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蒙山樵夫
居家过日子,父母最大的心愿:人口平安,五谷丰登。这心愿年年祈盼,写进了春联。
春分过了,又到了春耕时节。那被春风唤醒的土地,连同新萌的野草花的芳香弥漫于大地的时候,睡醒的蛰虫从松软的土里来到阳光下,用特有的声响,欢呼这春天的到来。而最为吸引我的是耕牛的哞叫,那是春耕的热闹图景。那绳索深深勒进耕牛的脖颈,四蹄深深扎进新翻的土里。新翻的泥土,带着芳香,我喜欢这土地的香味,因为这里是庄稼的温床,在这里要播撒希望的种子,要收获那累累果实,靠那饱满的籽粒,养活天下苍生。无论是王侯将相、达官显贵,还是村夫莽汉、贩夫走卒,谁都将赖五谷而活命。
“万紫千红总是春”那是诗人眼里的春天,“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这是农人的期盼。春耕是农人最幸福的时刻,终于等到了这春耕播种的时节了,这刚破土的春苗,是农人的希望,是他们的命根子。我的列祖列宗都是农人,从小跟着父母在田里劳作,我深知稼穑之艰辛。我常常吟咏那久远的歌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也因为这世间五谷来之不易,才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忠告。这忠告已经深深渗进我的血脉里。记得小的时候,跟着父亲看稻田,那一方方的稻田生长着鲜绿的稻苗,父亲把水一方方放进,又一方方堵上堤堰。水田里不时蹦跳着青蛙,游动小鱼。我喜欢这稻田的田埂里跑来跑去,这是我童年最美的回忆。虽说,父亲日日看守稻田,可是,童年的记忆,我们并没有吃上那白米。真正吃上大米还是我上了大学,当我捧着冒着热气香气的米饭,闻着这从未品尝过的香味,我泪流满面。我的种了几十年稻田的父亲,并没有像我这样,美美吃上一碗稻米的饭。
每到春天来临,这春天被农人们称为“青黄不接”的时节。春天之于半饥半饱的我们,有很多可以裹腹的东西。田埂地边的野菜,有很多可以吃的。看到那长得肥厚的苦菜子,我们如获至宝,这可是牲畜和我们的美味呀。春天,是野菜最好的年华,也是土地给我们最珍贵的馈赠。这野菜挖来,一半给牲畜,一半拌上粮食,成为我们活命的饭食。
当春苗慢慢长大的时候,春天里农人最盼望的是春雨。“春雨贵似油”,是农谚,也是农人的梦想。可是,很多时候,这春雨难盼。面对干渴的春苗,在骄阳中煎熬不仅仅是可怜的春苗,还有农人那火燎的心。于是,挑起泥罐子,从小沟小溪旁,装满这活命水,翻越一道道沟坎,一瓢瓢浇到苗心上。如果不慎打碎了泥罐子,农人心疼得大哭,用自己的衣服粘起这小小的水汪,来浇活这饥渴的苗。
到夏季杂草丛生之际,烈日之下,农人们“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我常跟父亲在骄阳火烤的当午去锄地,父亲给我都穿着蓑衣,带着斗笠,我们就像稻草人一般,挥动锄柄,从从地的这头锄到地的那头。锄头所到之处,松软的土被锄起来,大大小小的草而在阳光下被烤干了。父亲常说,这样多好啊,死草,锄过的庄稼地还能抗旱。
当疾风暴雨来临的时候,父亲都是往地里走。他要看看他的宝贝庄稼能不能躲过这一劫,一旦雨停,赶快掘开田埂防水,免得阳光出来,烫死庄稼。
当金秋送爽的时候,是庄稼人最为隆重的收获的节日。辛苦耕作了一年了,在这田里付出了多少辛苦,就为了这黄澄澄饱满的籽粒。掰下金黄的玉米棒子,在锅里煮了,那种土地的香味,就从锅盖里溢出来,咬在嘴里,是深沉的香味。那滚圆的地瓜,煮熟的时候,裂了嘴,是沁人的香甜,能甜润到肺腑里。
到这时候,人们才享受丰收的快乐。这丰收之于农人是多么重大的节日啊!这丰收浸透着农人们汗水、泪水。这五谷丰登来之多么不易啊!
就在今晚,我夜读《费县志》(清 光绪卷)。当我读到卷十六“祥异”篇,我几次释卷,不忍卒读。
“顺治八年七月,大水。九年,蝗。十六年五月,大雨,至于八月,墙屋倾圮,田禾淹没,米贵如珠。
“康熙三年,大旱。七年六月,地震,声如雷,自西北而东南,墙屋尽倾,压毙居民无数,平地水涌数尺。
“雍正元年六月,蝗,饥。
“乾隆五十一年春,大饥,树皮都尽,时有歌谣曰:‘五十一年春,粮米贵似金,线穿黑豆长街卖,河里莋草分两觔。’”
我掩卷长叹,我的乡人,我的列祖列宗,自顺治至光绪,大清自顺治到光绪九朝,连年饥馑,乡人流离失所,飞来横祸积年不断。
每当我看到满桌饭菜,鸡鸭鱼肉摞叠其间,就想起田间劳作的艰辛,想起县志记载的那些灾难的岁月。我才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真正内涵。那辛苦劳作的场景时时出现。时至当下,承平日久,积年丰收,没有饥羸之苦。有多少人不事稼穑,反而能常年饱餐,无一顿之饥。还有谁还能想到稼穑之艰辛呢?
我的乡人们真是赶上了好时候,在这太平盛世,家人平安,五谷丰登。我父母当年的梦想,现在早已实现了。新时代乡人们走在了小康路上,享受国家带给我们的幸福生活。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曾经的痛苦记忆,我们需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夜读不成寐,我以文字祈祷我的乡人,祈祷天下苍生:举家人口平安,稼穑五谷丰登。
(写于2018年3月29日子时,农历戊戌年二月十三日)
�S��-A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