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唐悲歌

作者: 风云义_闽魏 | 来源:发表于2018-09-22 18:24 被阅读0次

      太宗的贞观之治、高宗的永徽之治、武曌临朝称制和登极的持续发展和玄宗的开元盛世相距甚远,一去而不复返。荣领“天可汗”的头衔牌坊变得不再可能,终将是遥远的黄粱美梦。

        如果不是那场叛乱,大唐盛世或许可以永存下去,大概是因为李隆基前半生太过英明果断,而让他老来昏聩,以显上苍之公平无私。战乱终在叛乱者头目及父子争权夺利的内讧中和将士们的齐心戮力下黏平,但帝国却已今非昔比,只是勉强在乱世中苟延残喘一个半世纪左右的国祚。节度使与宦官皆已坐大:藩镇俨然成为一个个独立的王国,节度使在各自领辖范围充分行使各种权力,朝廷无力过问,藩镇之间时而互相厮杀,时而联合反抗朝廷,称帝亦不在话下,如果将士们利益受损亦会擅自废立杀害自己的头目;皇帝形同阉竖掌中的玩偶,废立弹指之间,甚者随意弑杀。虽然至尊们也曾奋力拼搏争取过,却大多不能如愿,永贞革新和甘露之变均告失败。

        宪宗和宣宗或许是幸运的,他们相信假以时日,自己一定能再创太宗玄宗的辉煌,可是这又谈何容易呢?元和中兴和大中之治让大唐子民再一次看到了希望,但是去势之人的横行和不死丹药的诱惑让这种希望再次变成泡幻影,所有这一切只不过是昙花一现,回光反照而已。内有藩镇割据死灰复燃;宦官依旧专权,猖狂之至无以复加;各派势力结成朋党,争权夺利,罔顾国家利益;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外有吐蕃、南诏等劲敌,国家再度瘫痪,皇帝已然数次远播,毫无人君之样,李温绝非电视剧演绎般英明神武。

          科举的失利让盐贩对朝廷绝望,产生了取而代之的念头,大齐金统帝正式入驻十三朝古都——长安,军事长官们趁剿灭义军崛起、坐大,皇帝却无计可施。

        西域虽再次奉表朝廷,皇帝却无力涉足,只能任其自生自灭。昭宗的一次次努力犹若过家家——竹篮打水一场空。五代十国的开创者们时刻准备着瓜分这个昔日统一且非常强盛的唐帝国,一个个争先着成为李氏的掘墓人,皇帝已无法掌控局面。

        义军的叛将、朝廷的逆贼已经不止一次逼迫过李晔,谋朝篡位不久之日,沙陀朱邪父子从中阻挠着、放缓了阴谋者的步伐及野心,但谁又能确定他们不是下一批的阴谋者呢?皇帝只能而且只能任其龙蛇相斗,虽然这个国家名义上还是他的。

        唯一可以庆幸的是吐蕃此时此刻亦陷入同李唐一般的困境,努力者至少不至于让国家沦落异族之手而无脸面对列祖列宗,也算是一种欣慰。昭宗终究还是幸运的,在社稷倾覆前夕已被弑杀于权臣之手,免成历史罪人,面让一个孩童去承受他本不该有的亡国罪名。

          阴谋者还是一有机会就迫不及待动手了,天现易数,改朝换代了,帝国日落在十世纪初第七个年头的余晖里。只是他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下一个一统王朝的圣贤明君,而是一个短命而又无耻的跳梁小丑,而数十年后,鹿死谁手,笑到最后的却是那个天水一方的香孩儿赵氏人。

相关文章

  • 残唐悲歌

    太宗的贞观之治、高宗的永徽之治、武曌临朝称制和登极的持续发展和玄宗的开元盛世相距甚远,一去而不复返。荣领“...

  • 我心系国

    战火系悲歌, 英雄赴血河。 死身以报国, 苟且何残活。

  • 【三行诗】断垣

    西风卷乱残云 斑驳了远逝的岁月 黄沙中埋进多少慷慨悲歌

  • 诗歌‖ 悲歌 (原创)

    这世界以痛吻我,我却回报以歌! ——泰戈尔 悲歌 文/唐敏(敏...

  • 无题

    无题 独斟残魄下,恣醉梦魂间。 伤落红归苑,悲歌泪尽干。

  • 凉秋

    晨起不觉衣已单 阵阵秋风韵丝寒 枝头飘摇吟悲歌 残花抖落满怀间

  • 郊游

    晓雾悠悠旭日遮,银霜熠熠遍江河。 山风不解游人意, 扫落残花奏悲歌。

  • 叹经年

    秋风寥落凝云淡,悲歌朝闻琵琶弹。 殇魂涌泪复何安? 遗恨经年剑刃残。

  • 偶得一首,天净沙.夜

    红鲤微波荷花 晚风虫鸣盛夏 一抹青篙竹筏 明月鸣蛙 断琴悲歌残茶

  • 今夜月偏明(原创歌曲)

    女:今夜风清月明 小楼烛火微明 醉罢残妆褪去 空有冷香萦 何处悲歌声起 深...

网友评论

  • 田心妙:唐朝中后期宦官和藩镇实力太强,有一两个好皇帝出现又吃长生药死了,唐朝的命运也就确定了,周期律!
    风云义_闽魏:@田心妙 嗯

本文标题:残唐悲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ryxoftx.html