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另一半是找性格相近还是性格互补?对于这个问题,我一直非常好奇。
性格相似的情侣可以从彼此的共同点中找到共鸣,更容易得到彼此的理解和认可,明白对方的需求,双方也更容易同频共振、达成一致、互相欣赏。如娱乐圈中的韩庚和卢靖姗就是性格相似的一对夫妻。
性格互补的情侣可以弥补对方的缺点,学习对方的优点,分工协作、各司其职、规避风险,达到1+1>2的共赢效果。如娱乐圈中的梁朝伟和刘嘉玲就是性格互补的一对夫妻。
貌似选择另一半找性格相似或性格互补的人都说有道理,我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迷思中了。直到我学到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的依恋理论,才找到问题的真正答案。
依恋理论认为我们从早期的抚养者那里获得的情感连接经验影响着我们的择偶选择。早期亲子关系的经验形成了人的“内部工作模式”,这种内部工作模式会在无意识地的情况下对以后的其他关系、特别是成年以后亲密关系和婚恋关系中起重要作用。
鲍尔比根据12月大的婴儿在陌生情境中与他们的父母分离又相聚时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分为三种依恋模式。
在陌生情境中,约有60%的婴儿因父母的离开而心烦意乱,等父母回来后,主动寻找父母,在父母的安慰下很快安静下来,这类依恋模式叫安全性型;约有20%的婴儿最初会不安,在父母离开后变得极为痛苦,更重要的是,等父母回来后,他们难以平静下来,经常表现出相互矛盾的行为,既想要得到父母的安慰关爱,又想惩罚擅离职守的父母,这类依恋模式叫焦虑-抵抗型;约有20%的婴儿不会因为跟父母分离而过于痛苦,等父母回来后,主动回避与父母的接触,这类依恋模式叫回避型。
后来研究发现,恋人之间的依恋模式与婴儿时期的依恋模式有着惊人的相似。如安全型的女生在等伴侣时焦虑得不停地打电话、发微信,见到伴侣后就马上安静下来。焦虑-抵抗型的女生在伴侣很晚回家时,明明很想跟伴侣亲密,但却对伴侣不理不睬以示惩罚。回避型的男生对伴侣比较冷淡,好像伴侣在与不在都跟他无关。
如果你想要延续小时候的依恋关系,就会寻找跟小时候抚养者性格相似的伴侣,从恋人身上找到如同儿时依恋关系的熟悉感。如果你讨厌小时候的依恋关系,就会寻找跟小时候抚养者性格不相符、甚至相反的伴侣。
因此,我们既有可能寻找性格相似的伴侣也有可能寻找性格互补的伴侣,取决于你是想要重归儿时的依恋关系还是排斥儿时的依恋关系。
情侣发生争吵和冲突并不是性格相似或性格互补导致得,而是在于男女性别造成的思考方式不同而引发得冲突,而人们常常让性格背了这个“黑锅”。但是,价值观相似或相近是情侣修成正果、相伴一生的前提和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