为了满足双方的需求。
这个案例里,我会根据当时自己不同的情绪和需求去表达:
“孩子,我看到你们跑得很快,我担心你们会撞到东西。”(指向安全的担忧)
“孩子,我听到你们吵闹的声音,我觉得我也不能专心看书了,好烦呀。”(指向自己被打扰的烦躁)
“孩子,我注意到周围的叔叔阿姨他们都很安静地看书,而你们的声音有点儿大。我担心影响到他们。”(指向影响他人的担忧)
不同情况我会选择不同的反应,但是三句不同意思的话其实有着共同的要素——观察和感受。
这种表达也被称为“我信息”,是 P.E.T 沟通的基本模式。把我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和感觉到的,传达出去。“我信息”是为自己的需求负责,围绕的是我自己。
反之,“你信息”是那些指责、建议、要求、命令等等,围绕对方去表达。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是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而P.E.T 里强调把改变和行动的责任和权利留给对方。所以,P.E.T 的沟通模式没有请求这个部分。
在 P.E.T 里,明确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受之后,父母还可以进一步说明自己的需求,比如“孩子,我现在需要安静地看书”“孩子,我希望不受干扰”。
不带请求,没有决定孩子的下一步行动。
当我们这样表达了,有的孩子马上反应过来,会停止吵闹,做别的事去。这样的孩子就是仍然没有问题,没有困扰。那另一种情况,孩子很委屈地哭了,或者很生气地撒泼。这时候,孩子就进入了问题区,他有情绪有困扰了。
莫问对错,谈情说要
孩子不爽,父母也不爽的时候,双方都处在问题区,也就是双方的需求有冲突了。第一,莫问对错,判断问题归属。第二,分析各自的情绪、感受和需要,开始“谈情说要”。
如果孩子委屈了,我会说:“其实你没想打扰别人,你觉得很委屈。”
如果孩子生气了,我会说:“你真生气呀,你很想可以继续自由地玩。”
这样子“谈情说要”的沟通模式,是帮助孩子表达他的情绪和需要,孩子被懂了。
不论你给对方什么,一定要先知道他要什么。
不同的情绪,链接不同的需求,我们沟通前,先要在脑子里转转圈:我们的情绪代表我们想要什么?孩子的情绪又代表孩子需要什么?
如果双方都处在问题区,除了彼此理解外,还要寻求能满足双方需求的解决方法。P.E.T称为第三法,具体方法介绍推荐阅读原著《P.E.T 父母效能训练》或者参加相关的工作坊。P.E.T第三法也跟正面管教中的家庭会议有相似之处,可以做比较。
沟通模式相当于数学公式,有效的沟通都是有套路的。
“莫问对错,谈情说要”这八字真言,基本上能避免鸡同鸭讲,大大提高沟通效能。
懂比爱更重要。父母接受训练,掌握方法,就能懂孩子,就能让孩子感受到爱,而不是伤害。
详细的语音分享在千聊直播,欢迎扫码链接或者点击《懂比爱更重要——亲子沟通效能训练》千聊直播。如果需要亲子沟通教练,也欢迎联系,一起探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