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上两篇的经验,大家可能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后设程序(Meta-Program)不是那么容易懂,或者有些似是而非,经常感觉自己同时具备两个极端的特质?
这里有几个可能的原因:
1)后设程序本来就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我们隐藏在思维深处的信息过滤器;同时因为我们一直在适应社会和生活,所以我们有了很多更加职业性的“伪装”;更重要的,这些性格本身也只是一个比例分布,并不是只有两个极端状态,大部分是在一定的“灰度”范围内游走,比如今天讲的其实有如下的分布(我个人认为了解这个也不是太重要),所以也没有提及,有兴趣的去看原书。
2)这需要一定的觉察力,坦率讲,很多人对自身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对别人的理解也是片面肤浅的,而且对以上两点还未必有深切的认识;
3)当我们带着一定的方向主动去观察别人的后设程序,这个不仅要觉察力,还要带着不评价和“中正平和”的心态,一边说话一边体悟,这个要求自然是非常高的。
以上三点都造成了“知”和“行”之间的差距,但也因其如此,我们如果能够敏感地同理别人的后设程序,你取得的效果也是惊人的,即使你最终没有可确信的答案,这个过程带给别人的被关注的感觉,你表现出的对他真诚的好奇和尊重,给你的回报会让你一定感觉值得。
今天再分享一对后设程序:差异性与同一性(Sameness vs Difference)
如果你问别人这样一个问题:你今年最重要的目标和你去年最重要的目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听一下他们说什么。
他们可能会有以下典型的三种回答:
- 同一性:相同部分,不变的部分
- 同一但有差别:更多,更好,比较等
- 差异和同一性上的差异:差异+比对
我们说人们是通过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事情,那这个后设程序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有些人在经历世界的变化时,通常趋向于这些变化,并且对变化也感到舒适。
大家还记得你在上学时候的选座吗?大学里很多课已经固定座位了,每次上课你可以自由选择,那你会坐同一个位置吗?经常和相同的人坐在一起?你有没有注意到有些人是随机选座位,每次换同桌?
对于刚才那个问题,比如他们会怎样说今天的目标和一个月前的目标有什么不同,他们会怎么说?他们是专注于什么是新的,还是什么是不同的,还是会回去看有哪些东西是一样的,这就是我们在这里要看的东西。
这就是思维的差异。
了解这个对我们有什么用呢?
举一个例子,假如你想送人,比如女朋友,一个礼物。假设你要送的是一块表,那你怎样使用她更接受的言语,使她接受礼物时更加开心?
这句是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说法:“这是一块很传统、很经典的表,这块表在过去几百年都是大师用同样的手工制作工艺,我想送你这样一份礼物,来表达我对永远不变的爱意。”
如果你觉得她有可能是同一性加一些差异,你可以讲:“我找到这块表来送给你,它有同样传统经典的做工,现在它们有更进一步的改善,上面有些荧光,让你可以在晚上也可以看见时间,它的表带也有改良,戴起来会更舒服。” 这个世界上有65%的人喜欢事情是有所改善的。
或者她更喜欢新鲜事物,喜欢接受新事物,喜欢走在时代的前沿。你说:“嘿,看我给你什么,这是新出的一种很棒的表,它很抗摔,也把它放在深海里都正常运作,这个表还有很好玩的各种新东西,也用了一种很先进的合金制成,刚刚上市,最近我发现我深深地喜欢上了你,想把这个送给你来表达我的爱意。”
延伸阅读: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